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先。我国古代统治阶级、教育家非常重视德育,古代的卓越人物更是重视自己思想品德的培养。《论语》中大部分内容谈的都是思想品德修养的问题,其中有一段话说道:"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这段话明确地把思想品德修养放在第一位,把学习《六艺》放在第二位。  相似文献   

2.
正面对新的教育形势,为培养合格的一代新人,我国《教育法》《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中都体现了德育的内容。我国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提出:"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段话阐明了听说读写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进行思想教育是语文教学目的之一,思想教育要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要通过听说读写训练来  相似文献   

3.
<正>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各行各业培养术业有专攻的技术人才,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人从事职业活动、奉献社会、成就事业的前提。我们总是用"品学兼优"、"德才兼备"形容优秀人才,可见职业教育德育先行,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孔子《论语》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意思是说用道德礼法引导约束,那么老百姓就知荣耻而能自我约束,这是德育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德育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探究孔子的德育思想体系就必须深入钻研《论语》。孔子的德育体系以他的"性相近,习相远"为人性论的基础,强调了人性中善的可能性;以"仁"为核心思想,把"仁"作为其他美德的基础;以"礼"为主要内容,"礼"是重要的道德规范与形式;以"圣人君子"为培养目标;采用因材施教、躬行实践等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5.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品,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位居"四书五经"之首,也是古代文人学子必读之书。在《论语》当中,孔子对教育有许多精彩的论述和阐释,比如"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在当今都是十分先进、科学的教育思想。此外,《论语》当中的德育方法也对现代德育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五个方面论述《论语》对当代中学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正>"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今后的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学校教育一定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素质教育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求大同的教育价值,在当代德育中仍发挥着重要的育人作用。如《论语·里仁》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说:见到品德高尚的人,就应该向他学习,争取和他一样;见到品  相似文献   

7.
隐性教育的提出为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揭示了德育的微妙性。隐性教育可以从"缄默知识"理论,心理学"内隐认知",以及杜威的"附带学习"观念中找到理论支持。隐性教育环境下德育的微妙性体现在德育的生活性、情感性、人文关怀性、传统性与时代性、文化性上。只有重视隐性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才能捕捉到德育的微妙性,提高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8.
正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相继颁布和修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再次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学校改变德育现状的呼声越来越高。但令人忧虑的是,类似的"意见""纲要""大纲""规程""规范""行动计划""守则"是否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达到预期的目标。曾几何时,"德育是首位""德育是灵魂""德育是根本"的教育理念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很多机构、部门、学校以及教育者个人从"德育原则、目标、内容、途径、方法、评价"等方面,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验,并提出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德育新模式、新途  相似文献   

9.
开展生命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论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其中蕴含的惜"生"、志"学"、遵"道"、行"礼"、养"仁"等对生命本真的认识,为中小学生命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本文提出三条在中小学教育中渗透《论语》生命观的实施路径,即围绕《论语》校本课程开设生命专题、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论语》生命观文化和师生共读体悟《论语》的生命魅力。  相似文献   

10.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时期,学生不仅在道德品质方面,同时也在科学知识、身心健康、审美技能、劳动素质等方面获得长足的发展。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德育具有基础性、方向性和主导性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性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指出,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思想。所以在中学教育活动中要首先确立德育的主导地位,同时处理好德育和其他各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正山东省莱州一中是一所百年齐鲁名校。学校四次入选"中国百强中学"。莱州一中树立"德育为首,育人为本"教育理念,注重育人环境的营造与优化,深入推进"四德"工程建设,着力为学生成人成才搭建平台。德育课程,重研究与开发。莱州一中以"孝、诚、爱、仁"传统道德教育为主线,构建了"六阶段三十六单元"序列化德育课程体系,精选编印了《莱州一中古诗词集》《历届感动中国人物汇编》《中华经典教育名篇选编》  相似文献   

12.
正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相继颁布和修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再次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改变学校德育现状的呼声越来越高。但令人忧虑的是,类似的"意见""纲要""行动计划""守则"是否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达到预期的目标。客观地说,"德育是首位""德育是灵魂""德育是根本"的教育理念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很多机构、部门、学校以及教育者个人从"德育原则、目标、内容、  相似文献   

13.
刘彬 《广西教育》2009,(26):22-23
孔子是儒家学派始祖宗师,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提出必须重视德育的教育家。《论语》一书,具体而集中地阐述了孔子的德育思想,言简意赅,博大精深。《论语》深蕴德育教育真谛,对做好中学德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原典到经学教本再到现代教材,《论语》的发展过程契合了传统教育的特点。在先秦时期,它主要以"言行录"的形式在儒家学派内部传承;汉代以降,"五经"教育兴起,《论语》成为"五经"教育的辅助课程,主要作为童子学习的内容;宋代以降,《论语》成为"四书"教育的必修课程,科举考试又进一步增强了《论语》的重要性,《论语》也变为偏重成人学习的内容。民国以后,由于政府废止中小学堂读经,《论语》逐渐脱离童子学习的范畴,成为学科规范下的教材内容。在《论语》的传承过程中,人们逐渐建构起兼顾童子与成人的课程设计,体现了传统经学教本演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孔子德育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在自己一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道德教育经验,建立了一整套以“仁”为核心的完整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为我国古代道德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我国民族道德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孔子的德育观集中反映在《论语》中。本文想以《论语》一书为主要依据,对孔子的道德教育观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思想品德教育在中职中专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德育大纲》中也指出,"中职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所以,立足德育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实效,真正实现育人教化功能,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作为教育实践的一环,中华民族从孔圣开始都在努力推行伦理教育或是道德教育。在各种教育思潮的冲击下,在各种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下,身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孔子,其教育思想从未褪色,也从未被边缘化。本文尝试从《论语》中选取一些孔子的言论,并结合当代大学德育的实际,论述孔子的德育观点对于大学德育的启示。开阔高校德育工作者的视野,改变德育工作程式化的现状。  相似文献   

18.
儒家德育思想的基本目标是培育"君子人格",终极目标是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在各种儒学要素的修炼过程中,"和"与"中庸"构成了儒家德育目标的"质"与"度"的标准,本文旨在通过研读《论语》《中庸》来领会"中庸"与"和"的思想在儒家德育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孔德斌 《成才之路》2014,(18):20-20
正在众多人的眼里,德育好像只是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的任务。其实,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中也渗透了德育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它的独特的风格承担着德育的任务。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官锐 《现代教育》2012,(Z3):109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交给学生学习方法、技巧,并进行德育,也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一、确定好德育教学目标语文教学中应该尽量确定合适的情感目标,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以《项链》一课为例,阅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