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辅导员》2011,(Z2):70
谢冕,1932年生,汉族,中共党员,福建福州人笔名谢鱼梁。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诗探索》主编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新诗史和新诗理论的研究,特别专注于中国当代诗  相似文献   

2.
林庚对中国古典诗歌采取传承与创新并举的态度,在新诗格律、语法与语言上积极探索,形成具有独特中国古韵的中国新诗。哈罗德·阿克顿在《中国现代诗选》中对林庚新诗创作理论与新诗作品的甄选,注重技法纯粹性、诗语古典性、诗风历史性。在诗歌翻译层面,阿克顿以“以诗译诗”的唯美主义译介笔法,忠实地还原了林庚白话诗的“中国诗味”。阿克顿在新诗编译上的独辟蹊径,是对西方世界唯美“中国梦”的投射,也暗合林庚新诗创作的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3.
《辅导员》2011,(13):72-72
张同吾,中国作家协会研究员、中国诗歌学会秘书长、国际诗人笔会秘书长。祖籍河北省乐亭县,生于哈尔滨.长于北京,196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多年在高校中文系执教。1983年调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专事诗歌创作的宏观研究和诗歌评论.主要著作有诗评诗论集《诗的审美与技巧》《诗潮思考录》《诗的灿烂与忧伤》《沉思与梦想》《诗的本体与诗人素质》《枣树的意象和雨花的精魂》以及小说集《不只是相思》、小说评论集《小说艺术鉴赏》、诗集《听海》、散文集《哲学的白天与诗的夜晚》、随笔集《放牧灵魂》等.多次获全国优秀图书奖。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意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相当复杂的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美学范畴的意境理论还未出现,但在实际的艺术创作中出现了意境。意境的正式提出是在唐代,王昌龄的《诗格》开启意境的先河,皎然的《诗式》、权德舆的“意与境合”、刘禹锡的诗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等,都对意境理论有所发展。宋代对意境理论有所突破的是苏轼、释普闻、严羽等。清末民初王国维继承发展了古代诗歌理论的意境说.在《人间词话》中发挥尽致.使人们对意境理论的审美特征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久远的五千年历史中,酒一直是个好东西,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欢这杯中之物。酒更与泪一起流淌在中国古典文学之中。酒的感觉既冽又辛更醇,从嘴里倾入。注入心田.涌起心灵的波澜;泪的味道既苦义成也欢,从心田流出。从心灵的窗口宣泄。南有《楚辞》,北有《诗经》,既是诗的源头,也是诗酒结缘的滥觞,从此“无酒不成诗,无诗酒也无”,文人墨客与酒结下了生死之缘:  相似文献   

6.
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一文中,用比较的方法概括出中国诗的几个特征:1、中国诗早熟,早熟的代价是早衰;2、富于暗示性;3、笔力轻淡,词气安和;4、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我试图从文化的角度探求形成中国诗上述特征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胎孕于诗性文化的中国古代文论,就其语言方式而言是哲理诗,就其义理铺敷而言是写意画,《二十四诗品》则是她的诗眼画境。司空圉既是以诗画一体的八思厦言说方式传中国文论“拟容取心”、“思与境偕”之神,又是用诗.心画意架一道“象”的彩虹而将中国文论渡往“象罔”之境。诗眼之传神,画境之写意,全在象罔之中。异哉,表圣诗品得诗性文论之玄珠。  相似文献   

8.
朱庭珍《筱园诗话》从辩证法的角度批评了中国古代诗法理论的“有定法”与“无定法”的对立观点。提出了“盖本无定以驭有定,又化有定以归无定也”的诗法“辩证观”。形成自己诗法理论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9.
冯涛 《语文知识》2015,(2):38-40
至今为止,我国对先秦时期中国诗学的研究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以下简称《孔子诗论》)的问世,将会扩充我们对先秦理论的研究,增加中国先秦诗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深度,这对于中国学术史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一、《孔子诗论》简介《孔子诗论》是一部具有鲜明特色的理论著作,它在说《诗》方法上勇于探索,突破了此前断章取义的方法。《孔子诗论》按其内容可分为诗之综论、诗之题旨、  相似文献   

10.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主席在红军长征结束时写下的一再诗.个诗生动地概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它是中国革命壮丽的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相似文献   

11.
《蒲东崔张珠玉诗》是明代正统天顺时期诗人张楷所。在迄今为止的学史研究论中,从未被具体论及。本对张楷的生平、《珠玉诗》以及它和《西厢记》的关系,进行了具体考证;在此基础上对《珠玉诗》在明代学、中国诗史以及中国学史上的地位作了论述,探讨了中国学研究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诗法理论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格律论、格式论、法度论、活法论、悟入论等,每一个诗法论的出现,都代表着一种进步。但这些都是诗内方法,最后人们更注意到“诗外功夫”,与诗内方法互相补充,从而丰富和超越了诗法理论史。  相似文献   

13.
《柳州师专学报》2005,20(4):F0002-F0002
莫山洪,男.1969年生,广西忻城人,壮族.副教授。1992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任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主任,《柳州师专学报》副主编,兼任中国骈文学会理事.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员,中国柳宗元学会会员.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诗”与“史”的关系有一个嬗变的过程。先秦时代诗与史是不分的,诗即是史,史即是诗。清钱谦益《胡致梁诗序》:“孟子曰:《诗》亡,然后《春秋》作,《春秋》未作以前之诗,皆国史也。人知夫子之删诗,不知其为定史。人知夫子之作《春秋》,不知其为续诗。《诗》也,《书》也,《春秋》也,首尾为一,书离而三之者也。三代以降,史自史,诗自诗。”  相似文献   

15.
在崇古重史、“古训是式”的思想、行为的基础上,《左传》顺应时代之要求,借助人物言语大量、频繁地征引历史和经典,形成独特的征引叙述模式。这种征引以历史为榜样、规范,把历史当作经验,依仿历史的样子去做,或以历史为借鉴说事,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总结;经典的征引囊括当时的《诗》、《书》、《易》、《礼》、《志》等,尤以《诗》、《书》为多,另涉名人言和谣谚。赋《诗》言志,引诗(经典)证事论理均“断章取义”,以我为主。征引模式经战国中后期至秦汉“诸子”的发扬光大,对中国古代以解经注经面目出现的学术思想,对学术著作的论述方法,对虚构叙述(包括文学的自觉)的发展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20年代“纯诗理论”始终处于悲剧性境地,追求与背离共存,它永远无法超越自身。将中国20年代纯诗理论与西方纯诗理论进行比较,体察二的内在冲撞,探究其深层原因可获得最大视角上的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刘半农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兼理论家和学家于一身,是中国新诗诗体改革的急先锋,是极富开拓精神的诗人。刘半农涉足诗坛是从外国散诗的翻译开始的。他是中国第一个译介外国散诗的译,也是中国的散诗理论的先驱和创作。  相似文献   

18.
谢冕,1932年1月6日生,福建省福州市人。曾用笔名谢鱼梁。汉族,中共党员。1945——1949年在福州三一中学就学。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60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谢冕1948年开始文学创作,曾在《中央日报》、《星闽日报》、《福建时报》等报刊发表诗和散文等。50年代开始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以及诗歌理论批评。著有学术专著(《湖岸诗评》、《共和国的星光》、《文学的绿色革命》、《新世纪的太阳》、《大转型——后新时期文化研究》(合著)、《1898:百年忧患》、《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等十余种,以及散文随笔集《世纪留言》、《永远的校园》、《流向远方的水》、《心中风景》等。谢冕还主编过许多大型丛书,如《二十世纪中国文学》(10卷)、《百年中国文学经典》(8卷)、《百年中国文学总系》(1Z卷)等。专著《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成果奖。 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并兼任诗歌理论刊物《诗探索》主编。[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号称“诗的国度”,而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杰出代表。自1983年上海辞书版《唐诗鉴赏辞典》面世之后,唐诗赏析蔚成大国。本人从事古典学教学工作,自不免大饱眼福.而每每为宿儒新秀之精妙解析拍案叫好。但时亦颇生疑惑.常常为求确解而研读多种说法,或认定一说为是.或偶有一己之得。今不揣鄙陋.抄录于下.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20.
1.中国诗歌必须是中国的,应该合理、有机地吸收,创造有中国风骨的民族化诗歌,而不是恶性的全盘西化,成为西方现代派诗的低劣的仿制品。2.诗歌必须是人民大众的,我们不反对诗人应有自己的个性,诗的感染力也只能来自个性自我的真切表现,同时又主张诗人的个性应植根于人民性,成为人民的多种多样的爱好和需要的反映,这是诗的本性。3.诗歌必须是时代的,西化是忘了立足之地, 复古是忘了所处之时,诗歌要立足于当代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结合当代中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化传统, 学习和借鉴世界一切优秀化成果,努力创造并发展属于本民族的优秀的 中国当代诗歌。4.中国诗歌必须是真诗,在听觉上应该有音乐美,在视觉上应该有形象美,在心灵感受上应是动情的有启迪的,而且这些综合的美的因素应在最凝练的形式下,达到最大的容量;主张宽容、多样、兼容并包,不应包括非诗的赝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