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走向物自身     
现象学的名言是:回到物自身。这句话颇使人费解,我们每天与物打交道,却与真正的物失之交臂,那真正的物即物自身又在哪里?我们日常接触的难道只是物自身的影子?难道还有一个物自身的世界?对物自身的困惑,就是人对世界的困惑,人对自身存在的因惑,在困惑中诞生了哲学,哲学一开始就把物自身当作它的思维对象。柏拉图是这样理解物自身的:物自身应该是绝对自律的,永恒不变的。它没有原因,它自己就是自己的原因,因而它决不落入现实的因果链中,它在因果关系之外存在。一旦设想物自身也有一个原因,一个条件,物自身就是一个矛盾的观…  相似文献   

2.
人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之源。人以外的客观实体都是物。物包括自然物与人造物两大类。物质实体与精神主体的统一体,是人的本质。人既有物质性,又有精神性。人之所以能认识物,是因为人有精神;人之所以能作用于物,是因为人有物质躯体。人具有物质性,但人不是物。人要生存就必须利用物,物是人的生存要素。要充分地利用物,就要认识物、控制物、改造物、创造物、保护物。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民法中的物进行了多角度的剖析。首先厘清物的内涵外延,特别对现阶段尚有争议的诸如人体变异物、动物、空间进行定性,阐述其属于物的理论依据,解决现实生活中物因为定性不明而产生的问题;其次用发展的眼光理解物,并在物的构成要素中增加对物性尊重这一项,在肯定人主体性的同时,增加人对物的照料,这样通过对主体的双重限制,形成人与物关系的互动;最后,从语义学的角度入手,将作为法律用语的“物”字进行功能分析,界定出“物”字最基本的代指法律客体的功能和帮助人们理解权利概念的意思传递功能。  相似文献   

4.
如图1所示,将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两个长方形物块1、2叠放在水平桌面七,水平推力F作用在物块1上.已知物块2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而物块1与物块2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2μ,要把物块1从物块2上推下来,求推力F的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5.
“感物”与“观物”──兼论山水诗的产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诗歌产生的本源,先秦以来多从“感物“说,但到了王国维则只讲“观物”而不讲“感物”。本文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并由此切入,对“感物”和“观物”的理论内涵作了具体的分析、探讨,指出前者仅仅是关于审美表现形式的概念,后者则是关于审美表现对象及其与主体“物我同一”的理论,进而由此论述了中国古代山水诗产生的真正源头或契机不在儒家的“感物”,而在道家的“观物”。  相似文献   

6.
物权,是人对物之权。物是能作用于人的精神而被感知的一切存在。人能感知物,并寄托于物。人依赖于物,既表现为物是人赖于生存的物质基础,又表现为物是人意志的依托。黑格尔在其《法哲学原理》中说到:“我可以转让我的财产,因为财产是我的,而财产之所以是我的,只是...  相似文献   

7.
1 物体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的测量 仪器:量筒、纸筒(重量忽略,可装入量筒中)、水、细线。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水,测出V1,再用细线拴住物体,投入水中,测出V2,取出物体凉干,然后把物体放入纸筒投入水中(使之能够漂浮),测出V3,然后根据F浮=G物:水g(V3-V1)=m物g,m物=水(V3-V1),V物=V2-V1,最后用密度公式求出物体的密度物=m物/V物=水(V3-V1)/(V2-V1)。  相似文献   

8.
《三言》中"物"的场域功能及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离不开物,明代冯梦龙编撰的《三言》是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作品。《三言》中的“物”一般可分为线索物、象征物(主题物)、枢纽物(关键物)、特殊物、幻化物等,几种“物”的功能各有侧重,又时有交叉,显示出作品中人与物交融的审美特质,展现了作者精湛的小说创作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9.
在研究和应用配合物时,我们不仅要了解某一配合物的稳定性(如热力学稳定性、溶液中的稳定性、氧化还原稳定性等),而且还要比较不同配合物的稳定性。我们研究和应用最为广泛的是配合物在溶液中的性质,因此,正确比较其稳定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知道配合物在溶液中稳定常数的大小,直接反映了配合物稳定性的大小,所以,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可以用其稳定常数来衡量。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不考虑配合物的类型,直接用其K稳值来比较它们的稳定性,其结果往往是错误的。一、相同类型配合物稳定性的比较对于相同类型配合物的稳定性,我们…  相似文献   

10.
丁声扬 《广东教育》2006,(12):34-34
荀子曰:“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一名好的教师不是不用教学参考资料,而是能善于利用好这个“物”。此“物”不用,“物”就是死的;用之不当,“物”不但无益,还会起反作用;活用了,“物”也就用活了,当然人也就受益多多。怎么来解读好“教参”这个“物”呢?不妨从如下方面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1.
胡灵 《学前教育》2004,(9):27-28
强化作为一种手段,不仅可以塑造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可以消除幼儿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实施强化时,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不同的强化物。强化物可以分为一级强化物与二级强化物两种。一级强化物就是实物,它可让人“立即”感到满意或愉快,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孩子。二级强化物就是通过与初级强化物发生联系而获得强化价值的奖励物.也称代币,较适用于年龄稍大的孩子。这种方式对于孩子来说,更具挑战性。小班下学期,孩子的自控能力和坚持性水平有厂提高。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尝试使用了“代币制”,用于对良好行为的强化以及对不良行为的矫正。经过近半年的实践,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美学角度阐析了《文心雕龙·物色》篇的理论内涵。本文指出“物色”的意思并不等同于“物”,而侧重点在于事物的外在形态(形式美),即在于自然事物的样态与人的情感结构的对应性。作者认为:《物色》篇继承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物感思想,同时,又第一次完整地表达了物──情──辞三者关系,描述了从“诗人感物”到审美意象物化的过程,这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理论突破。文章指出:刘勰关于审美主客体的双向互动关系的分析,不是一般“物感”,那样只注意物对心的感发,视主体为被动接受,而是在强调“物感”的同时,还强调了心对物的驾驭与统摄,把“随物宛转”和“与心徘徊”视为不可偏废的同一过程。由此,阐发了“兴”的主体创造功能。  相似文献   

13.
在研究和应用配合物时,我们不仅要了解某一配合物的稳定性(如热力学稳定性、溶液中的稳定性、氧化还原稳定性等),而且还要比较不同配合物的稳定性。我们研究和应用最为广泛的是配合物在溶液中的性质,因此,正确比较其稳定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知道配合物在溶液中稳定常数的大小,直接反映了配合物稳定性的大小,所以,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可以用其稳定常数来衡量。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不考虑配合物的类型,直接用其K稳 值来比较它们的稳定性,其结果往往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Eu(3-PYA)3.2H2O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和化学分析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测定了标题配合物的激光拉曼光谱,结果表明,标题配合物的羟基具有两种配位方式,分别为双齿和桥式,经与同构配合物Sm2(3-PYA)6.4H2O的晶体结构测定结果对照,知标题配合物中有一种Eu(Ⅲ)格位,中心离子的配位数为8。  相似文献   

15.
我们都知道,吟诗赋词,诗人的感情往往是由外物而触发,睹物思人,触景生情。而在表情达意时又常常是拟物自比,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情因物生,物我交融。这里所说的“物”,既包括有生命的花鸟草兽,也包括无生命的风霜雪月,山川名胜。了解事物名称及相关内容,是鉴赏古典诗歌必不可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观物取象”是《周易》的创作原则,它作为一种思维形式,贯穿于《周易》创作的全过程;“感物道情”是朱熹对《诗经》创作旨趣的概括,他认为《诗》既不是“史”,也不是“论”,而是“感物道情”。从“观物取象”到“感物道情”,我们或许可以发现《周易》中蕴涵的艺术知觉元素。  相似文献   

17.
this指代较近的一个人或物,these是this的复数形式,指代较近的几个人或物,而that常用来指代较远的一个人或物,those是that是复数形式,指代较远的几个人或物。  相似文献   

18.
对鲍德里亚的早期文本《物体系》的理解需要从对象、意指和方法三个维度展开。从对象维度看,《物体系》从功能之物、非功能之物和意识形态之物三个层面展开对“物”的分析和批判。从意指维度看,“物”的批判的深刻意指是历史与文化批判,最终是对人与社会的异化状况的反思、批判与拯救,其中心是意识形态批判。从方法论维度看,鲍德里亚通过将精神分析方法和符号学方法移用为《物体系》的意象分析方法和文本架构方法来完成其思想铺展。对象、意指和方法的三重透视是理解鲍德里亚此后其他重要文本的总钥匙,其后来的文本只是将批判对象由“物”的批判逐渐拓展为对生产、消费和符号的批判,从而构筑起宏大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批判体系。与《物体系》相似的批判意指和批判方法始终贯穿于鲍德里亚的其他代表性文本之中。  相似文献   

19.
“观物取象”是《周易》的创作原则,它作为一种思维形式,贯穿于《周易》创作的全过程;“感物道情”是朱熹对《诗经》创作旨趣的概括,他认为《诗》既不是“史”,也不是“论”,而是“感物道情”。从“观物取象”到“感物道情”,我们或许可以发现《周易》中蕴涵的艺术知觉元素。  相似文献   

20.
以动植物作为题咏对象是古典诗词中的一大景观。诗词中对动植物的吟咏不仅仅局限于其自身的物貌、物声、物色、物味等特性,而且以其作为审美客体,在对物的描绘中融入诗人自身的人生体验和主观感受,给予物以某种审美评价,并以之来言情明理,抒发诗人的情感,寄托诗人的理想。[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