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一八事变后,在侵略者铁蹄的蹂躏下,我国大片国土沦陷,万千家庭流离失所,无数儿童成了无家可归的难童。因此,难童教育成了当时我国战时教育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1939年7月,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的育才学校,是一所战时难童学校。然而,它在当时全国数量众多、形式多样的难童教育机构中独树一帜,陶行知关于难童教育的思想在当时也独放异彩。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难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引起了上至国民政府,下至各种民间组织的积极关注,难童救济逐渐展开。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作为一个在华各差会的协调机构,发起全国四十余城的战时难童救济事工,成为各种难童救济组织中一股特殊的力量,也是其在华慈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期间,南昌葆灵女中先后迁往庐山、永新、宁都、于都等地;豫章中学也先后迁往庐山、安福、兴国等地。学校在辗转迁徙,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办学,并对学生开展抗日爱国教育,值得称颂。(一)早在1932年初,葆灵女中就动员全校师生织毛衣、毛袜寄往前线,慰劳在上海坚持抗战的蔡廷锴将军所属的抗日将士。抗战初期,周兰清校长与南昌的几位知名妇女创办了江西战时儿童保育院,并派两名葆灵女中教师赴已沦陷的九江前线抢救儿童,还接受了来自浙江的9名难童和河南来的两批难童百余人。抗日战争期间,保育院先后收容难童达2000余人。时任保育院…  相似文献   

4.
1939年至1945年6年时间里,陶行知先生积极撰文讲演、参政议事,为坚持抗战奔走呐喊、筹集募捐。除躬身参加抗战活动外,他创办专门接收难童的育才学校,施行教育改革,发展生活教育,推行战时教育,将专业知识教育和抗战民主宣传结合起来,与中共南方局密切协作,培养学生坚决的抗战意识,组织学生进行抗战义演,在“大后方”树立起一面抗战建国教育的光辉旗帜,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做出了超凡的功绩。  相似文献   

5.
1939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遍了大半个中国,祖国正遭到蹂蹒,儿童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为了让难童们有一个学习的地方,陶行知先生得到中共南方局的支持,在重庆北碚草街子的凤凰山上兴办了一所难童学校,这就是育才学校。它是我校的前身,被毛主席、朱德委员长和周恩来总理誉为“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先生就是第一任校长。育才学校从它建校开始到解放后,就一直受到敬爱的周总理的亲切关怀,师生们受到了巨大的鼓舞。今天,成了育才中学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了推动我们前进的巨大力量。  相似文献   

6.
1938年10月,武汉、广州失陷后,抗日烽火燃遍大半个中国,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即西移至重庆,一时间,各院校、工厂络绎西迁,各党派和文化界领袖人物、知名人士汇集山城。1939年7月20日,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陶行知先生在重庆北边的合川县凤凰山上的古圣寺,创办起育才学校,接纳来自15个战区和灾难省份的100多个难童入学就读,揭开了大后方战时教育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7.
育才荣光八十载1939年陶行知在重庆创办了一所以教养在战争中流离失所的难童为主的学校。陶行知要用生活教育之原理和方法,培养难童中之优秀儿童,使之成为抗战建国之人才。育才学校在抗战胜利之后逐渐变革壮大,其普通组留在了重庆(今重庆育才中学),专科组搬迁至上海。育才学校及其后来者几十年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众多栋梁之才。  相似文献   

8.
一新中国的儿童教育事业,次第的建立起来了:在学校教育基礎上,成立了少年兒童隊的组织,它的目标是与学校教育目標一致的;家長工作開始了,團结了家長來教育着兒童,它的目標也是与学校教育目標一致的;電台、图书馆、工廠也在教育兒童;共同做着新中國兒童的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9.
苏文静 《陕西教育》2013,(11):61-61
1944年,重庆风凰山古圣年中,孤儿难童“盛装”舞蹈,绽开笑脸——避难于古寺的育才学校,用智慧和美的启迪浇灌出一片苍翠馥郁,而将这片断垣颓壁改造成乐园的人,正是陶行知。  相似文献   

10.
<正>(1984年11月)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我们称他陶先生、陶校长、陶夫子。1946年7月25日,36年了。今天想与大家谈谈陶夫子和他创办的育才学校的一个侧面。在进育才学校之前,我是金剑山儿童保育院一个难童,一个穷孩子,一个只知打鬼子其他一无所知的人。1939年底,我和许多保育院的难童被选拨进了育  相似文献   

11.
赵君陶担任院长的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三保育院,是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在出现大批难童的背景下孕育而生的,是充满爱与责任、集收容与教养为一体的机构。赵君陶担任了教师、慈母和女工三位一体的角色,创造性地提出了教养结合、保育相兼的保育工作方针。在当时的工作中,赵君陶注重教育形式和内容的统一,采用因人施教的教育方法,实现了通过保育工作使每个儿童成为创造未来幸福社会一分子的保育目标。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1939年筹办育才学校,深得我党南方局周恩来同志和董老(必武)、吴老(玉章)、邓大姐(颖超)的支持,也得到北碚地方当局卢子英先生等人的热情赞助,随即组织力量,分赴重庆远近的各个战时儿童保育院选拔学生(难童)。1939年7月20日借用北泉小学开学,旋即迁往古圣寺正式行课。  相似文献   

13.
1937年“七七事变”后,我国进入全民族抗战时期,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八年抗战,人民流离失所,造成众多的难民。其中很特殊的一个群体就是难童。抗战时期西迁重庆的国民政府和民间的社团组织都对难童进行了一系列的救助,这些救助工作不但为难童提供了住所,还对其进行各方面的教育,安定了社会,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创办育才学校是对难童教育的有益探索,且始终贯穿着博爱、民主、自由和创造的精神。它给予当下留守儿童教育极大的启示:要以爱为核心,以提供良好的教育为己任,要善于激发留守儿童自身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全面抗战初期,教育文化界人士以期刊杂志为阵地,从教育问题出发,掀起了战时教育思想大论争。此次论争建构了不同的战时教育主张,如维持学校改革论、彻底改革另组论、战时统制论、三民主义论、崇实主义论、民众解放论、生产建设论及调和论等;论争人员涉及范围甚广,呈现出民众动员、救亡与启蒙、生产建设与社会关系调整互动的多重变奏,形成一股战时教育思潮,并影响了国民政府的战时教育政策。  相似文献   

16.
1938年秋天,陶行知先生在重庆凤凰山古圣寺创办了一所育才学校,收容抗战烽火中的难童。为了不受国民党的控制,陶行知不要政府的经费,组织全校师生四处募捐。他宣布一条纪律,募捐所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方面的内容,在抗战时期,陶行知的这一教育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付诸实践,本文主要论述了陶行知在抗战时期所提倡的国难教育理论及战时教育理论,并结合育才学校的创立阐述了“国难教育”、“战时教育”同陶行知以往的生活教育理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岁月从旋转着的脚尖下流过。谁相信她是70岁的人呢?身材还那么匀称,步履还是那么轻盈,声音依然那么清脆。她,就是国家一级舞蹈编导、芭蕾舞剧《白毛女》和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编导之一的程代辉。她曾是个难童,在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从小学部而到戏剧组,前后学习了7年。往后并没有进过舞蹈学院,却成了舞蹈专家。谈起她的成长道路,她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是创造教育创造了我。”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的难童救济教养工作是全民族抗战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民族的抗战需要动员全民的参加,儿童也是抗战力量的一份子,因此,难童救济教养工作受到了国民政府和全社会的重视。文章阐述了难童问题日益严重的原因及国民政府采取的措施,展示出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斗争及精神。  相似文献   

20.
《华章》2007,(10)
1938年秋天,陶行知先生在重庆凤凰山古圣寺创办了一所育才学校,收容抗战烽火中的难童。为了不受国民党的控制,陶行知不要政府的经费,组织全校师生四处募捐。他宣布一条纪律,募捐所得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