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和合文化与大学制度构建略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合”是中华民族独创的哲学概念、文化概念.“和合”文化深深蕴含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平等融洽、合作互利等理念.大学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社会组织,应该坚守“和而不同”的文化自觉精神,用“和合”文化思想指导大学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白明峰 《考试周刊》2013,(83):19-20
一种文化,特别是一种颇具历史的文化,在其长期赓续绵延之间,必然形成一些很有个性的特点与特色.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和合”的民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中,蕴藏着丰富的和合思想资源.这种源远流长的和合文化传统反映了多元共生、综合创新基础上的文化合作与交流,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是中国文化的人文精髓和核心.研究、弘扬和推广中华和合文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国家的安定团结,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承认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矛盾,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不同事物和合的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长而克其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促进新事物的产生。在和合思想的影响下,教学生活中有望生成和合教学文化,它具有尊重差异性、相互融合性、追求整体性、动态生成性的特征。建构和合教学文化的主体是教学文化共同体,它包括教师文化共同体、学生文化共同体、师生合作文化共同体、教学管理文化共同体。要顺利建构和合教学文化共同体需要正确处理教学文化环境和教学文化主体之间的关系,需要改革控制性的教学管理方式,生成人文性的教学管理方式,也需要巧妙地采用共差发展的策略与合作建构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2003年4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标准》强调要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和合”文化,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学生要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标准》的诞生,是数学教育改革深化的标志.我们要深刻理解《标准》的实质,认真按《标准》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确保数学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效.“和合”是中国古代神话中象征夫妻相爱的神名.意思是和谐、和好“.和”还有平和、和睦、祥和、协调之意.“合”是合作、结合、联合的意思“.和合”一词的文化概念蕴涵着深刻的哲学意义,其精神实质强调了矛盾体中和谐与协调的重要性,成为不同要素融合最为理想的结构存在形式,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正如思想家管子所说:“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偕习以悉,莫之能伤也.”[1]只要人们能够学习和践行“和合”精神,就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战胜他们.在今天的教育改革中,“和合”文化的精神,宏观而论,可理解为教育、科学、理想、道德、价值观等文...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是由宏观的“太和”、中观的“协和”、微观的“中和”三个子系统构成的一个对立统一的“和合”大系统。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和合”文化主张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具有丰富的辩证思想,它决定了我国历史上对于国家统一的诉求。西方近代统一民族国家的建立,结束了西方各国内部的长期分裂状态,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对这一历史进程的思辩表达,它与中国文化中的“和合”观念有很多暗合之处。在批判继承黑格尔历史辩证法的基础上,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的世界历史理论,它与中国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一起构成了我们构建和谐世界的理论渊源。揭示西方文化中的“世界历史”理论与我国文化中的“和合”思想的内在关联,能为我们正确处理各种现实问题提供一个新的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7.
“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原则之一,统摄整个中国文化思想发展全过程。“和合”文化用概念图解模式对其进行探析:横向上,其伦理之维趋向同一性;纵向上,其群体差异性更是其伦理底蕴的主体基础。从差异论的视角统领“和合”文化,并对其作差异化探析,找到和合文化与和谐社会伦理对接的契合点,对建构和谐社会有重要的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8.
“和合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理论形式。将“和合文化”应用于高校图书馆读者工作,旨在为读者获取文献信息创造一个亲切、温馨、便利的空间,使图书馆事业充满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学校的扩建,近年来,湖州市第四中学教育集团科学教研组也发展成为47人的大组,而5年以内的新教师约占教研组总人数的50%。名师大量调出和新教师不断涌入让教研组陷入困局,教研和教学工作如履薄冰。为了走出这一困境,教研组结合学校“和合共生”育人理念,不断传承与创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团队文化--“和趣”科学。“和”是学校的“和合共生”文化,即和谐、合作、合力以及和而不同,是打造“和趣”教研文化的保障;“趣”是科学教学的目标,指向教师教学的乐趣、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和趣”教研文化的最终指向。  相似文献   

10.
“2022和合文化全球论坛”于2022年11月29日在浙江天台山和日本东京、西班牙马德里同步举行,论坛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专家、驻华领事等参会。他们围绕“和合文化与共同发展”主题,对话参会学者,共论和合之道。本届论坛着重讨论了中华优秀文化对外传播、构建和合文化话语体系、天台山和合文化及其当代价值等问题。与会专家学者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增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深化了和合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1.
自2010年易地建校以来,学校始终以“和合”文化为核心,打造“和合”校园。“和合”之后,追求和而不同。“和合”是对原有传统、价值观的融合和继承,“和而不同”则是在传承基础上的迭代和再生,从推进教学改革、凝聚教师团队、打造学校特色等维度渐次推进。  相似文献   

12.
“和合”教育是在新课程教育理念下的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育的全过程应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和合教育文化指导下,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实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实现的,需要教师长期的指导和训练,不断改进、反思,进而形成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13.
"和合"在管理学上的要义是:"和"与"合"的联用构成了一个充满哲理性、辩证性的概念,表示了身心和谐、和睦相处、合作致胜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基于东方管理"人为为人"精髓,提出了由"己身和合"到"群己和舍",再到"组织和合"的和合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14.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包含着许多深邃的天人和谐观、人本观、生态道德观等内容,它们分别体现了现代社会所崇尚的人文精神、道德理性、人格追求、和合理想。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现代管理可以从中得到有益启示和借鉴。弘扬“和合”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是现代管理的至高追求。打开和合思想的文化宝库,现代管理可以从中得到有益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和合”文化内涵,明确“和合”教育理念,综观“和合”文化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内涵,把弘扬“和合”文化、倡导和谐理念、建设和谐文化、创建和谐教学境界有机融合到教书育人实际中,使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都得到和谐地发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两千多年来,无论在界定人与自然还是人与社会,乃至对外关系层面,“和合”文化都规导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至今仍对我国的内政外交及纷繁复杂的世界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是由千万个族群融合而成的一个伟大民族,能够促成并长久维系这种融合的核心理念就是“和合思想”或者说是“中和论”.它代表着儒、释、道三家的共同精神.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里的“和合”,是和谐、合作、和平、大同小异、求同存异的意思.这与犹太教义的排他精神不同,更与霸权主义的“同不容异”迥异.当前,我们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依据就是中华民族这种优良的文化观念.当我们从“和合思想”这个新的视角去研究数学文化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数学中的和合思想是非常丰富的,数学的和合精神源自于它的本性.1.数学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在数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虽然要用到观察、归纳、类比、推广、猜测、联想等合情推理,但是对于一个基本建成的数学分支来说,将形成一个由演绎推理贯穿的公理系统.公理系统要具有相容性、独立性和完备性,其中相容性是指各公理不能互相抵触,它们定义的概念、推导出的真命题也不能互相矛盾.公理系统的相容性(无矛盾性)是数学系统和谐性的基础,也是基本要求.除了数学各分支自身要形成相容的公理系统之外,数学还要求各分支之间互相协调,不能互相抵触.有的系统间还形成密切的同构关系,在不同的数学系统...  相似文献   

18.
鉴于身体分类理论尚有待完善,本文尝试提出“和合身体”分类体系并以此取代“整体身体”这一平凡概念。和合身体是身体的生物、文化和技术三个维度的结合与统一。和合身体不只是强调身体形状结构上的整体性,更强调身体功能素质上的整合性。和合身体的提出对于深入了解人的价值,从而正确对待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应不再是“操控”原文,而是对多元的文化采取“投降”主义.“和合翻译”是衍生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墨、法、阴阳、释家各派的普遍文化精神.从和合翻译伦理观来探讨翻译研究中对原文的“投降”,可为今后的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方法和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和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和合”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和合”思想之“四观”的引领下,作者结合多年高校辅导员工作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研究,将“四观”合理微观化为“人心和善的基本道德观、和而不同的包容人际观、义利合一的合理竞争观、协和万邦的正确集体观”,并提出微观化后“四观”之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方式及实践方法。在理论与实务中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和发展,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