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生做错题是难免的。甚至对讲过、做过的题做错也是常见的.我通过实践知道有错就改才能进步,把错题汇集起来是个好方法。所谓“错题集”就是要求学生准备一本较厚的笔记本,把平时作业及考试中做错的典型性错误找出来,把错误的习题从讲义或试卷上“剪切”下来。“粘贴”并整理编辑在笔记本上。  相似文献   

2.
"五四"文学革命与"两个翅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个翅膀论”是在“新儒学派”、“国学派”、“鸳蝴派”否定“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下 提出的,这是个错误的理论。它贬损、攻击“五四”新文学,粉饰“鸳湖派”的错误倾向,故意在严肃文 学、通俗文学与低俗文学之间制造混乱。  相似文献   

3.
“铜斗”是“通达北斗”意思的谐音趣难说法。“泼天”是“拨天”(触及天上)的通假。这两个词各自还有派生的系列词,而辞书都解释错误。  相似文献   

4.
严美莲 《福建教育》2005,(8A):45-45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错误本身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由于错误,真理才会被发现。”错误是一种“宝藏”,它直接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反映。教师应时刻留心挖掘课堂的宝贵财富——学习中的错误。下面结合几个教学片段浅谈如何有效开发课堂的“宝藏”——错误。  相似文献   

5.
许岩 《教育与职业》2006,(17):181-182
在体育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我们当前思考的主要问题。学生在创新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而“尝试错误”教学法是通过试错、知错、改错、防错四个重要环节进行教学的。利用“错误”修正动作,是学生对自己所犯错误的一个再认识过程,“错”是为了不错。  相似文献   

6.
唐老鸭信箱     
在课堂上回答老师提问时,我犯了一个低级错误,同学们都取笑我,弄得我不敢发言了。广德薛雨你是个极有上进心和自尊心的孩子,为自己的“低级错误”而脸红。叔叔告诉你, “低级错误”牛顿老先生也犯过。他曾在墙根为家养的一大一小两只猫挖过一大一小两个  相似文献   

7.
“不负众望”与“不孚众望”是意义截然不同的两个词语。“不负众望”意思是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其中的“负”是“辜负”的意思。而“不孚众望”意思是不能使群众信服。其中的“孚”是“使人信服”的意思。很明显,这两个词语虽只有一字之差,但意思却截然相反。大概是由于“负”、“孚”两字读音相似,而有些使用者又对这两个字的意义认识不明晰的缘故,有时在报纸、杂志上便出现了两个词语混用,使用错误的情况,略举二例如下:1值得称赞的作为艺术节的重头戏——《黄梅盛开》主题晚会的编导们不孚众望,以不争的事实向中外来宾展示了作为黄梅戏的…  相似文献   

8.
说"三"道"四"     
“三”和“四”作为基本的数目字,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语言。就说成语吧,你统计过含有“三”或“四”的有多少吗? “三”:三心二意、两面三刀、三头六臂……“四”:四面楚歌、五湖四海、四大皆空……“三”和“四”:不三不四、朝三暮四、丢三落四……由此可见它们在我们的语言里的运用是多么广泛! “一”为单, “二”为双, “三”为“众”。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三”很自然地由确数变为约数,有了“几个”或“多次”的意思。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三人”意思是“几个人”:大禹治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中, “三过”就是多次经过的意思。  相似文献   

9.
现行大中专教材《现代汉语》关于语气词“啊”的音变,阐述繁琐且有错误。规律应为两条,即连音现象和增音现象。错误的原因是混淆了【z】和z;把两个字母表示一个因素的“er”当成了两个音素。音变不是字变,不宜混同。  相似文献   

10.
对于笔者关于苏词“故国神游”即“故乡神交”的见解,王振泰、赵逵夫二位先生先后发表过不同看法。本文针对他们的意见,进行了答辩,指出了他们在文献理解方面的明显错误,并就自己原来的见解作了进一步的补证。  相似文献   

11.
经常有这样“精彩”的公开课,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滴水不漏,与教师配合得天衣无缝。学生“—猜就中、一试就准、一列就对、一验就灵”将思维过程全部掩盖了,教学活动成为了一种神秘的魔术。如果偶有学生不幸发言出错时,教师立即“快刀斩乱麻”,或是一个“请坐”堵上学生的嘴,再走马灯似地换学生回答,直至得到满意的答案为止。我认为错误是学生真实的流露,是学生个性的张扬。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宽容错误的存在,要善于挖掘并运用教学中形形色色的“错误”资源,让“错误”成就真实的课堂。一、呈现错误制造争议如果我们能将错误呈现,让学生在“尝…  相似文献   

12.
北魏开“斜谷旧道”发生在秦汉褒斜道上,唐褒斜道武休关至风州段不是在北魏“回车道”基础上修筑的。“回车道”的产生是北宋以后人们因袭《资治通鉴》的讹误和对《元和郡县志》中关于西魏达奚武攻汉中行进路线不准确记载的进一步错误“移植”造成的,目前还不能证明存在一条新辟的“回车道”。《石门铭》中的回车应在秦汉褒斜道经过的今陕西留坝江口一带。  相似文献   

13.
"故意出错"--一种有效的教学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你在教学中出过错吗?”面对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恐怕经验再丰富的教师都不可能给出否定的回答。尽管课前深入备课,精心设计,但面对动态的课堂,面对日益活跃的学生出现些意外的错误似乎不可避免。《人民教育》2003年第17期中的一篇论《让课堂上的“错误”成为一种课程资源》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剖析。它指出,出现错误之后科学的处置方法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李耕拓 《语文学习》2010,(7):137-137
李先著先生在《请不要“以讹传讹”》(见《语文学习》2007年第6期)中谈到.有一份高三语文测试卷.要求考生选出“是顾炎武名言的一项”.答案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认为这一答案是错误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语并非出自顾炎武之口,虽然他在《日知录·正始》中提出过这种思想,后来由梁启超概括了顾的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15.
[引言]俗话说得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或为见识所限,或为名利所牵,或为私情所蔽,或为面子所碍,正是因为诸如此类的因素,错误才在我们的身上、身边不断地发生着。面对已经成为事实的错误,人们的态度是迥异的。就错误的当事人而言:有的知过能改,不会犯同样的错误;有的执“过”不悟,身在“过”中不知“过”;有的只想掩盖已经犯下的错误,结果在错误的泥潭里越陷越深;有的不仅能够正视自己的错误,还勇于公开自己的错误以为他人的镜鉴。就错误的局外者而论:有的抓住别人的错误不放;有的则抱着“错误在所难免,宽恕就是神圣”的姿态。毫无疑问,…  相似文献   

16.
一名学生拿着刚做好的作业让我批改,我定睛一看,作业本上赫然写着:3 2=(5小明)。看到这样的结果,我不禁哑然失笑:单位名称原本是“小时”,他竟然错写成了“小明”。面对这样一个可爱的错误,我没有作任何评价,只是让他重新订正了了事——我清楚地记得自己上小学的时候也曾经犯过  相似文献   

17.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错误本身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由于错误,真理才会被发现;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一位社会心理学家曾讲:"我们有时期望学生犯错误,因为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便可争取明天的成功"。我们要让"错误"起到"一石击水"的作用,通过"错误"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他们智慧的涟漪。  相似文献   

18.
浅谈高等数学学习中的"合理性"错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学生在高等数学学习中容易出现的“合理性”错误,阐述了它的主要表现及产生的缘由,论述了创设“引起认知冲突”的教学情境是消除学生“合理性”错误的一条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9.
“关闭”是男高音歌唱训练中重要的声音调控技术。在实践中,要真正理解和做到“关闭”是需要多方面的技术准备的。本文从这一技术的起源、基础准备,以及错误理解下的危害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性论述。  相似文献   

20.
1.求,无乃尔是过与?课本注为:“难道这不是你的过错吗?”此注有两个错误。把“无乃……与”译成表反诘语气的“难道……吗”是第一个错误。“无乃”不是表示反诘语气,而是表示委婉语气,作用是用委婉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推测,意义相当于“恐怕”、“只怕”等,它常和“乎”或“与”构成固定句式。“与”通“欤”,用法与“耶”相似,“稍微带些测度的意味”(人教社《古代散文选》中册附录)。“无乃……与”应译成“恐怕……吧”。把“尔是过”译释成“你的过错”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