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小燕 《文教资料》2011,(14):115-116
虎门地区的海防遗产散落在珠江口东西两岸,是中国近代海防建设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立体军事防御设施,见证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开篇。虎门地区的海防遗产总体保存良好,但受到人为与自然两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加以保护,让南方"海上长城"矗立南天。  相似文献   

2.
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以后,“海防”P1题目益为清廷所重视,并作为一个重要话题一直延续到清末。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其海防思想形成于1874年以后的第一次“海防议”。随后.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自身在海防实践中的经验,其对海防的认识逐步走向成熟,最终形成了“建威销萌”海防思想体系,并建立起了北洋舰队。李鸿章在中国海军近代化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国海防近代化的先驱。  相似文献   

3.
田照军 《天中学刊》2014,(3):113-116
鸦片战争时期,西方国家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海防问题成为关系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战略问题。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找富国强兵之策,从而形成近代海防战略思想的先驱者,其海防战略思想是中国近代海防意识开始觉醒的标志,并对中国近代海防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前后,自林、魏倡议“师夷长技”,筹划海防,是为近代海防思想之萌生;其后近代海防思想又随洋务运动的兴起而不断发展,但综其始末都没有跳出“师夷”的窠臼。有鉴于此,本文拟对近代海防思想萌生、发展过程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前后,自林、魏倡议“师夷长技”,筹划海防,是为近代海防思想之萌生;其后近代海防思想又随洋务运动的兴起而不断发展,但综其始末都没有跳出“师夷”的窠臼。有鉴于此,本文拟对近代海防思想萌生、发展过程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利,使晚清朝野上下开始重视海防建设,一些有识之士更著书立说,以宣传海防思想。康有为作为“戊戌维新”的领袖,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提出了一整套海防建设思想,从海军力量建设,兵船、舰队管理,海军学堂设立等方面,对戊戌政变前国内外海防建设思想进行总结并提出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对近代乃至当代海防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1874年,日本出兵台湾,基于来自海上的威胁不断加深,李鸿章的海防思想渐渐形成。总体上看,这是一种比较全面的国防建设思想,在近代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既有具体的海防建设内容,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从各个方面保障这一海防建设的实施,它的失败,一方面有李鸿章个人的原因,同时也有外在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曾国藩海防形成的原因有三:其一是经世致用治学观的逻辑发展;其二是倔强刚毅的内在性格使然;其三是对来侵略冲击的应力回应。他提出的“师夷智”是近代海防论重兴的思想基础。曾氏在置办船炮、输入海防知识、推动海军建设、打造海防团队力量上作出了诸多努力,有助于晚清海防建设。  相似文献   

9.
乾嘉道时期天津作为首都门户的战略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但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决策者往往强调陆防,而对海防重视不够。尤其是作为具有水上机动作战能力的水师严重薄弱,甚至几度裁撤,从而给虎视眈眈的英国殖民者以可乘之机,造成后来鸦片战争形势的急转直下,给中国历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从中英两国对天津海防的认识及措施入手,揭示其中的原因,反思历史教训,会对当今的海防提供一些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一提到近代中国的海防和塞防,人们不禁会想到左宗棠和李鸿章。但是,对近代中国海防和塞防作出重大贡献的当属枢臣文祥。同治、光绪年间正值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际,他既主张重视海防建设,同时又力挺左宗棠西征。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意义上的海军,又顺利收复了新疆,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相似文献   

11.
明代辽东海防缘起于倭寇之患。明朝廷在辽东地区实行的是以陆防海的海防策略,在沿海广建城堡、墩台、驿站,构成严密的防御监控系统,为望海埚抗倭大捷夯实了基础,证明了明朝廷以陆防海基本策略是切实可行的。望海埚抗倭大捷后,辽东安定,经济发展较快,大部分物资基本可以自给,山东至辽东的海运渐停,辽东地区的城堡墩台也渐废弛。嘉靖中期,倭寇再起,明朝廷再次重视辽东地区的海防,加紧新建城堡墩台,修复先前已废弃的城堡墩台,并设置路台。明代辽东地区的城堡墩台对于保卫边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讨论了张之洞任两广总督之后海防思想的形成及其在两广和两江期间对海防建设和海防教育所作的贡献。张之洞在晚清海防建设与海防教育方面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3.
曾国荃是近代中国海防建设的重要人物,他长期担任主持南洋海防的南洋大臣等要职.他的海防思想是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日趋严重形势下的产物,并在担任两广、两江总督等职时,致力于发展海防建设,创办造船工业、建造近代化军舰、筹划购买铁甲舰,在抗击侵略者入侵等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并提出了扼要设防、有备无患、固结民心、以变求通、先固本基等一系列宝贵的海防思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帝国主义海上入侵接连不断,海防危机日趋深重,这极大地激发了国人的反抗侵略和建设海防的巨大热情,形成了爱国主义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形态——近代中国海防爱国主义。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近代早期爱国主义者,在战争中积极抗敌,战后认真分析研究海防形势,总结反思海防斗争的经验教训,提出和发展了创建近代海军的早期设想,并为实现这一设想指明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正确方向,从而使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获得了新的历史内容,直到今天仍富含巨大的现实价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帝国主义海上入侵接连不断,海防危机日趋深重,这极大地激发了国人的反抗侵略和建设海防的巨大热情,形成了爱国主义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形态——近代中国海防爱国主义。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近代早期爱国主义者,在战争中积极抗敌,战后认真分析研究海防形势,总结反思海防斗争的经验教训,提出和发展了创建近代海军的早期设想,并为实现这一设想指明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正确方向,从而使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获得了新的历史内容,直到今天仍富含巨大的现实价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明代海防设施因抗倭需要而设,是军事制度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在地理上结合的产物。其海防设施具有防御体系完备、虚实结合,选址据要设防、据险而守,卫所堡寨布局精密、战暇兼顾等三个重要特征。明代海防遗址因其独特的建筑形制及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重要的国家文物和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7.
中国海防的系统化布局始自明朝。明朝为抵御外敌、解决内忧外患及稳定社会、发展经济而形成的较为完善的海防聚落体系,具有系统性的防御布局、军事性的层级结构以及较为完善的军事防御设施。明朝海防聚落体系的形成肇因于政治上明朝对外关系紧张、经济上维持海禁和贸易,同时有良好的海防聚落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化道路从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御辱求强开始。左宗棠是近代同治中兴名臣之一,受湖湘文化和魏源、林则徐等师友思想影响,在洋务运动中所形成的海防思想蕴含丰富的内容:兴办船政自造铁甲炮船,倡导设立总揽海防机构,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以整顿江海防务,倡导民兵联合御敌,经略海洋受惠于民。左宗棠海防思想指导下的洋务实践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探索。左宗棠的海防思想不仅对当时洋务运动产生指导作用,而且对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重要的历史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山东在道光帝的督促下,提出了山东海防的建设方案。这一方案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改造船炮,增加水师兵额,加强水师训练,修筑炮台,建设军储仓。尽管这一方案具有保守性和滞后性。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对晚清山东海防建设的探索,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然而,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山东海防建设方案并没有真正落实。晚清山东海防事业因而失去了一次发展机遇,迄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夕,依然处于十分落后的境地。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既有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又有人民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地抗击外敌的壮举,朝中要吏黄爵滋就是一位著名的抵抗派人物。为了维护晚清政权,打击殖民者,黄爵滋在军事方面作了积极的努力。他提议清廷整顿军队,择良将统帅部队,用新法阅兵,以加强战备;他主张重视海权,采取造船铸炮等措施提高海防能力;他认为大敌当前,民心可用,人人皆可披甲。史实证明,黄爵滋是一位值得纪念的爱国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