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侗民族地区,有很多珍贵的东西,比如新晃侗族自治县贡溪乡天井寨的傩戏“咚咚推”,虽然早在80年代国内民俗界就掀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傩文化热,本地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对“咚咚推”进行考察,然而,由于地理的局限和对外交流的缺乏,“咚咚推”的真正价值一直未得到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2.
侗戏(Xik gaeml)是一种典型的“歌化的戏”,侗戏的演出成了“戏台行歌”。这一特征切合了爱歌善歌的侗人在节日与日常的审美需求,从而使高雅的舞台戏剧通俗化、大众化,这是它得以发展繁荣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妙招     
“葫芦娃一(咚咚),葫芦娃一(咚咚),一根藤上七朵花——(咚咚咚)。” 音乐课上.当我和孩子们第二遍唱《葫芦娃》这支歌时,忽然响起了模仿爵士鼓的口技声。声音由小变大,很有节奏。我的目光立即在班级里搜寻,发现中度智障的王亮的腮帮一起一伏地在动。看到我注意他,他就嘻皮笑脸地全身动起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侗族居住地古属样柯夜郎地,传统文明的主要标识表现在两方面:其一,自称“干”的分“佬侗”、“绞侗”和“坦侗”三大部族支系的民族融合为统一的族群生命共同体;其二,在原始认知的始初即创建了“原生性”与“建构性”互为动因的标举民族主体意识及主体精神的古俗文化。和较早时期被称之为传统残留物(rcmnants)一样,侗族古俗文化的精神特质体现在:一是至今仍在“既是文化的也是社会的基础上存活着”;二是不断创造出“那些无法用主流文化(dominant culture)来证实或表达的经验、意义或价值”的且“与残留文化相对立的”“新生性文化(emergent culture)”。已然符号化了的“侗不离酸”遗俗即是例证。分析认为,特定意义上,图符化了“侗不离酸”习俗,以“阐释性的符号”方式,表明一个族群集体对“细脖子阳人来到这世上”的处身状态.作“不知吾所以然而然”的领悟,即在存在论意义上,对“人之缘在”和族群自我生存环境“生成性”作哲学性思考。而这正是侗族古俗文化在强调习俗性的基础上选择创生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何处是江南     
“咚咚咚”,我抬起头,推开窗,是小满。“伊扣,跟我出来,去吃饭。”  相似文献   

6.
“北侗”即北部侗族方言区,不论从人口分布上讲,还是地域范围上看,都占侗族的相当一大部分。研究侗族的社会历史发展,研究侗族的经济文化,不重视“北侗”,不研究“北侗”,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我们在强调肯定“南侗”研究的积极价值时,决不可忽视把“北侗”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近些年来,侗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在侗学研究的实践活动中愈日感到有必要把“北侗”的研究列入日程,促进侗学研究向纵深跃进,向广度发展,诸如黄才贵、秦秀强等一些卓有成效的侗学研究专家学者早已先声夺人,将“北侗”文化的研究成果公诸于世,应当承认,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这个开端应归结为侗学研究发展的逻辑必然,它是侗学研究走向深层的自然过程。 但是,遗憾的是绝大部分的侗学研究工作者的研究范围仍然局限于对“南侗”的研究,这和马克思主义民族学是一门研究民族形成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定论是不尽相符的。究其原因除了“北侗”研究人员少、且受地域偏见和一段时期内侗族地区社会发展客观上突出对“南侗”研究的需要外,一个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侗学研究自身发展还没能提出“北侗”研究的迫切性。 其实,就侗族文化构成的总大势看,南北相互渗透,交互为用地影响侗族社会的发展过程,忽视任何一方或肯定任何一方都会影响侗族整体  相似文献   

7.
侗戏是侗族传统的戏曲剧种,侗戏不仅是侗族的一种文艺形式,更是侗族的一种风俗。侗戏主要在传统节日、喜庆节日演出,与其多彩的民俗风情相统一。随着社会环境与人们生活需求的改变,侗戏的演出类型由单一型向民俗型、晚会型、展演型、旅游产品型、录像型等多种类型发展,体现其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侗戏是侗族传统的戏曲剧种,侗戏不仅是侗族的一种文艺形式,更是侗族的一种风俗。侗戏主要在传统节日、喜庆节日演出,与其多彩的民俗风情相统一。随着社会环境与人们生活需求的改变,侗戏的演出类型由单一型向民俗型、晚会型、展演型、旅游产品型、录像型等多种类型发展,体现其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参阅有关课程价值研究成果的前提下,从社会发展、知识进步、人的实现三个维度找到现时代社会领域、知识领域、主体领域的共同特质——“创新”需求,进而推演出创新是当代课程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正>杜老师:统编教材二年级下第一单元的第2课《找春天》,课文中写道:“解冻的小溪叮叮咚咚,那是春天的琴声吧?”这里用的是“叮叮咚咚”,之前看到的课文用“丁丁冬冬”,这两个词语到底有什么区别?谢谢!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马鞍山实验学校曾琴曾老师:“叮叮咚咚”是“叮咚”的重叠式,“丁丁冬冬”是“丁冬”的重叠式。当初,在1973年的《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中,只有“丁冬”而没有“叮咚”。后来的版本,至少2008年以后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出现了“叮咚”,  相似文献   

11.
窗边的安全     
“咚咚锵(qiang),咚咚锵!”楼下传来一阵热闹的锣鼓声。一定是耍龙灯的队伍亲了!天天连忙跑到窗口,想看热闹。窗户有点高,于是天天搬了一个小板凳踩上去,还使劲把脑袋往外伸。  相似文献   

12.
神奇变脸     
正一阵锣鼓喧天,白象湾大舞台的演出开始了!"咚咚咚咚咚咚"鼓声响起,迎出了川剧变脸大师。只见她身穿黑闪闪的披风,头戴黑色大帽,一身黑衫黑裤黑靴,疾步走上台来,犹如一阵黑旋风刮过。锣鼓"咚"的一声停住,站定在舞台中央的演员一仰脸——哇,是一张黑色  相似文献   

13.
春雨滴答     
“叮叮咚咚”“滴滴答答”柳树在雨中飞快地长叶抽芽。“叮叮咚咚”“滴滴答答”在桃花上留下一个吻,红了它的脸。“叮叮咚咚”“滴滴答答”人们撑起雨伞,到处是伞花。“叮叮咚咚”“滴滴答答”大自然在唱歌,老师/应麟鸣)在舞蹈……春雨滴答$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育才实验小学603  相似文献   

14.
侗族拦路歌俗称“嘎莎困”,意即用歌来拦挡、阻塞道路,一般在迎亲时和节庆期间邀请外寨歌班来演出时演唱。侗族拦路歌多声形态历史悠久,它的形成、发展与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密不可分。本文主要从“月也”、“行歌坐夜”、对唱习俗、侗语等四方面对侗族拦路歌多声形态形成的根源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15.
2013年4月1日晚,收到德·鲍伯老师(Ms.Day—Bobb)班上的家长代表莱斯利给家长群发的邮件,提醒家长们勿忘参加第二目上午的“穿越美国独立战争”(Walk Through American Revolution)演出——“我相信你们将见到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所有历史人物”。准备教育戏剧演出我已被好奇心折磨良久,早已对这场演出满怀期待,这是五年级社会研究课(Social Studies)美国历史“创建一个新国家”(Makinga New Nation)的一部分。此前三周,思楠就拿回两张卡开始背诵:一张介绍“独立宣言”,一张简介美国建国众父之一罗伯特·利文斯通(Robert Livingston)。  相似文献   

16.
新晃侗族傩戏"咚咚推"脱胎于侗族原始宗教祭祀仪式,是一种集祭祀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少数民族民间戏剧艺术。"咚咚推"作为民间戏剧有其深厚的伦理意蕴: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讲,其蕴涵着万物和谐、"傍生"的生态伦理观念;从人与人的关系层面讲,其蕴涵着自由、互助、和睦的社会道德认同。同时,"咚咚推"的宗教性与包容性使其展现出以神伦道德展现人伦道德、以善恶对立凸显良善判断、以全民参与映射平等原则的伦理特征。  相似文献   

17.
我是小鼓手     
,,“E丢欢快、热情(6空62)!二二手2笑﹃一我是一个鱼必小鼓手,姆帷”一,J’ff”二…叮帷丝姗8 22脸JL红,}二。…。。 服起大鼓…。。{。。}。。】。。,}。。}3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7二13。二}7。跳起舞,越巡感听了都高丝鱼小鼓手,拿,簇互鱼咚咚目一啊鲤咚咚弊咚咚红咚咚}。。{咚咚咚咚蕊蕊2旦咚咚。…大鼓。{2旦咚咚 1”。}二 太阳听了微微 11产沪~一-一一~ 兴。哎,,},,2:13咚,咚咚咚咚咚.。{二。{。 咚咚咚咚咚I(原吸《北京日报》19日9一11.23)【评介】这是一首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幼儿歌曲,曲调富有新疆风味,充满动感。再配上鼓糙有节奏…  相似文献   

18.
我园有一个名叫咚咚的男孩儿.4岁,身高体壮、聪明好动,自理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很强,喜欢玩建筑游戏.尤其热爱户外活动。由于他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强,所以在班里一直处于强势。咚咚从2岁入园时就常有不经意推倒小朋友的事情发生,比如排队时会为争第一而将排在前面的小朋友推倒,玩游戏时一伸手将小朋友的鼻子碰流血等等。前段时间,咚咚进入了蒙氏实验班,结果其他小朋友的家长反应都很强烈,要求将咚咚转到其他班。以免自己的孩子被咚咚欺负。一时间幼儿园的BBS留言板上贴满了对咚咚的“控诉”和对咚咚家长的谴责.咚咚成了不受欢迎的“小霸王”。  相似文献   

19.
以侗族傩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咚咚推"为对象,对其源流及沿革、传承的原因、基本特征、开发与利用做了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引导读者领会出自大山丛中自然村寨有着顽强生命力的"咚咚推"的神韵。  相似文献   

20.
大凡中国人,都喜欢自称为“炎黄子孙”,透着一股出身高贵且家世渊远的自豪气。 按如今的规矩,“炎黄”既然“炎”在“黄”前,想必虽然都居帝位。“炎”的级别似乎要高“黄”一些。但无论正史野史,却又无不推黄帝为正宗先祖,连最值得信赖的司马迁也以黄帝开篇,进而一脉相承地推演出以后的历史。炎帝却只是零散地寄生在别人的传记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