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从近代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所引起的文明的冲突,到传教士为了传教创办教会学校,乃至研究中国文化、认同并主动传授中国文化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文明可以从冲突走向交融。近代传教士来中国的目的是向中国人输入西方文化,到后来一些传教士反而成为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先行者——传教士成为中西文化传递和交流的使者。对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作用的重新认识,有助于我们认识文化的本质,有助于我们认识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危害,有助于促进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清末警察与直隶、京师等地的社会文化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警察在直隶、北京等地的社会文化变迁中扮演了复杂的角色。清末警察既是近代社会政治文化变迁的表征,又是近代城市文明的构件,同时也影响并引导着近代城市文明的发展。此外他们还通过开警智、开民智等方式积极投入到清末下层社会的启蒙运动中,对于文化知识的普及和近代文明的扩散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作为近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海派文化一直有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重商主义、功利主义与市民化的文明新态日渐造就了近代上海的独特文化格局。它在推动海上文化向市场扩张的同时,也改变了传统艺术的思想观念,推动着近代海派文化的变革。受海派文化影响,近代报刊诗话也在转型发展,从不同层面反映出海派文化的社会图景。既有近代报刊诗话中的海派文化描绘,又有报刊诗话中的海派文明阐扬,也有报刊诗话中的海派文学使命。报刊诗话以其在转型中新的时代特质,造就了海派文化内涵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明灿烂,文化辉煌。天下为公、政在养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核心,彰显文明古国独特的东方智慧。近代以来在西学东渐背景下,特殊教育传入我国。从慈善救济到养教结合,从自发式、民间性、无组织,到自主型、制度化、体系化,从盲聋学校到特殊教育学校,从特教班到随班就读再到送教上门,从学前教育到义务教育再到高中教育、中职教育直至高等教育,历经近代化、本土化、现代化,我国特殊教育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体系完整完备、满足人民需要、彰显文明进步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5.
清末警察在直隶、北京等地的社会文化变迁中扮演了复杂的角色。清末警察既是近代社会政治文化变迁的表征,又是近代城市文明的构件,同时也影响并引导着近代城市文明的发展。此外他们还通过开警智、开民智等方式积极投入到清末下层社会的启蒙运动中,对于文化知识的普及和近代文明的扩散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清末直隶、京师等地警政中也存在许多弊端,这些弊端产生的原因包括诸种复杂的内外因素。  相似文献   

6.
郭嵩焘与湖湘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比较全面探讨了郭嵩焘对湖湘文化的重要贡献,即:弘扬光大了湖湘文化的优秀传统,特别是突出宣传了从屈原、周敦颐到王船山、曾国藩一脉相承的思想精华;探讨了湖湘文化兴盛于近代的原因;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与勇敢探索,为丰富和发展湖湘文化作出了卓越的新贡献,特别是引进和介绍了西方近代先进的资本主义新文明,对中国近代的社会进步与政治革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晚清时期,以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科技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源源不断地移植到天津、上海等一批通商口岸,遂使这里既成为半殖民地化的典型地区,又成为传播西方近代文明的基地和橱窗。而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时期出现过一场声势浩大的输入西方新文明的思潮。发动此次思潮的新知识界希望国人能超越以往“创造文明”的文化自大心态,而投身到有助于救亡图存的“因袭文明”(彻底学习西方近代先进文化)的运动中去。此次思潮比以往的学习西方思潮表现出更多的彻底性:1.在文化价值判断方面,新知识界第一次指出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外还有更高等的文化——西方近代文化;2.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内容方面,新知识界第一次深入到对西方近代政治学说的层面进行引进与吸收,并以此为标准,发动了对中国传统的儒家意识形态的猛烈批判;3.在学习西方近代文化的速度方面,较积极的一派主张突破社会进化的渐进道路,而直接进行社会制度的全方位改革。  相似文献   

9.
开埠通商、西教传播和新学传入,使得近代温州较早、较快地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也使当时国内维新变法思潮在温州得到强烈响应。近代温州维新思想家继承永嘉实学思想,汲取西方工商文明,从实业建设、金融理财、经营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工商经济的思想。近代温州维新变法思潮中的工商经济思想,对改革开放后温州工商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州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占据着空间上的先进和优势。由于较早接触西方文明,近代闽都文化努力促进中西方交流,引进西方文明,输出中国文化,为推动中国的文化现代化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杰出人物如林则徐、沈葆桢、严复等人更直接参与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福建船政作为近代“闽都文化”的代表,从多个层面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体系,推动了中国工业文明的发展,成为中国近现代化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此外,“闽都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也在近代中国的政治现代化中发挥了作用。闽都文化的历史总结对当代福州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是在中华文明面临数千年未有之挑战、传统应对方式失效的情况下应运而起的,确立了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方向。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孔子与儒学的创立,以及秦始皇与大一统帝制国家形态的创建,构成了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三大瞩目现象。  相似文献   

12.
铁路作为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成果之一,被西方列强引入中国。中国社会对铁路的认识经历了由拒绝到接受再到积极兴办的过程。而铁路在中国的艰难发展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对中国的传统观念及社会风尚产生了缓慢而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出版的近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出版从传统到近代的过程,出现了许多新质,这些新质是出版近代化的内容,本文从机器文明的技术物质基础,知识分子的转型,新出版观念的介入,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等几个方面,对出版近代化的进程进行了多层面的探讨,并得出中国出版近代化的指向与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相一致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先进中国人在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历程中,最早是主张以西方近代文明来救中国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巴黎和会,深刻暴露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弊病与危机,它与先进中国人从鸦片战争以来一直探寻资本主义文明来救中国的思想发生了剧烈碰撞,在碰撞中先进中国人开始发生观念转变,并以之为思想武器,用来指导中国革命。在经历比较、尝试、论辩后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社会农村的一场深刻的变革,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新转机。为此,需要从文明发展与进化的角度进行全面审视。从共时性角度看,文明发展具有整体性;从历时性角度看,文明发展具有主导性;从文明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是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协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发展现代农业,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以全球化为契机,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大力弘扬和谐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中国历史存在一种规律性现象,就是通过"人文化成"的民族融合之路,吸纳多元文化,予以和合创新,从而产生推动中华"诗书礼乐"文明与时俱进的巨大能量。汉族客家民系在赣闽粤边区的化育成型,适逢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且又获得"有为之地"、"有为之机"和"有为之才",故而经由太平天国运动崛起于历史舞台,振兴了中华民族及其汉族的始原精神与优良传统,揭开了近代以来中华"诗书礼乐"文明创造性转化的序幕。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绿色观念体现为作家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诗意描摹和审美观照,强调天人合一、同生共荣、互养互惠的亲和关系,以及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思和批判;它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思想资源继承的结果,同时又彰显出接受西方现代精神文明及人类终极关怀意识的现代特质;它虽不是自觉的现代生态伦理思想,但却透露出一种难能可贵的生命整体意识,而这恰恰孕育着中国现代生态伦理思想的萌芽。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离异与回归现象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离异与回归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课题,是针对传统文化而言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之所以离异,亡国灭种的严峻形势是内因,而西方文明潜移默化乃外因。在回归的动因上,传统文化的顽冥根深是内因,对西方文明的失望是诱因。总体而论,近代中国西化的成就极低,离异明显不足,难度极大,大有半途而废之势,而回归的力度则因传统文化对异质文明的强大排斥力而显得不可阻挡,这是一个值得总结的教训。  相似文献   

19.
变徵协奏曲——中国近代学术统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之季世,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强烈冲击,传统的封闭式文化格局趋向解体。在 中西两种文化的冲突中,百余年来中国近代学术变迁的基本特征就是:变与合。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如何评价传统,怎样引介西方,建设什么样的未来文化。对传统的重新评价,是中国近代学术变迁的依据和核心内容;有选择地引介外采学说则是创变的条件;对中国文化未来的建设则是变的结果。其主要途径是:以复古为形式,以创新为内容,以中西文化比较为方法,中西互补,古今会合,建设求真而又致用的近代学术,形成了近代学术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在与西方文明的互动过程中,开始对外在的世界有了新的认知,并形成了不同于传统“天下”观的“世界”观。西方文明的冲击、知识精英们的思想转型、西学东渐的影响以及外国语学堂的教育传播都为近代中国与世界文明的互动搭建了桥梁,并促进了中国人世界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