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王维是唐代才华横溢的山水诗人,又是南宗水墨画派的创始人。由于长期的贬谪与隐居,兼之有画家的素质与禅学的修养,使他对山水的审美感受力有较高的水平,笔下的山光水色达到了与自然契合无间的程度,其山水诗也创造出清新幽美的意境。“意境”一词,源自佛经。佛家认为,心之所游履攀缘者,谓之境,所观之理也谓之境,能观之心谓之智。这里所说的“智”与“境”,在文学方面就是“意”与“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从美学…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第十二则云:“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主张意境说,谓“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相似文献   

3.
在对王国维“无我之境”论的研究中,存在着某种化定位偏差:人们多用叔本华哲学去印证王国维意境论,又多以客观色彩多于主观色彩这一论断给“无我之境”下定义,而很少从中华化这一背景着眼,去揭示“无我之境”的禅思意蕴。本从“观”与“得”二角度,对“无我之境”论的思辩进行了探讨。笔认为,无我这境的理论价值,在于王国维在华夏化这个大背景上,揭示了中国艺术意境精深微妙的创作心理,显示出无我之境的艺术思维与禅宗哲学思辩的某种内在联系,从而突现了中国艺术意境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4.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将意境分为“常人之境”与“诗人之境”,将“诗人之境”分为诗人“所感之境”与诗人“所写之境”。在具体分析中,又将读者“所得之境”区别于诗人“所写之境”,这种区别是值得注意的。在艺术活动中,意境确实显示了不同层次和形态,考察意境的不同层次及其联系,有助于我们把握意境的特定审美特征。 1 考察“常人之境”不是本文的任务,让我们先从诗人“所感之境”说起,什么是诗人所感之境?我认为,在客观景物或强烈感情的刺激下,诗人主观与外在客观猝然碰合的那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意境?顾名思义,“意“是情意,就是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界,就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意“与“境“融合,就能形成一种艺术境界,它可以触发人的想象和联想,使读者身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强烈的感染.清末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日: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日: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这段话的意思是强调文学作品应该有意境,诗尤其应该如此.……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意境?顾名思义,“意”是情意,就是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界,就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意”与“境”融合,就能形成一种艺术境界,它可以触发人的想象和联想,使读者身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强烈的感染。清末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这段话的意思是强调文学作品应该有意境,诗尤其应该如此。举具体的诗作来谈,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  相似文献   

7.
诗贵意境。陶渊明的诗便重在意境。陶渊明以其“无我之境”之独特诗风,开辟了诗歌领域的新境界。总观陶诗“无我之境”之特色,当含有物我关系,美的形态,情感状态,自然人格等四点内容。本文对陶诗意境特色内容展开论述,并简要分析了形成陶诗“无我之境”特色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将意境分为“常人之境”与“诗人之境”,将“诗人之境”分为诗人“所感之境”与诗人“所写之境”。在具体分析中,又将读者“所得之境”区别于诗人“所写之境”。这种区别是值得注意的。在艺术活动中,意境确实显示了不同层次和形态,考察意境的不同层次及其联系,有助于我们把握意境的特定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9.
谈审美意境     
本文就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中的重要课题“意境”进行了诗方面的探讨和研究。首先。援引历代文艺理论家的看法,认为“意境”就是有情之景,有情之境;其次“意”与“境”浑然一体,二者的辩证关系无庸置疑,只是在作品中,各有所侧重罢了。而“意境”的美学价值正在于它通过“移情”作用。创造出情与景浑、形神兼备的审美境界,既然,“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与批评的重要美学范畴,那么,笔者认为。要想创造“意境”,含蓄是最重要的手段。最后,观众的想象和联想是审美意境完成的重要因素,观众和艺术家互相促进,水涨船高。  相似文献   

10.
鞠俊 《文教资料》2013,(31):70-72
意境是作家为了提升文学作品的审美高度、增添其意趣韵味而营造出来的一种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这里的“境界”指的就是“意境”。寒山诗自古以来能受到文士僧人的喜爱与传诵,与其独特的意境是分不开的,本文将具体探讨。  相似文献   

11.
《观心玄枢》集中体现了唐末高僧永明延寿的“观心”思想,他认为“观心”主体是第六识,所观对象是一切理和事,最终要求能观和所观二者是合一的,“观心”方法主要有直闻顿修、空寂之知、唯识二观、华严四观、天台三观、普贤十观和牛头绝观等,“观心”所要追求的境界是“境智俱闲”。若统合来看,我们可用“一心圆观万法”概括其“观心”理论体现出来的心性智慧,它留给现代人很重要的启示就是“心能转境”,人生的苦乐、迷悟等皆在一念之间。  相似文献   

12.
龚自珍的名实观,集中表现在《壬癸之际胎观第八》的一段话中,这段话是这样的: 万物不自名,名之而如其名。是故名之与其合离,谓之生死;名之于其生死,谓之人鬼;名之于其离散,谓之物变;名之于其虚实,谓之形神;名于于其久暂,谓之客主。有些学者依据这段话中的“名之而如其名”,认为龚自珍是只要求名与名相符,而将“实”抛在一边不顾,从而认定龚自珍颠倒了正确的认识的关系,并将其认识论规定为重名不顾实的唯心主义认识论。笔者认为,此论颇难服人。龚自珍的“名之与其合离,谓之生死”,是说名与实结合与分离是由实的生与  相似文献   

13.
朱自清的散文讲究写法上的“漂亮和缜密”,被誉为“美文”、“白话美术的模范”,实在是“美”。笔者以为,这“美”就在于其意境的深邃隽永,让人觉得韵味无穷、美不胜收,从而获得审美享受。《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文)就是这样一篇意境清新优美的散文佳作。一、立意:柔和的矛盾美意境包括“意”和“境”两个方面。意,是作者在文学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文学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文学作品意境的创设,最重要的就是立“意”。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又说:“意境乃心造之境也。”笔者以为,这“情语”即…  相似文献   

14.
清人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又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人间词话》)而有境界,“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宋元戏曲考》)这里所说的“境界”,就是“意境”。究竟什么是诗的意境?“意”就是情意,包括诗人的“情”与“理”,即诗人的情感和他对生活的认识、理解、评价;“境”就是物象,指事物的“形”与“神”,即经诗人提炼概括而描绘出来的生活形象及其内在本质与精神。在诗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宇宙、人生“有”“无”境界的学说和“以我观物”、“以物观物”的本义入手,对土国维的两种境界说作出新的解释,认为“有我之境”乃超越“小我”之儒家境界,“无我之境”乃超越“大我”之道家境界;“以我观物”是以一巳之情现物,仍末忘我,“以物观物”是以万物之理现物,即以“道心”观物,是为忘我大达,高于前者,因而,“无我之境”高于“有我之境”。王氏推崇“无我之境”,实为道家“贵无”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屈赋死亡意境的构建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关于死亡的描述,包括诗人自己的死亡(自杀)、历史人物的死亡及用隐喻手法表现的死亡,二是对于死亡超越——“梦幻神游”的描写;前者场“写境”、“无我之境”,后者场于“造境”、“有我之境”。屈赋死亡意境是诗人死亡观的艺术体现,是诗人为“美政”而死这种人格境界的艺术转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有唐诗宋词元曲,反映了各个朝代和时期的历史、思想、生活、政治、艺术等方面的内容。一、意境美在好的古体诗歌中都有一种优美深远的意境。何谓意境的美,就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结合,创作出来的一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以可感可信,并且情意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简言之,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意境”一词来自于佛门术语。佛经的“意”指“心”的活动,“境”则是指“心”所涉及的外界物象。“意境”是佛门禅宗教义所界定的,所…  相似文献   

18.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审美范畴中的核心问题。正如近人王国维所说:“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深浅而已。”“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人间词话》;以下所引王论不注明出处者均出于此书)。在古人眼中,一切文学的审美问题──例如表达的鲜明、生动、感人等等,都是个意境问题,抒情文学如此,叙事文学也是这样。一、意境的审美要求当今不少论家都认为,古代文论中的“滋味”、“韵味”、“兴趣”、“神韵”等概念都是指意境。…  相似文献   

19.
说意境     
张寒烟同学:应你来信的要求,下面谈谈意境及其相关的问题。所谓“意境”或“境界”,是概括客观物境与主观情思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地的审美范畴。它的构成有二:一是客观物境,一是主观情思;并且只有既缘情又体物,情思与物境二者相融洽一致,才能构成意境。我们鉴赏古代诗词作品,就要领会作者怎样通过融情于景,创造出一种意境来表达自己的胸襟、情怀或生活情趣。由于意境在鉴赏古代诗词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很有必要了解有关意境的一些常识。1.意境的种类。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所谓“无我之境”,是说…  相似文献   

20.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最重要的美学范畴之一,对意境类型进行分析阐述有助于对这一范畴的理解与认识.本文认为:依据主观色彩的特点,意境可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依据景物描写的特点,意境可分为有景之境无景之境;依据表现技巧的特点,意境可分为有隐之境无隐之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