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水游记,是《柳河东全集》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文学史家以为,《永州八记》是我国山水游记文学的典范性作品,而《小石潭记》又是《永州八记》中的极品。包括《小石潭记》在内的《永州八记》是游记写作的楷模,让我们从《小石潭记》中揣摩游记应该怎样写。?《小石潭记》告诉我们:写游记,要把自己写进去,首先要写自己的游踪,不过,游踪只须写必要的,不宜过繁。文章开头就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最后又写“坐潭上……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写了这次游览…  相似文献   

2.
教学参考书强调《小石潭记》着意表现了柳公之“忧”,而笔者认为通篇还洋溢着“乐”的情韵。借苏东坡评价柳宗元《南涧诗》的话说,即是“忧中有乐,乐中有忧”。纵观全文,首段重点写“乐”,续段“忧”中有“乐”,三四两段字里行间虽流露出抑郁忧  相似文献   

3.
《项脊轩志》中作者流露出悲喜两种截然相反的情感,而以悲为主,喜只是作为悲的衬托物而存在,旨在以喜衬悲,使悲更悲。 首先,从全文看,作者以对修茸后的项脊轩的喜爱衬托大家庭衰落之悲。文章从项脊轩的悲凉着笔,但修葺后的项脊轩,“使不上露”,“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成为作者读书的理想境地,初次流露出喜悦之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再次露出欣喜。作者生活清淡,藏书不多是实情,但未必全是借书。作者之所以如此写来,是因为借书中有珍  相似文献   

4.
《小石潭记》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唐末杰出的八大散义家之一)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力作;是一篇文笔秀美,语句流畅,韵味清新,言简意赅,富有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是一篇借物写志,寓情山水的抒情散文。作品的语言特色主要有以下  相似文献   

5.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永州八记》是作者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一组山水游记文。这组山水游记文是根据作者发现景物的先后连续写成的,分看各自成篇,合看乃是一幅连环的山水图画。本篇所记的主体是“小石潭”,而其题目在“小石潭”的前面又加上“至小丘西”几个字,是与《钴鉧潭西小丘记》相衔接的。下面对这篇作品略作分析。“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这里实在把小石潭的  相似文献   

6.
《兰亭集序》,无论于何角度言之都堪称典范。其不仅乃一名帖,亦堪称一名文。此文篇幅短小,总计三段,不足四百言,不仅生动地记叙了“癸丑年暮春之初”一群文人墨客游宴兰亭临流赋诗的空前“乐”况,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宇宙人生深沉的“悲”情,由“乐”至“悲”,“乐”极生“悲”,情感之脉络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7.
物我交融     
“物我交融”是借物写人的一种技法,用这种笔法写出来的文章,既是在写“物”,也是在写“我”——这里的“我”是作者自己。人们在生活中往往能想到、谈到、看到、遇到能触动自己情怀的事物。在这种事物面前,人们可能会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经历、自己的遭遇、自己的成长等等。于是有的人就会把这种联想化作文章——巧妙地把自己与引起自己联想的“物”放在一起来写。学写“物我交融”的文章,可以学习它“转换”的笔法。这种笔法的特点是:先写物,然后写自己也成了此“物”。“物”在文中进行了由实到虚、由物到人的转换,作者的经…  相似文献   

8.
《愚溪诗序》是一篇托物言志、寓意深远的作品,是作者因参与王叔文“永贞革新”被贬为永州司马的任上所作。全文以“愚”(实则“不愚”)贯穿始终,寄情山水,借写愚溪风光,借评古代“愚者”来抒发自己被埋没受侮辱.  相似文献   

9.
《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写的一篇游记散文。全文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于一炉 ,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因此 ,此文被誉为古代游记散文的奇葩之一。每每读来 ,感叹不已 ,仔细品味 ,其味无穷。而研究其写作妙点 ,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一个“乐”字串文文章中的一个“乐”字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作者围绕这一主线 ,首先破题道出全文主旨 ;即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接着补叙一笔 :“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突出文章主题 ;然后 ,作者又将“山水之乐”稍稍展开 ,描写山中…  相似文献   

10.
《小石潭记》这篇散文历来被誉为精品。它所以能成为精品,归纳起来有这样两条:一是作者敢于选择乱石堆中的无名小石潭作为游记的表现对象,可见作者有过人的艺术眼光;二是作者在写小石潭的景物时能驾驭自如地融进自己的感情,景随情迁,自然地形成一种凄情的艺术境界,这是作者高超的艺术智慧和艺术技能的表现。可谓是“丰美的线条、秀美的文笔、凄美的心境”。  相似文献   

11.
柳宗元在写此文时,贬官永州,政治上失意,生活上也比较清苦。但读这篇《小石潭记》,并没有备受打击、精神苦闷的感觉。我们要欣赏的,不仅仅是作者的山水之乐,还有这个乐的特点,尤其是这个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兰亭集序》,这篇在兰亭盛宴接近尾声时一挥而就的文章,让众多古今读者走进去却无法走得出来。纵览全文,作者的情感发生了由乐到痛再到悲的变化。一、二段写乐,乐在何处呢?"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聚会的人不在多,而在"贤",而且超越了年龄界限,怎能不乐?"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修竹、清流写出了景色的清新淡雅,崇山、峻岭、茂林则写出了景色的繁盛阔大,一个"又"字还能看出  相似文献   

13.
于保泉,魏克芹在《山东电大学报》2005年第3期《淡魏晋玄学“悲为美”之缘起》一文中文指出了“悲为美”的源起,作者认为,“悲为美”命题的提出,始见于先秦。《韩非子。十过》记晋平公听师旷弹琴,师旷为之鼓《清商》,晋甲公“闻鸟鸣而悲”。钱钟书曾经蜕过,西方聆乐有两种人:聚精会神以领略乐之本体,是为“听者”;不甚解乐而善怀多感,声激心移,追忆绵思,示意构象,触绪动情,茫茫交集,如潮生澜泛,是为“闻者”。  相似文献   

14.
<正>《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名作,是作者被贬永州时所写的一篇游记,文中的小石潭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水潭,甚至没有自己的名字。有人专门对小石潭进行考证,发现并没有柳宗元笔下那么美,而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水潭。为什么柳宗元能把它写得如此美?这是因为作者所写的小石潭不是生活中的小石潭,而是作者心中的小石潭,是作者对现实生活中观照的对象进行艺术修复的结果。艺术修复,就是创作主体对生活中摄取的原始素  相似文献   

15.
读了一些古代山水小品,我把它们分为三类:一是把山水拉入社会的“山水游记”,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等;二是把人文注入山水的“山水碑记”,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三是为山水立传的“山水志”,如地方志中的“山水”款。这三类文章中,山水志属于说明、介绍性文字,写得比较客观,主体因素不太明显;而在山水游记中,游者的游踪既是  相似文献   

16.
对苏轼《赤壁赋》的解读,历来争议很大。一般人认为是作者抒发自己面对厄运的一种旷达胸怀和悠远情志,其情感是"乐—悲—乐"。但从整个历史背景及作者写作心理上看,苏轼在赋中并没有真正地快乐过,其内心始终涌动着永远无法排遣的忧伤,其情感是"悲—乐(强为乐)—悲"。  相似文献   

17.
永州之野的小石潭名以文显,永州司马柳宗元将自己的情思与才华融进小石潭里,诉诸在这篇《小石潭记》中。对于本篇课文的教学处理,教师大都以学习本文"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方法为教学目标,将解读文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发现小石潭景物的"乐"与小石潭幽深冷寂气氛引起的"悲"上。因此在解读教材备课、品读赏析授课中往往以这两处景物描写为主,忽略甚至无视几处"闲笔"。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的暗语言  相似文献   

18.
喜和悲是相对立的感情,可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又可以相互转化。清代王夫之曾说:“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并指出以喜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的特殊艺术功能:“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对于以乐景写哀情的作品,我们要善于由喜见悲。由乐景见出所激起的愁思。美好的景色本来可以使人悦目赏心,可是在诗人心境不好的情况下,反而引起了悲怆的情绪。杜甫的一首《绝句》:  相似文献   

19.
《始得西山宴游记》和《小石潭记》作于同一年(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属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一、四两篇。二文的创作背景是完全相同的。“自然山水对于柳宗元不是一种冷漠的存在,而仿佛是亲切的知己。因此,他笔下的自然山水便具有和他的性格相协调、相统一的美的特征:高洁、幽邃、澄鲜和凄清。这种自然美是通过对事物的洞察、幽微的细致刻画而表现出来的。”(《中华文学通史第二卷·古代文学编》)对于山水的描写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小石潭记》一文就侧重于客观描写。课文写水、写木、写石、写鱼……细腻生动,得益于作者对事物的多角度洞…  相似文献   

20.
柳宗元是继郦道元之后描写山水的能手,他的山水记,不是纯客观地描绘自然,而是渗透着自己痛苦的感受和抑郁的感情。山水对于他不是一种冷漠的存在,仿佛是亲切的知己。读了《小石潭记》,自然景物的离奇、清新、幽邃、澄鲜和凄清,历历在目,深感作者对事物洞察幽微,对景物刻划别具匠心。《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承接《钴鉧潭西小丘记》之后。所以文章一开头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