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命去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双方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一番说辞,便让秦君撤军并派兵帮  相似文献   

2.
《烛之武退秦师》是记述行人辞令的优美散文,讲述秦晋围郑,烛之武只身说退秦师的史事.该篇文字优美,说理透彻,是《左传》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优秀范文.工于辞令,于委婉含蓄中暗藏锋芒,是这篇文章的文本之美.但烛之武只身退秦的才能之美、独入虎穴的英雄胆识、灵魂深处的家国情怀,才是这篇文章最令人感动的地方,也是这篇文章审美的根...  相似文献   

3.
李桃兵 《语文天地》2013,(12):12-13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鼓动如簧之舌说退秦军,尽显春秋时期纵横家风采。秦穆公率秦军随晋文公伐郑,在烛之武一番游说下又立即撤军,并且派人帮助郑国守土,如提线木偶,  相似文献   

4.
十三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说明〕   1.《烛之武退秦师》 (人教版新编高中教材第一册 )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公元前 630年,秦晋联合攻郑,烛之武在兵临城下的危急关头,缒城夜说秦穆公。他没有屈身乞求秦国退兵,而是客观详尽地分析了三国形势,准确地剖析了灭郑和存郑对秦国的利害关系;继而又巧妙地施展离间之计,挑起秦晋之间的矛盾,最终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2.本板书横向标示秦晋围郑的形势;纵向总体标示本文情节结构,主体表明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的策略,各箭头之意十分明晰,不言而喻。 《烛之…  相似文献   

5.
烛之武为何能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入选到苏教版语文必修三。一般论者都认为烛之武之所以能说退秦师,是因为他能言善辩,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说服秦君退兵,苏教版语文教参就是持这种观点。  相似文献   

6.
张灏 《学语文》2011,(1):76-76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开始劝秦穆公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意思是说你们两个大国来围攻我们这小小的郑国,好比两个大石头来砸一个小鸡蛋,  相似文献   

7.
《左传》工于记言,许多外交辞令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前人将《左传》的这个特点称之为“行人辞令之美”(“行人”即指外交特使)。《烛之武退秦师》就是其中的一篇代表作。本文的中心是烛之武游说秦穆公而使之退兵。说辞虽仅125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宕,表达了五层意思。第一层:坦言“知亡”,示弱臣服,以满足强敌的骄横心理,为说服提供契机。第二层:指出若“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反面推理,告之“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层:从正面来说若“舍郑”,郑国则愿作为秦国“行李之往来”的东道主,对秦“亦无所”,既进一步说…  相似文献   

8.
《烛之武退秦师》这一《左传》中的名篇早已为众人所熟知,人们对烛之武那超凡的智慧和胆量颇为叹服,仅仅三言两语,就将秦、郑、晋三国之间的利害关系展示得异常分明与透彻,促使秦穆公首先单独撤兵,从而瓦解了两大强国大兵压境的态势,使郑国这个濒临灭亡的小国,转瞬之间不但逃脱了亡国的厄运而且获得了与秦国结盟这一外交斗争的新胜利。因此人们对烛之武的才能赞不绝口,正是他出众的外交辞令改变了郑国的命运。然而,人们在赞美烛之武的同时,却不应忽略文中的另外三位要人,除了烛之武以外,还写到三位国君,即郑文公、秦穆公和晋文公。对这三位国君尽管着墨不多,但他们的形象却依然十分富有特色。  相似文献   

9.
一、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替对方考虑《左传·僖公三十年·烛之武退秦师》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历史:晋、秦围郑,郑国危在旦夕。关键时刻,烛之武挺身而出,他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决定用分化瓦解的策略说退秦师。他知道,秦、郑本无尖锐的矛盾冲突,秦国  相似文献   

10.
<正>《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的一段历史公案,主人公烛之武在郑国危在旦夕之际,凭口舌"退秦师",力挽狂澜,使自己的祖国转危为安。每每教学《烛之武退秦师》,笔者对烛之武精妙的"说辞"(劝谏词),总是乐此不疲,且深感语言的力量和韵味真是"妙,不可尽言"。一、巧妙开场"意"深长面对临头的大祸,沉勇、智慧的烛之武对晋侯联合秦伯实施围郑行动"背后的意图"洞若观火;这是他瓦解"秦晋联盟"的杀手锏。烛之武在见秦伯的时间和方式上作了细致考量  相似文献   

11.
翻检《左传·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案例,普遍存在同质化问题,即:以"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辞艺术作为教学重点,品鉴语言艺术;以"烛之武"的品格作为主题探究重点,落实语文的人文精神。这样的教学重点就对应着以"烛之武"这个人物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一篇文言文,扩大开来,一篇语文课文的教学,教学内容的确立是第一位的,它是决定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目标乃至评价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如果教学内容确立得不准确,教学活动就在大方向上产生了偏移。那么,《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以"烛之武"这个人物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是否准确,就很值得重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正>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有一篇非常经典的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内容讲的是烛之武在郑国即将灭亡之际,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师,瓦解秦国和晋国联盟,表现了烛之武超人的智慧和口才。我觉得烛之武的表现真是精彩极了,但思考之余,觉得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在国与国之间政治的博弈上,秦穆公、  相似文献   

13.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名篇,主人公烛之武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百万秦师的事迹历来被人们称道。但退秦存郑仅凭烛之武巧舌如簧的谈话技巧就能做到吗?细读文本,我们发现烛之武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能言善辩、深明大义、机智勇敢,还在于他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并巧妙地利用了这一切。本文将就这些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一、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教材注释①:“烛之武,郑大夫。”那么,烛之武,是姓烛,名之武?或复姓烛之,名武?抑或二者皆非?教材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15.
《左传》中有大量的辞令妙品,形成了这部古代历史散文巨著的一大艺术特色,《烛之武退秦师》就是其中一篇代表作。辞令之美属于语言之美,善于写优美的辞令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本文辞令十分讲究语言艺术,又有充分的理由和雄辩的逻辑力量,使本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烛之武  相似文献   

16.
“一言之辩胜于百万雄师”这句话用在烛之武身上最为妥帖。先秦著作《左传》中的《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文辞优美、说理透彻的叙事性散文,其中烛之武独特的说辞艺术值得我们分析探讨,从而引导学生学习烛之武高超的劝说技巧、领悟语言的魅力和不顾个人安危保卫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7.
魏玮 《甘肃教育》2007,(12X):24-25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有两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与《触龙说赵太后》(以下简称《烛》与《触》),前者出自《左传》,后者选自《战国策》。虽然这两篇文章出处不同,相隔三百多年,但有一个共同点,即文章主人公都凭借绝妙的口才,最终赢得了胜利。《烛》重在写烛之武如何说退秦师,《触》主要写触龙怎样说服太后,两篇文章可谓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相似文献   

18.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叙写了泰晋结盟包围郑国,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巧妙运用其出色的外交辞令,瓦解秦晋联盟,说退秦师,从而使郑转危为安的史实.  相似文献   

19.
佚之狐晋侯、秦伯竟这么快就来攻郑,这我倒是始料未及。秦、晋狼狈为奸,我国危在旦夕,百姓性命……该如何是好啊?咦?晋屯兵函陵,秦屯兵汜南,这好像……对了,是这样呀。我须当面见郑伯,请人说服秦君,道明利害,秦晋之师必退!烛之武这个人论才智决不在我之下,凭他三寸不烂之舌,定能劝退秦师。他一直怀才不遇,且年过花甲,不如把这天赐良机让给他,以免他再无出头之日。对,就这么办! 郑 君寡人该怎么办?唉,凶多吉少。当初这个跑不倒饿不死的重耳流落到我国,我以为他离开了强晋,漂泊这么长时间还没什…  相似文献   

20.
正作为中学语文的重要课外读物之一,《左传》的谋略智慧很值得给同学们点拨一二。以下,我们就结合具体事例来分析学生们最感兴趣的军事外交智慧:一、釜底抽薪,烛之武妙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危难之中,烛之武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外交任务。首先,他利用不争的事实、雄辩的逻辑打动秦穆公:从地理位置上,秦人是"越国以鄙远",只能是"亡郑以陪邻"。郑亡后,晋国更加强大,秦国却毫无利益可言。从历史事实上,"君尝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