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海内外科学家一而再、再而三的鼓动,"冲击诺贝尔奖"成了中国科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中国提出"向诺贝尔奖进军"体现了中国科学界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态度.但是,也提出了一系列有趣而又严肃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科学家是否做出过杰出的成就?为什么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无缘?为什么中国现在会出现诺贝尔奖热?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从而探讨中国科学发展的症结所在这一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信息》2011,(19):18-18
9月12日,2011年度拉斯克奖的获奖名单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离诺贝尔奖只有一步之遥。  相似文献   

3.
<正>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日前揭晓,中国科学家今年依然缺席科学类奖项。早在2001年,杨振宇曾预言,20年内,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肯定能有人获奖。而今,如何看待这一预言?我国自然科学领域何时能实现零的突破?去年莫言斩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公众对于中国人冲击诺贝尔科学奖的信心有所提振。对于国人之于诺贝尔奖的这种急切的渴望,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教授认为,这种关注可以理解,但不必太过。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家的“诺贝尔奖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海内外科学家一而再、再而三的鼓动,“冲击诺贝尔奖”成了中国科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中国提出“向诺贝尔奖进军”体现了中国科学界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态度。但是,也提出了一系列有趣而又严肃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科学家是否做出过杰出的成就?为什么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无缘?为什么中国现在会出现诺贝尔奖热?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从而探讨中国科学发展的症结所在这一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5.
诺贝尔奖颁发至今已一个世纪,已有700多人因在科学前沿取得重大突破而获奖。虽然其中也包括6位美籍华人,但没有一个是中国籍的中国人。这不能不使每一个中国人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反思,诺贝尔科学奖的内涵是什么?中国科学家为何与诺贝尔奖无缘?中国科学家冲击诺贝尔奖的前景如何?虽然这些问题,作者很难论述全面、深刻,但我们应唤起获得诺贝尔奖的意识,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创造持续而又稳定的科学大环境,建立坚实的科学基础,提高全民的科学技术素质,实现中国人诺贝尔奖“零的突破”。一、百年诺贝尔科学奖的实质(一)诺贝尔科…  相似文献   

6.
正好奇的"菠萝"来了!这个"菠萝"可不是我们喜欢吃的那又酸又甜的菠萝哦,它是中国版"搞笑诺贝尔奖"——菠萝科学奖。既严谨又不乏幽默,"菠萝科学奖"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就连搞笑诺贝尔奖的创始人马克·亚伯拉罕斯也专门发来邮件表示鼓励。爱科学爱搞笑的你们,对"菠萝科学奖"了解多少呢?那些让人忍俊不禁的获奖项目,你们又知道多少?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令人振奋,表明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国大陆学者并不逊于他人。尽管获得诺贝尔奖需要各种复杂机缘,且不能由此说明所有问题,但屠呦呦获奖,可以使受制于现行教育和人才体系的人们有所觉悟。对于科学界有些学者对传统文化所知甚少,甚至出现文献错误的现象,我们也应有所警醒和反思。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有研究报告指出,一个国家的巧克力消费量与获诺贝尔奖数量有关联,巧克力的人均消费量越多,获奖的数量也越多。研究人员认为可能是巧克力中的类黄酮有助脑力健康,让人更加聪明。由于巧克力经常和牛奶混合在一起,所以,就会让人产生联想:牛奶的饮用量是否与获得诺贝尔奖的数量存在联系呢?英国的研究人员比较了22个国家  相似文献   

9.
多少年来,诺贝尔奖获奖科学家的传记往往备受关注,对青年读者产生很大的影响。《居里夫人传》曾激励过中国几代青年人为了科学事业而献身,《你又在开玩笑了,费曼》的睿智又曾启迪过多少青年人以独特的思维去寻求创新的灵感。现在,又有一本诺贝尔奖获奖科学家的传记——《穿越时间的航行——我的诺贝尔奖之路》中译本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难得的是,这次是自传——作者是1999年诺贝尔奖得主艾哈迈德·泽维尔。泽维尔先生出生于埃及,现任加州理工学院莱纳斯·鲍林化学教授之职,同时也是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分子科学国家科学基金实验室主任…  相似文献   

10.
诺贝尔奖是对那些作出杰出成就的科学家、学者的最佳褒奖了。在每一块奖章背后,都有着许多故事以及人物,而获奖者只是作为其中代表,领取了这一奖项。我们在此对2010年度获取诺贝尔奖的自然科学奖项(生理学或医学、物理学、化学)的原理及意义进行解说,让大家能更深入地进入科学家们获得丰收的世界。此外,还有常被称作"搞笑诺贝尔奖"的Ig诺贝尔奖(Ig Nobel Prize),每年在诺贝尔奖颁发之前,组织者会在哈佛大学的桑德斯剧场对诺贝尔奖进行无厘头模仿以及致敬。他们的评选标准为:"乍一看好笑,却又引人深思"的十大成就。评委中不乏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而且今年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安德烈·海姆,成为了第一位诺贝尔奖及Ig诺贝尔奖双料得主,他曾于2000年因磁悬浮青蛙的实验获得后者。我们相信,只有当科学研究成为一种乐趣、生命的追求,而不仅仅是功名之争,诺贝尔奖才会真正出现在我们中间。  相似文献   

11.
(一) 诺贝尔奖金作为一种公认的科学成就的象征,它记录了十九世纪末以来八十多年的重大科研成果。从1901—1980年,自然科学方面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成果共有342人次,获奖科学家为339人。这342人次的获奖成果,实际上反映了二十世纪自然科学几个主要领域(物理学、化  相似文献   

12.
获得诺贝尔奖是一位科学家和学者毕生最大的荣誉,可是诺贝尔奖得主出售自己的文稿可以吗?  相似文献   

13.
匈牙利享誉国际的科学史家伊什特万·豪尔吉陶伊可能是国外研究诺贝尔奖史著名学者中唯一从技术层面指出过吴健雄未能获得诺贝尔奖原因的人。他指出,吴健雄为李政道、杨振宁的理论发现提供了实验上的证据,应该与李、杨一起获得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吴健雄所以未能获奖,一是因为她的实验发现公布太晚,未能得到当年的获奖提名;二是因为吴健雄的实验并非是唯一证明杨、李理论的实验,有资格当选的候选人多于3人。更由于女性的获奖者人数很少,吴健雄被诺贝尔奖遗漏的事实便显得更为突出。部分学者在探究吴健雄未能获奖的原因时,所以会出现一些偏颇的结论,可能与对诺贝尔奖遴选程序和准则,特别是对颁奖《章程》的缺乏了解有关,因而未能把该不该授奖与能不能授奖区别开来思考。  相似文献   

14.
正前言:2015年12月10日下午,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为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颁发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此次获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又一重大突破,也是千万中医药学者研究工作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5.
孙玉涛  陈灵芝 《科学学研究》2019,37(9):1550-1557
文章以1901-195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为例,从诺贝尔物理学奖候选人学术影响以及提名人身份两个方面探究了对诺贝尔奖候选人的获奖概率影响,采用生存分析法中的Kaplan-Meier分析法和Cox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诺贝尔奖候选人的学术影响中,单篇最高被引频次越高,获得诺贝尔奖的概率越大,但是诺贝尔奖候选人的H指数值对其获得诺贝尔奖不具有显著作用;诺贝尔奖候选人的提名人身份是瑞士皇家科学院院士或诺贝尔委员会成员的数量越多,获奖概率越大,但提名人身份是曾经的诺贝尔奖得主,对诺贝尔奖候选人的获奖概率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2015年3月18日,素有"女性诺贝尔奖"之称的第十七届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颁奖典礼在巴黎索邦大学举行。来自世界五大洲的五位女性科学家获得了该项荣誉,每一位获奖的女性凭借在基础科学领域的突破性研究,不断扩展人类对世界的认知,通过解决最基本的宇宙问题积极应对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她们是追求科学的卓越典范,她们向世界证明了女性同样可以为科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她们,是当之  相似文献   

17.
诺贝尔奖到今天已经走过了106个年头,在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中,诺贝尔奖已经成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事业中最受人类关注和重视的奖项。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都以获得诺贝尔奖为最高荣誉。无论他们属于哪个国家、民族或地区,获奖者肯定是全人类的精英,毫无疑问会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拥护和爱戴。诺贝尔奖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威望,最根本的原因是诺贝尔委员会坚持把公允、理想和平等放在首位,将荣誉颁发给"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人"、"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在106年历史中,已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每一位获奖者的研究项目,都对世界科学的进步、人类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诺贝尔奖颁发至今已一个世纪,已有700多人在科学前沿重大突破中获奖.当然,其中也包括6位美籍华人,但没有一个是中国籍的中国人.这不能不使每个中国人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反思,诺贝尔科学奖的内涵是什么?中国科学为何与诺贝尔奖无缘?  相似文献   

19.
<正>大凡对诺贝尔奖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很多获奖人获奖时年纪轻轻,原因是他们在更年轻时提出了重要理论或者得到了重要发现。一个大家熟悉的例子是,劳伦斯·布拉格因为X射线晶体结构的开创性工作,25岁时就和自己的父亲亨利·布拉格一起登上了物理学的最高领奖台。这里再举一个例子,在这个例子中,三个获奖者虽然年龄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做出杰出科学贡献的时候,都还没有获得博士学位;他们获奖的时候,都还没有获得正高级职位。197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给了3个人,一半的奖金给了两位来自企业的科学家,一位是IBM公司沃森实验  相似文献   

20.
文莱 《金秋科苑》2013,(13):47-50
1901年,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是德国物理学家伦琴,他的获奖原因是“发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射线”。有人说,伦琴的发现是从废纸篓里捡回来的,事实上,是有一些科学家把他们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观察发现扔进了废纸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