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情感具有基于生理变化的复杂的概念结构,这些生理变化构成了语言对其进行概念化的基础,语言表达式又通过隐喻和转喻形成表达此感情的概念结构体系.隐喻和转喻是两种不同的认知模式,转喻经常用于"感情"范围的表达,同一感情范畴可以同时具有转喻和隐喻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是通过隐喻和转喻的互动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2.
词义变化是隐喻、转喻认知的产物,多义词是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隐喻投射建立在相似性基础上,在不同城间进行;转喻在同一认知域内映射,凸显事物间相关性.本文以"头"为例,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和转喻投射机制及其引起的派生途径.  相似文献   

3.
某些情感隐喻透过语言表层看没有变化,而有些却显示出重大的跨语言变化。到底是什么引发了语言中情感的概念化,基于英汉语料,可以说不同的情感是通过不同的隐喻机制而概念化的,并且情感隐喻的跨语言行为依赖于它形成中所运用的概念机制。  相似文献   

4.
作为人类对客观世界进行概念化的基本方式,隐喻和转喻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还广泛存在于廉政宣传领域的新宠——廉政漫画中。以反腐倡廉主题漫画大赛的一幅参赛作品为例,同时将隐喻和转喻置于同等地位,以多模态隐喻和转喻互动基础上的概念整合角度,分析廉政漫画语篇中的意义构建过程。廉政漫画的语篇意义构建是以多模态隐喻转喻互动为出发点;漫画涉及三种隐喻转喻互动模式:转喻对隐喻意义的延伸作用、隐喻的转喻理据以及转喻对隐喻映射特征的制约作用;与概念隐喻的双域映射相比,概念整合理论对多模态隐喻的阐述力更佳。  相似文献   

5.
隐喻和转喻在经历了从传统修辞学研究内容向现代认知语言学研究领域的转变后,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语言学家把隐喻和转喻看作是一种认知机制,是人类社会对世界事物进行整合概念化的过程。以隐喻和转喻不同的认知依据为基础,分析各自的特点,同时揭示隐喻和转喻这两种认知模式的本质特征及其差异。  相似文献   

6.
认知语义学认为隐喻和转喻作为人类认知和思维的工具,对人类情感范畴的概念化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经验主义认知观作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不同的情感体验,认为隐喻和转喻对喜悦、愤怒和恐惧三种情感范畴的概念化起着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有的学者已经注意到了转喻—隐喻连续体关系,但是用它来分析具体例子的却很少。对汉语中"山"相关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文章首先介绍了转喻隐—喻连续体的基本特征,转喻的类型以及隐喻的定义,然后分析了汉语中"山"的隐喻、转喻、隐转喻互动现象,加强了人们对"山"的认知机制的理解,也为转喻—隐喻连续体关系从具体层面提供了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8.
转喻是时间概念化不可缺少的手段 ,但相对而言, 时间隐喻的研究较多, 时间转喻的研究较少, 因 此, 从认知的角度来分析时间转喻的类型及其概念化特征非常必要。 本文从时间转喻的体验哲学基础和时间 转喻的概念化特征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强调对时间结构和时间表达进行研究本身就要求对此进行跨学科研 究, 要借助哲学 、现象学 、物理学、 认知科学、 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 并进一步进行量化实证考察 。  相似文献   

9.
基于具身体验的情感表达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概念化再现,其间涉及丰富的认知思维运作。运用隐喻、转喻、隐转喻理论对《红楼梦》中情感表达的语义识解进行研究,可以发现:相较于单纯转喻识解,《红楼梦》中情感表达语言更多涉及隐喻和隐转喻复杂识解,其中隐喻包括结构隐喻、本体隐喻和方位隐喻三类;转喻多表现为部分代整体的单一转喻类型,涉及面部特征、身体反应和心脏器官变化等多种表现形式。隐转喻则体现为来自转喻的隐喻和隐喻中的转喻。认知视角下情感表达的隐转喻界面研究,一定程度上为全面探究人类情感背后的认知思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隐喻与转喻同为日常言语中普遍的语言现象,对话语的生成和理解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和转喻不再仅仅是语言手段,更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和推理过程,渗透到了语言、文化、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本丈从认知功能角度出发,分析了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理据及其在交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感现象不仅是语文式的修辞手段,更是人类普遍的认知方法。以转喻和隐喻的认知性理论为框架,从视角化和因果关系两个方面,分析了以loud color和b lack mood为例证的通感现象的认知机制,指出转喻是通感隐喻生成的前提条件和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基于多模态隐喻理论,结合相关语类的多模态化特征,聚焦电视宣传片中的多模态隐喻和转喻建构机制,研究发现:宣传片诉诸动态图像及文字等异质模态构建了范畴-成员、符号-事物、居民-地点、方式-行为四种转喻模型,分别映射“和谐共生”理念、“世锦赛”、“赛事主办方”及其“欢迎态度”等宣传要素;而借助“感知上的相似性”、“蒙太奇”等手段建构的三个多模态隐喻则映射欢迎、筹备以及举办世锦赛三个相互承接的宣传主题;多模态转喻与隐喻的互动性则体现在转喻对隐喻概念域的建构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名词动用的实质是受转喻促动的,隐喻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为例,选取名词动用的实例从隐喻、转喻的角度阐释其深层机制,旨在将认知理论成果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促进名词动用的习得。按以转喻为主和隐喻、转喻共同作用生成的名词动用对实例分类阐释,以转喻为主的名词动用下分八小类以揭示其转喻理据,对隐喻、转喻共同作用生成的名词动用分来源于转喻的隐喻映现、基于名词隐喻义的转喻和基于转喻机制的隐喻延伸三类加以解析。  相似文献   

14.
分析校园公益广告语中的隐喻和转喻的类型和特点,结合校园公益广告的语类特点,指出该类广告中隐喻以本体性隐喻(拟人隐喻和实体或物质隐喻)、转喻以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转喻(事物与部分之间的转喻、事件转喻和范畴与其特征之间的转喻)为主,隐喻和转喻的目标域不直接出现在广告语中.  相似文献   

15.
转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机制与思维方式,本质上具有跨语言、跨文化的特点。在面向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采用以转喻为导向的教学策略,适当引入转喻理论,帮助学生树立转喻思维,将有助于学生语言技能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步提升。通过转喻理论将语言和文化相结合,从跨文化交际意识入手,通过提高语言实际应用能力,最终实现思想情感的跨文化交流,是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修辞现象,更是认知思维方式。隐喻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的认知活动。转喻是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中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概念实体提供心理可及的认知过程。隐喻和转喻理论为词义演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隐喻和转喻两种认知机制在英语饮食词语的语义延伸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S比N还N”作为一个突破常规的变式,已经是一个热门话题.学术界有关“S比N还N”的论述很多,有的涉及它的句式;有的涉及它的语用;有的涉及它的功能;有的涉及它的语义;有的涉及人类语言认知.文章主要从认知隐喻、认知转喻、隐喻和转喻共同作用等三方面来阐述它们对“S比N还N”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运用Ruiz de Mendoza(2002)和Heine(1991)的转喻观点,分析了名词非范畴化的认知机制.研究发现,名词非范畴化发生的基本认知机制,是通过激活类概念的主域来指称或说明想要表达的次域中的概念;同时次域中的语义焦点,要结合具体语境通过转喻的视角化来突显.本研究运用转喻理论为名词非范畴化的认知机制做出了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19.
指称转喻是一种认知上的“概念参照点”现象。人称代词间接回指不同于有定名词短语作为间接回指,在于其转喻过程属于“二度搭桥”,需要耗损更多的认知努力。但如果两个参照点之间容易建立起密切的概念关系就会减少这种耗损,在经济原则上就具有了优选性。构建一个“双核概念参照转喻模型”来整合回指识解和转喻识解两种语言现象,可以为人称代词间接回指在语篇中的释义机制提供解释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