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平等是社会平等的一个子系统,它包括教育机会平等、教育过程平等、教育结果平等。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使得我国的“教育平等”有了自己的困难和问题。现实社会中社会不平等的存在,使得教育平等只能成为一个悖命题,教育的不平等才是永恒的主题。人们对教育平等的渴求,更多地反映的是对社会正义与公平的渴求,其实是在追求“教育公平”而不是“教育平等”。  相似文献   

2.
教育平等论述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通过对教育哲学史上几种主要的教育平等理论的述评,力图阐述教育平等的实质。指出:卢梭和罗尔斯的"补偿原则"只是一个公正的原则而绝非平等的原则,它消灭了旧有的不公正而又制造出新的不公正,消灭了旧有的不平等而又制造出新的不平等。公正的分配原则是平等地对待平等的,不平等地对待不平等的。应用于教育就是应该根据儿童不同的年龄、资质和能力进行不同的教育。结合我国的教育实践得出:包括平等在内的教育问题不能通过教育本身来解决,只能通过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来解决。  相似文献   

3.
关注教育平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晓辉 《教育学报》2005,1(3):53-58,91
教育平等应当全面体现于受教育的权利、教育中的权利和教育后的权利等三个方面的平等。不仅社会本身不平等,学校也在参与和制造不平等,因此更有必要关注教育平等。只有通过履行国际承诺,扩大教育供给,促进社会公平,才能逐步向教育平等迈进。  相似文献   

4.
日本民族比较单一,经济发展也比较平衡,这使得日本社会在经济高度发展时期之后的一段时期里被认为是“平等社会”。因此,有关教育不平等方面的研究也不多。刈谷刚彦可以认为是日本近几年研究教育公平问题的第一人,通过他的分析重新发现日本“平等社会”中教育的不平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螺旋形理论”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教育在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中的作用,教育社会学界有两种检视方式:其一,研究学生的社会出身与他们迭到的教育程度之间的关系;其二,研究学生迭到的教育程度与他们获得的社会地位之间的关系。本文关注的是在第二种审视中针对教育程度呈现螺旋形上升态势所提出的“螺旋形理论”,并从三个方面,亦即“螺旋形理论”的涵义、推进和贡献加以评析。这一理论值得关注的原因。与其说是由于它的新颖以及极具科学性和可移植性,倒不如说是由于它提出的问题颇有启迪,例如。就业难的是哪些阶层的大学毕业生?教育面前机会平等原则真的仅包括“起点平等”、“过程平等”和“结果平等”吗?  相似文献   

6.
语言资本与教育不平等的再生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它的背后事实上隐藏着一种权力关系。不同的家庭背景、社会地位以及不同的社会阶层,具有不同的语言资本。在学校教育中,在解释学生学业成就的差异时,很少考虑到由于学生处于不利的社会地位而带来语言资本或文化资本方面的不平等,语言资本成为再生产不平等的最隐蔽的方式之一。因此,真正民主、平等的教育,必定是以语言资本或文化资本的平等为基础的,是以“话语”的民主化为前提的,否则,任何教育至多也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平等。  相似文献   

7.
教育平等是社会平等的一个子系统,它包括教育机会平等、教育过程平等、教育结果平等.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使得我国的"教育平等"有了自己的困难和问题.现实社会中社会不平等的存在,使得教育平等只能成为一个悖命题,教育的不平等才是永恒的主题.人们对教育平等的渴求,更多地反映的是对社会正义与公平的渴求,其实是在追求"教育公平"而不是"教育平等".  相似文献   

8.
尽管法国向来标榜自由、平等、博爱。但其贫富悬殊的现象和社会地位的差异仍然普遍存在。这种社会的不平等渗透到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各个层面,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及不同经济和文化背景的特点。同时,社会不平等还影响着学校内部不同主体的心理、人生观念及生活历程。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不平等的形式也相应发生着变化。但从调查和媒体的报道来看.法国的主流观念认为,法国的教育平等比许多发达国家都做得好。这对消除社会不平等和创造机会均等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
使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的数据与官方发布统计资料进行匹配,从最大化维持不平等(MMI)的理论假设出发,本研究探讨了1949年以来中国居民教育获得不平等的影响因素.为了避免量化分析的结论在理论阐释上的不确定性,本研究没有使用年代划分的方法设置社会或制度层面的间接指标,而使用统计资料中的直接指标来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发现,教育扩张、生育率的下降和家庭规模的缩小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对教育获得的性别和城乡间的不平等造成了削弱;但教育获得的阶层不平等并没有受到社会政策制度或家庭规模的影响.由此可见,教育仍然是社会阶层再生产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0.
日本民族比较单一 ,经济发展也比较平衡 ,这使得日本社会在经济高度发展时期之后的一段时期里被认为是“平等社会”。因此 ,有关教育不平等方面的研究也不多。 艹刈 谷刚彦可以认为是日本近几年研究教育公平问题的第一人 ,通过他的分析会重新发现日本“平等社会”中教育的不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尝试提出一个代际教育不平等传递的理论分析框架,强调教育不平等产生机制、具体制度设计和社会状况背景三者间的联系。研究发现,恢复高考后,家庭教育背景成为改革初期教育不平等的主要原因;1992年以后社会分化加剧,教育体制受市场化的冲击,家庭阶层背景的效用显现,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转变为资源转化与文化再生产双重模式并存。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管理  相似文献   

12.
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将导致社会各阶层的收入差距扩大,但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更可能是由极端的收入不平等所引起的。作为公共政策重要内容的公共支出,可能是导致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贫困人口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受益相对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寻租理论的相关模型和经验证据显示,公共教育支出的不平等程度具有显著的路径依赖性特征,公共教育支出领域的分配不平等将降低长期经济增长率,并且还会强化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共享型社会将降低未来各期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并导致更高的收入增长率,而家长因素对子女在公共教育支出中的受益份额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我国教育不平等现象及原因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阐述了教育不平等的内涵,并对我国教育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从起点、过程和结果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造成我国当前的教育不平等的经济、制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教育机会平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机会平等的涵义至少应包括发展机会起点的平等、教育机会实现过程本身的平等、承认并尊重社会成员在发展潜力方面的“自然”差异及由此所带来的教育机会拥有方面的某些“不平等”。通过分析教育机会平等的理念依据和现实依据,阐述政府在义务教育领域和非义务教育领域方面所应承担的责任是本文的主旨。  相似文献   

15.
国际大学留学教育无论在人员流动还是在学术交流、利益收获方面都存在不平等现象,发展中国家处在不利的位置。本通过对当前国际留学教育现状的描述,分析留学活动中的不平等因素,并对未来国际留学教育发展趋势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收入差距、经济增长与教育不平等的相互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联立方程模型和分布滞后模型,研究2000—2008年我国的收入差距、经济增长和教育不平等之间的相互影响,结果显示:(1)收入不均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经济增长则又反过来对缩小收入差距有利,因此,控制收入差距有利于经济增长,并反过来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从而实现平等与增长相协调的目标。(2)收入分配差距导致教育不平等,教育不平等的改进却没能促进收入分配差距的改善,教育平等←→收入平等的良性循环还没有形成。因此,要想使我国的教育、经济增长、收入分配进入到一个内生化的良好发展轨道,还需要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和措施加以引导,以逐渐解决劳动力市场结构不合理、城乡教育回报率差异大、教育投入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教育平等”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育平等”思想古已有之。自我国教育家孔子提出并实行“有教无类”,到近现代义务教育的大规模实施,二千多年来,人们从未放弃对“教育平等”的追求。但实际情况是,尽管人们在实践与理论中取得了许多成绩,“教育平等”却依…似空中楼阁一般,可望而不可及。因此,“教育平等”何以可能?这个命题从来都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收入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研究形成了促进经济增长与损害经济增长的两种完全相反的见解。斯蒂格利茨长期关注收入不平等问题,针对收入不平等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的传统观点(自由主义经济学观点),斯蒂格利茨从多视角给予了否定,明确指出收入不平等将损害经济增长。在斯蒂格利茨看来,2008年金融危机的重要起因就是美国社会严重的收入不平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平等和不平等的一般概念出发得到关于男女不平等的确切概念后,从哲理上证明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经济根源是劳动形式也即母权社会向父权社会过渡期间人类生产方式的变化,直接导因则是男女性别分工变为社会分工,男女生理差别只是起着“自然根据”的作用。文章还分析了男女不平等持续至今的原因:一是人类至今还未放弃效益原则,而男女社会分工在今天仍能提供较高的社会生产效率;二是文化的原因,即男女不平等已积淀为社会制度和人们的心理习惯,以至男女被塑造成“两个人类”,这些成了反对消除男女不平等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分享不平等     
一位美国儿童心理学专家说:“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让孩子经历挫折,能使他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学会如何分析和处理问题,让孩子能真正地“长大”。分享不平等我家优优今年5岁了,为了不让孩子养成自私的习惯,“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xx不再留一个”的儿歌便成了我们教育孩子的法宝。这个法宝也牢牢树立了优优“好东西要与大家一起分享”的观念。于是,每次从超市或者市场买回的东西他都要与我们大院的孩子一起分享。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