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莫高窟盛唐后期藻井是石窟建筑、世俗幄帐和佛帐的融合,藻井图案装饰意趣浓郁,使得藻井原初的语义进一步向世俗化方向演进。这一时期图案是对武德、贞观以来新题材、新手法的进一步融合和改造,并创造新的形态。与初唐和盛唐前期比较,盛唐后期诸窟窟顶坡度加大,藻井井心进一步变小,宝相花呈现盛极而微的特征,由繁趋简,向写实方向发展,四出结构再次出现,大莲花藻井回归。本时期部分藻井边饰层次增多,茶花纹和百花草纹出现,流苏璎珞盛行,色彩由繁复华丽向清新淡雅过渡,蕴酿中唐新风。  相似文献   

2.
<正>“穹然高起,如伞如盖,犹如覆斗,悬于室内天顶”,这便是藻井。藻井作为一种建筑构件,以其独特的结构形制与装饰韵味大放异彩。本课聚焦建筑藻井这一构件,从结构、纹样、寓意等角度带领学生领略其神奇的木结构、精巧的造型技艺与独特的艺术魅力!藻井是中国古代建筑中重要的顶部构件,其结构与纹样饱含人们对天地的敬畏和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相似文献   

3.
<正>江西省安福县平都第二小学(简称平二小),原坐落于县城铁井街1号,创办于1947年8月,命名为"中正小学",当时属县政府直接管辖。1950年1月,与一区中心小学(平一小前身)合并。1958年9月,在原址上重建了平都第二小学。1969年,平二小与平一小及安福中学部分班级合并,改名"五七学校"。1971年8月,学校由平都镇管理,改名"平都小学"。1974年,平  相似文献   

4.
东汉灵帝时期的鸿都门学从未镌刻石经,其门生也没有参与熹平石经的镌刻。古今学者因为没有辨析鸿都门学与太学的不同,出现了将熹平石经乃至正始石经当作"鸿都石经"的误说。石经不仅关涉到经学史的真相,其所镌刻的文字、书体又与书法碑刻等学科相关。这一误说必须纠正,还经学史、书法史以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5.
《河豚子》是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写作》"文似看山不喜平——叙事贵曲"专题的一篇文本。在反复咀嚼、品味之余,发现其深刻的思想下还有许多语言疏漏之处。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对其中的四处文字进行辨误,从而培养其辩证思维。  相似文献   

6.
正藻井,原指殿堂建筑内的顶部结构,以木条构成方形,层层叠进,结构繁复。石窟中往往在窟顶中心以仿木构建筑的形式绘出(或塑出)藻井。莫高窟第272窟藻井位于顶部中央,浮塑出正方形结构,井心又有两层方形桁条分别转45度角叠进。藻井中心绘出大莲花,由于褪色的原因,目前只可见黑白分明的圆环,外层的三角形岔角中绘  相似文献   

7.
隋代中期南北一统,丝绸之路畅通,中西文化交流活跃,丝绸业和丝绸图案繁荣发展,对莫高窟装饰图案产生了深远影响。隋代中期藻井结构突破北朝模式,图案内容推陈出新,胡汉杂糅,在继承前期部分特征的同时开拓创新,汲取中原汉文化传统,同时大量融汇中亚、西亚艺术,创造出诸多兼具中原和外来风格的图案样式。这一时期藻井图案类型多样,根据图案结构和井心内容可归纳为四种形式。受中原画风的影响,隋代中期莫高窟疏体与密体画风并行,这在藻井图案中有鲜明体现,这一时期藻井图案继续向织物性华盖演变,部分图案色彩华丽、构图严谨,体现出向初唐过渡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敦煌唐代壁画中的卷草纹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敦煌唐代壁画中的卷草纹饰霍秀峰敦煌石窟中的装饰图案,如纽带,似桥梁,连接着石窟建筑,彩塑和壁画。在长达一千多年的十余个朝代里,各以不同的风格和特点,装点着石窟的藻井、平綦、人字披、龛楣、龛沿、柱头,边框等。还有塑像、佛像画、经变画里佛、菩萨等人物的衣...  相似文献   

9.
《汉语大词典》是一部"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大型汉语词典。方健的《〈汉语大词典.涉茶条目〉证误释例》指出该词典的55条疏失。这些"证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部分"涉茶条目"确实有疏失,方先生的"证误"对该词典的修订具有宝贵的资料价值;二是部分"涉茶条目"并无疏失,属于"古人本不误,而吾从而误驳之;"三是部分"涉茶条目"有疏失,方先生的"证误"亦有疏失。针对方先生的疏失,在《〈汉语大词典.涉茶条目证误释例〉商榷》的基础上,对属于后两者情况的10个"涉茶条目"进行再商榷。  相似文献   

10.
正人们常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要写得波澜起伏,才能具有吸引力。怎样写出文章的波澜?一、欲扬法。"扬"是赞扬,"抑"是贬低。本来要赞扬某人,落笔却是先贬抑他;本来是要贬抑某人,落笔却先赞扬他。前者叫"欲扬先抑",后者叫"欲抑先扬"。这样写,能在前后变化中形成跌宕,在人认识纠偏中带来波澜。古时候,有位秀才为某个老寿星当众朗诵了这样一首祝寿诗:"这个婆娘不是人,天上王母下凡尘。养的儿子都是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然而,学生语文学习的难点恰恰是"不会运用",从能理解到会运用,是从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转化的重要关卡,多数学生较难跨越。根据儿童语言学习的规律,要完成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型,重视"试误"语言的练习是重要的方法之一。基于"试误"理论,本文探讨了"试误"教学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试误"的三重实践策略,即多维语境——在语言密码的破译中"试误",多维实践——在语言图式的迁移中"试误",多维互动——在错误资源的开发中"试误"。  相似文献   

12.
《甘肃教育》2012,(4):73
一、社会影响重大的语文差错是:"捍"误为"撼"。二、简繁体转换中容易混淆的繁体字是:後/桓。三、建党九十周年时,媒体上经常出现的知识差错是:把中国共产党党徽上的镰刀与锤头,误说成"镰刀与斧头"。四、在报道工程建设时常见的词语错误是:"合龙"误为"合拢"。  相似文献   

13.
富世平先生的《北山录校注》虽对唐神清《北山录》进行了系统的校注,但智者千虑也有一失。其间仍然存在诸多有疑误的字词尚未点校,甚至点校错误,如"牝牡""去""毗频""岢""伊""襄""经""於""斁""皃""讃""免""眦睚"。对这些疑误之处的进一步考证和补充,将有助于读者正确理解《北山录》的文意,同时也能为其他学者研究《北山录》及其校注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试误",即"尝试与错误"。人类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应用试误法:要能巧妙地利用学生的错误,要能巧妙设置试误情境,要营造敢于试误的氛围。  相似文献   

15.
一、后现代"误构"模式后现代主义不仅是一场哲学运动,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思维方式。利奥塔在《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一书中从哲学角度阐述了后现代知识观是不断追求"误构"模式。所谓"误构",指激发理想的对话和理解的一种追求,是不  相似文献   

16.
高中生物题型千变万化,解题方法多种多样,但是一种容易掌握且实用的解题方法却不多。"试误法"是基于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试误说"理论提出的,它是指在已有材料的基础上,个体通过尝试与错误,从而在一定的情境和一定的反应之间建立起联结的学习方法。本文以"试误法"的分类为依托,最终落脚于高中生物解题,从而说明"试误法"在高中生物解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考察了敦煌早期的覆斗顶窟,并与麦积山石窟攒尖顶、汉代墓室形制比较异同,讨论了敦煌覆斗顶窟的源流问题,提出墓室形制对敦煌覆斗顶窟形成的影响.同时,与汉墓、高句丽墓、巴米扬石窟、克孜尔石窟以及克孜尔尕哈石窟等藻井形式比较,指出敦煌覆斗顶窟的藻井渊源与特征.  相似文献   

18.
文中讨论了用画法几何方法求解平误度误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试误"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的人类学习过程理论。数学教学中可应用"试误"理论提高教学效率,具体策略包括:创设"试误"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牢固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升初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全面性、灵活性。  相似文献   

20.
顾炎武是清代古音韵学的开创者,其入声理论集中体现于《音学五书·音论卷》。对《音学五书·音论卷》的入声内容进行精细分析,概括出关于入声的三个方面的基本认识:“古人四声一贯”“入为闰声”“近代入声之误”。其中,“古人四声一贯”指平、上、去、入四声在上古诗歌韵文中互相通贯,“入为闰声”指入声是平、上、去三声的变声,而“近代入声之误”则是顾炎武入声韵与阴声韵相配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