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近年来,高考英语试题的一大特点是特别重视从语篇的层面上考查学生的能力。语篇是指运用中的语言,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semantic u-nit)。语言能力模式可概括为: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是语篇的核心。语篇衔接框架包括指称、替代、省略、连接等语篇衔接的语法  相似文献   

2.
左斌 《陕西教育》2009,(12):14-14
一、衔接与连贯 衔接与连贯是语篇中两个核心概念,他们保证语篇结构和功能得以实现。国外一些学者认为,衔接是语义上的一种联系。若语篇某一部分对另一部分的理解起关键作用,这两部分间就存在衔接关系,即句与句之间产生了某种关系。衔接手段可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种类型。其中,语法衔接包括指称、替代、省略和连接;词汇衔接主要包括重复和搭配。连贯形成语篇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3.
照应是语篇衔接与连贯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人称照应系统中,第三人称代词具有更加突出的内在语篇衔接功能。通过语料统计的对比分析发现,英汉语言中第三人称代词的照应分别呈现出显性和隐性的表现特征,而汉英文化是造成这种语言使用差异的重要潜因。  相似文献   

4.
背景:英语写作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写作只限于被动语言翻译,忽视句与句、内容、语言间的联系。如何在写作中应用语篇衔接与连贯,使语言通顺自然,内容紧密且可读性强。一、首先介绍语篇衔接与语义连贯(一)衔接。语篇衔接通过单词或短语在句子间建立联系,把句子连成一定意义的文本。常用方式有指代、替代、连接和词汇衔接。1.指代:用代词表示语义,分为人称、指示、  相似文献   

5.
语篇的衔接不仅是一种表层结构上的词汇、语法手段,同时也是语篇中的深层结构上的认知手段。前者指的是语篇的显性衔接手段,主要包括照应、替代、省略、连接等语法手段与重复、同义、上下义和搭配等词汇手段;后者指的是语篇的隐性衔接手段,主要包括语言的象似性、语言的人际功能和认知语境推导等手段。这两大手段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语篇的建构,并达到语篇的连贯。  相似文献   

6.
语法衔接是英语作文中实现语义连贯的必备手段,包括指称、省略、替代和连接.通过对110名长治学院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四次平时英语命题作文中语法衔接手段使用状况进行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准确地使用指称、连接的语法衔接手段,而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准确地使用替代、省略的语法衔接手段.导致以上结果出现的原因来自学生、教师和教材三方面.首先,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语篇意识淡薄,思维方式受到汉语迁移的影响,同时汉译英的能力欠佳.而在语言应用方面力不从心.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度关注形式习得,且本身语言知识结构参差不齐.最后,主要教材中很少设置以篇章衔接为目的的练习.应该针对以上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7.
王淼 《海外英语》2013,(13):257-258
指示照应是实现语篇衔接和连贯的重要手段,英汉两种语言有着基本相同的指示照应手段,但在指称功能上并不完全一样。该文选择英语中的指示代词"this""\that"和汉语中的"这""\那"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探讨英语指示代词汉译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指称是语篇衔接与连贯的重要手段,是话语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从指称的方式即人称指称、指示指称、比较指称上进行英汉对比分析,并探讨英汉语在指称方式上共同点及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试论语篇连贯的隐含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篇连贯以及如何连贯是篇章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语篇连贯可分为形式连贯和功能连贯。形式连贯主要通过词汇语法衔接手段在语篇的表层来实现,其手段是显性的。功能连贯则没有表层衔接语符,其连贯的实现建立在逻辑-语言和社会符号层面上。本文拟主要探析语篇的隐含连贯及其建构机制。指出,隐含连贯需要语言内外部的语境、世界知识、言语行为、合作原则、共有知识和想象等手段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指示照应是实现语篇衔接和连贯的重要手段,英汉两种语言有着基本相同的指示照应手段,但在指称功能上并不完全一样。该文选择英语中的指示代词“this”\“that”和汉语中的“这”\“那”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探讨英语指示代词汉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日本室町时代的汉籍抄物不仅是具有历史价值的日语语言资料,同时也是中国古典文献的日本注释资料。其中囊括众多日本学者"三体诗"注释学说的"三体詩幻雲抄"是现存"三体诗"抄物中首屈一指的精品。该抄物中卷首绝句《華清宮》的注释可以作为研究该类问题的个案。经与原注比较,可以得出:该抄物注释内容广泛,尤其侧重对于诗句或诗文的意义以及事或物的注释;注释对象涵盖原典中全部要点,着重注释原文并同时关注原注;注释时大量引用其他中国文献,其中包括以唐人诗文居多的单篇类和以宋人撰著居多的著作类。因此,该抄物具有与原注不同的注释角度与方式,能够为学界更深入细致、更多角度地诠释"三体诗"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間”这个词在日本语中出现的频率极高,日本人的“間”意识表现在日本人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間”意识是由日本独特的自然环境这一客观因素,与日本人的“耻感文化”这一主观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間"这个词在日奉语中出现的频率极高,日本人的"間"意识表现在日本人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間"意识是由日本独特的自然环境这一客观因素,与日本人的"耻感文化"这一主观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石佳 《海外英语》2014,(8):256-257,259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hesion in the text"Three Days to Se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ourse analysis.It is analyzed by cohesive devises put forward by Halliday,that is,reference,substitution and ellipsis,conjunction and lexical cohesion.It is found that all those devises have been used in the text,therefore making the text textual or"be a text".  相似文献   

15.
古代日本歌垣的原型样式问题一直未得以解决。通过借助中日两国的歌垣(对歌)文献,和贵州省苗族的“坐花场”习俗的调查资料等,对思考古代日本歌垣的形式问题带来很多新启发。古汉语中以“墙”表示人多的用法,对“歌垣”一词的创造有重要影响;而通过参考苗族“坐花场”事例可以推测出,古代日本歌垣的“垣”有可能表示实际的语义,“垣”是“歌”的“场”所,于“垣”中而“歌”,故名“歌垣”。而这也应该是古代日本歌垣的原型样式之一。  相似文献   

16.
翻译日文法律论著必须遵循"忠实"、"通顺"和使用"法言法语"这三条标准。"忠实"要求准确传达原文内容,是法律翻译的根本和前提。"通顺"是字句要顺、明白、流畅,使译文更加完美。而"法言法语"要求使用法律专业用语,是法律翻译的"点晴"之处。从事法律翻译,除了具备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有较好的日语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法律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7.
安克斯密特认为历史表现与认知的关系分两个方面,在陈述句子层面有指称;在叙述文本的层面则无指称,而仅仅是"关于"历史实在。扎密托对安克斯密特的文本无指称理论提出了异议,认为主体间的共识可以成为叙述文本的指称。其实,扎密托混淆了自然科学与史学,主体间的共识标准也和当下的史学实践相左,因此其观点和立论均不成立。  相似文献   

18.
基于高校外事活动实践,综合国内译界已有认识,可将文化事物传译步骤程序化,从中可以看出:文化传译基本操作流程的关键节点在于依据语境、翻译目的、意识形态等判定策略应为异化还是归化、依据预设读者需求或文化认知水平判定需否阐释、依据使用场合等判定阐释方式,以及依据原文特色、意图等判定需否反映原文表达特点等。对于翻译实践操作而言,关键不仅在于需明确何时需做何种判断抉择,更在于需明确应取何种因素作为抉择依据。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国内外的学术界关于"词"的研究十分活跃,相反对于"辞"的复合形式的研究却鲜有进展。在日本,虽说从近代开始就有了复合辞这一说法,但使用频率较低。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复合辞不断地涌入日本社会,引起了日本学者的注意。我考察过平成8年的日语国际能力考试一级的试卷,在所有问题当中,关于复合助词的问题出现了13个,占总数的37.1%。而平成9年的试卷中,关于复合助词的问题出现了15个,占总数的42.1%。从这不难看出,日语中对于"辞"的复合形式的关注日益提高。即便如此,当今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很薄弱,给日语学习者带来诸多不便。本文试图围绕复合辞、复合助辞及复合助词的认定标准作一简单的概括。  相似文献   

20.
烷基的诱导效应贯穿于整个有机化学,大多数教科书和参考资料都从烷基的推电子作用来解释其诱导效应.文章通过烷基在不同分子结构中及不同条件下表现出的“推”和“吸”两种现象,探讨了诱导效应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