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廷铭 《武当》2003,(4):61-62
2003年2月是李天骥恩师88周年诞辰日。可以说,千言万语也说不尽我对恩师的感激之情。因为我曾经是个患大脑炎生命无望的人,是恩师教我太极拳,使我终归康复。一句话,没有李天骥恩师就不会有我的今天。  相似文献   

2.
李长洪 《武当》2011,(9):23
1985年秋,我拜王海洲先生为师,走上了习练赵堡太极拳之路。恩师师承赵堡太极拳一代宗师张鸿道先生。是赵堡太极拳的十二代正宗传人。在二十余载赵堡太极拳修炼中,我时常为恩师探究太极拳真源的无畏精神所感动,被恩师纯正的太极拳功夫所折服。为恩师著书立说无私阐秘的大师风范而赞叹。这些年,王海洲老师先后被评  相似文献   

3.
胡克禹 《武当》2015,(4):46-48
2015年是我的恩师赵幼斌大师诞辰110周年纪念。恩师是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西安永年杨式太极拳学会创会会长、杨式太极拳在西北地区的奠基人。老师虽说已离开我们16年了,但他老人家生前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拳艺拳德,谆谆教诲,时常闪现在我的脑海里。回顾我从师学艺的岁月,是赵斌老师把我领进了太极殿堂,又是太极拳治愈了折磨我十  相似文献   

4.
马利军 《武当》2013,(1):51-52
一 我原籍在牡丹甲天下的中国九朝古都洛阳,自幼家庭清贫,身体虚弱,六七岁时经人推荐跟随恩师陈喜芳学习杨式太极拳。老师武德高尚,从不收学费;老师武艺高强,传授拳艺一丝不苟,教学严格,风雪无阻,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带出了一大批高水平学员,桃李满天下。我坚持练太极拳40年,不仅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5.
李品银 《精武》2009,(3):55-55
我研练气功及太极拳最早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1961年)。当时,我在国防部第五科学研究院二分院工作,因病到北京301医院学习气功,同年年底住进北京261医院,治疗期间开始学练太极拳。那时,只是把太极拳当成慢性病人的康复体操在练,并不知其深奥的文化内涵。但是后来,多种慢性病缠身,尤其是中毒性肝炎导致的肝硬化日趋严重,使我在死亡线上痛苦地与死神较量着,直到1974年真正练习太极拳后才有了转机。  相似文献   

6.
正今年是恩师王永年先生诞辰120周年,每每想起跟随恩师学艺的日子,对恩教诲师总是感慨万分,历历在目,恩师王永年(1893年11月7日——1 973年9月18日),河北邯郸峰峰县人,自幼好武,习家传少林武功,深有建树,为弘扬光大中华武术,专程赴任丘县莫州镇,拜武术名师黄柏年门下成为第七个入室弟子,长期勤学苦练,深得形意拳法真髓,后回到家乡又得杨家表亲石老师传授正宗杨氏太极拳,成为杨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1 91 2年恩师王永年随师到天津"中华武士会"  相似文献   

7.
孙建国 《武当》2007,(1):4-7
序说 武式太极拳三路小架亦称“李家三路小架”,武式太极一路中捋架于1857年研创,武式太极二路炮捶于1859年研创,武式太极三路小架由永年广府西街武式太极拳第二代宗师李亦畲,于同治壬戌年(1862年)在母舅武禹襄所传拳架基础上,多年苦练研创的第三套高层次功夫架。一路中捋架和二路炮捶,已在《武当》杂志1998年1期至10期系列刊登,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而三路小架一直在恩师所著《秘谱》中保存,多年来从未披露于世,更少传于外姓人,直到我的恩师武式太极拳第四代嫡系传人李锦藩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才传于永年个别人室弟子。为继承和发扬先辈传统武式太极拳系列完整套路,使恩师所传系列套路真谛免于失传,本人首破家传门规,特将三路小架披露于此,望太极同仁参阅,共研揣摩其奥妙真谛。并对本门传人朱瑶盛、柴剑鸿、金爱平三同志的大力协助整理表示谢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王嘉林 《武当》2014,(12):32-32
2014年9月25日,是杨式太极拳嫡传宗师傅钟文逝世二十周年的纪念日。傅钟文恩师曾任上海武术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上海太极拳社社长。傅钟文是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禄禅之孙杨澄甫的得意门生,深得杨式太极拳第三代宗师杨澄甫真传,对杨澄甫先师定型的杨式太极拳拳架的演绎,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是近代太极名家陈微明先生所称赞的"太极拳正宗"。  相似文献   

9.
陈威 《中华武术》2006,(6):37-38
自1991年有缘结识先师孙叔容以来,快十五年了,恩师离我们而去也近一年了。这十几年来随着对孙式太极拳的练习,以及近几年在北京体育大学读研期间,对太极拳认识的加深,对孙式太极拳的感悟也就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现将个人的体会及观点与太极拳练习者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0.
陈颜胜 《精武》2010,(8):65-65
太极拳爱好者,要想入得太极大门,从脚下练起是太极拳入门功夫的必由之路,也是捷径。 记得那是2000年的一天早晨,在长安公园,马虹恩师为我们辅导。一位刚练拳不久的学员请马老指点。  相似文献   

11.
邵义会 《精武》2006,(5):40-41
太极球功法是太极门练习内功、增加功力的一种辅助功法。由于师承关系不同,太极门各流派所传太极球功法多有不同,如有放球于石槽中的推揉研摸法,有球贴墙壁揉动法,也有运球于身手中的旋动法等。本门所介绍的太极球功法,是一代太极拳宗师陈照奎先生当年秘传给我的恩师马虹老师的陈氏太极拳系列辅助功法之一。本人跟随马虹老师多年,并得到恩师传授多种陈氏太极拳辅助功法秘诀。自恩师传我太极球功法后,本人坚持常年操练,并请人特制了一个14.5公斤重的大理石球,用于日常练功之用。平时结合练习太极拳套路,潜心研习太极球功法,拳球结合,相辅相成。经过多年实践,感到自身内气充盈,身腰力厚,下盘稳固,受益匪浅。下面介绍的太极球功练习法,就是本人在马虹老师亲授功法的基础上,并根据自己多年练功体悟加以整理的。现介绍给大家,供同道朋友参考。  相似文献   

12.
张媛媛 《武当》2010,(5):39-39
我是来自河南焦作的太极拳热爱者,从小就练习不同流派的太极拳。经过十几年的习练,使我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熟练掌握了太极拳的多种套路。十余年来,我在省、市及国际太极拳比赛中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尤其是在2005年和2007年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太极拳运动对乳腺癌病人术后患肢功能康复及提高其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将120名行单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病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10天后采用太极拳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乳腺癌康复锻炼.以Constant-Murley肩功能测评标准和WHOQOL-BREF生活质量简表为测评依据,对患者术后10天,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测评.结果:实验组的患侧上肢康复、上肢功能以及生活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太极拳运动可以促进乳腺癌术后患者患侧上肢功能康复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打太拳能够使身心健康。"这是我的心里话。我与太极拳结缘52年,太极拳伴我度过了青年、中年、老年,使我一生受益无穷。  相似文献   

15.
李锦藩  孙建国 《武当》2004,(5):24-26
河北永年是杨、武氏太极拳故乡,也是中国太极拳中兴发祥地之一,中国六大门派就有四大门派繁衍于此。武式太极拳第四代正宗嫡系传人李锦藩(1920-1991)恩师,系李亦畲之侄曾孙,深得其家传,不仅继承了武氏太极拳家传系列十八种套路,还掌握了“廉让堂太极拳”大部分资料和手稿,并著作四部“拳谱”:《旧谱再缮》、《掘遗缀初》、《诲艺精言》上下册等等;《永年太极拳大事记》是恩师在世前整理的手稿:为免于流失,经与广大太极同道商榷核实,借《武当》杂志一角,公布于世,敬请同道友人参阅。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名在部队工作的太极拳爱好者,1983年开始接触太极拳,真正认真学习是最近几年的事。紧张的军营生活几乎没有拜师学艺的机会,我的办法就是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跟随“电视”师傅学太极。经过5年多的学习,现在我已经较好地掌握了42式太极拳竞赛  相似文献   

17.
刘治良 《精武》2009,(8):27-27
2009年5月28日,我的恩师、武学泰斗李春苓先生走过了八十个春秋,安静地离别了他钟爱一生的武学、他的亲人、还有他满天下的桃李。李春苓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武术家,《精武》百杰之一,李氏形意太极拳的创始人和奠基人,被武林同道誉为“东北神力王”。  相似文献   

18.
杨应建 《武当》2013,(2):24-25
恩师冯志强教导我们,在明确认识什么是太极和太极拳、太极拳的渊源和特点功能等基本问题后,要练好太极拳,还要做到以下三点。一、"三练三不练"1、练理不练力。"理"就是太极拳的原理、道理。太极拳练的是大道,即太极阴阳转换中的阳极生  相似文献   

19.
我2005年患肺炎,治愈后开始习练太极拳,时年已65岁。锻炼的目的很明确:修身养性。根据年龄和身体状况,经人指点我选择了练杨氏85式传统太极拳。起初,我刁练太极拳完全不懂要领和规则,就像老虎吃天无从下手,于是我到处购买光碟,或者跟在别人的后面模仿,照葫芦  相似文献   

20.
姜研 《中华武术》2006,(10):15-15
我今年十岁,从六岁起,跟“原地太极拳”创编人胡启贤爷爷学练“原地太极拳”,至今已有五年。五年来,太极拳给我带来许多幸福和快乐。总体来说,有五点。 一、伴我健康成长。听妈妈说,我幼小时,身体非常瘦弱,经常生病。我也恍惚记得,上一年级的时候,妈妈时常带我去医院看病,我还曾为不愿吃药打针跟妈妈哭闹过。自从学练太极拳后,身体就逐渐强健起来。这几年,再没有患过什么病。过去,我身体弱不禁风,现在“摆莲脚”“二起脚”我能连拍十几个,不觉累,不气喘。就连“横叉”“竖叉”“朝天蹬”高难度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