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据统计,近些年来,青少年缺乏法律知识及法制观念淡薄,导致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呈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特点,这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现今中学生法律意识教育上仍然存在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学生法律意识、法律素质的提高。中学生法律意识教育能够使中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和具有良好的法律素质,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也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然而实际生活中存在有大量的青少年犯罪现象,而我们中学生作为青少年群体的主要构成部分,提高我们的法律意识对于青少年犯罪现象有很好的缓解作用。本文将通过对周围同龄人的观察与分析,从法律意识涵义与培养重要性入手,对培养我国中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谈谈个人看法,希望为学校、家庭、社会与学生着手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学不仅仅是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阶段,更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的重要阶段。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提高中学生法律意识是很有必要的。并且从身边频发的案例来看,在中学教育中加入法律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出于保护中学生的需要,也是提升素质教育、增强中学生自我约束意识的基本需要。当前,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成为我国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因而在中学教育中加入法律意识培养更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4.
环境问题是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依法治理环境问题是关键。中学地理学科与环境保护知识密切相关,在中学开展环保法律教育具有可行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学环境教育的理念与环保法律的价值取向具有一致性,并可以把中学生的环保法律意识的培养融入到地理教学中,把对中学生环保法律意识培养的效果作为中学地理教学评价的标准之一。注重对中学生环保法律意识的培养也提升了中学地理教育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5.
环境问题是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依法治理环境问题是关键.中学地理学科与环境保护知识密切相关,在中学开展环保法律教育具有可行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学环境教育的理念与环保法律的价值取向具有一致性,并可以把中学生的环保法律意识的培养融入到地理教学中,把对中学生环保法律意识培养的效果作为中学地理教学评价的标准之一.注重对中学生环保法律意识的培养也提升了中学地理教育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6.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以德育人是我国的优良传统。要想构建一个道德、法治文明的社会就要从教育抓起。随着2017年的课程变革中学的思想品德课程变更为了道德与法治课程,这一改革证明了国家对青少年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视度。加强中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最有效的保护手段,而努力培养中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则是加强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根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实际,在课堂上应强调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意识,多种渠道强化教育效果、情境感受,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以提高其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但是在生活中我们看到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因此认真思考和探讨青少年犯罪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治理对策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中学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把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课程目标,本文对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法制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社会和家庭的责任。要想增强中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提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知识水平,学会运用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必须以学校为核心构建起一个完善的法制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0.
正处在中学阶段的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他们将成为发展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的主力军。加强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将有助于提高其生存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人生价值观,以符合现代化国家发展的需要。然而从目前整体来看,学生接受法律教育的条件还有待完善,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本文将通过对中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状态的分析,从客观角度说明了加强学生法律教育的必然性,并且提出了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加强中学生法律意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法治意识是思想政治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是指理解和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和素质,是对法律的认可、崇尚和遵从。一般说来,一个人的法治意识主要通过法律知识掌握的多少和法律意识的强弱来体现。中学生的法治意识是指中学生具有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信仰、法律分析评价能力、法律行为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上讲,法治意识由法律认知、法律尊重、法律评价三部分构成。在社会生活中,很多中学生因缺乏法治意识而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相似文献   

12.
为了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文章探究了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包括发展道德品质促进中学生个体品德发展与完善;通过"三观"教育促进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通过法纪教育培养中学生良好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3.
初中正是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在政治教学中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帮助学生建立坚实的法律观念,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工程建设步伐。但是就初中政治教学现状而言,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效果并不理想。本文主要探讨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策略,希望可以为相关教育人士提供有力的参考,以期夯实学生的法律观念、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初中政治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4.
窦永梅 《文教资料》2011,(6):126-127
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根本性工作.新形势下,对中学生加强德育教育,应从如下几方面抓起:培养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独立鲜明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念,使学生领会到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增强中学生的竞争意识,以适应时代的挑战: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使他们学会遵纪守法。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已较多运用到教学活动中,为常规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于加强中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培养中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中学生的法制观念,优化中学生的法律心理,使他们做到学法、懂法、知法、守法、用法,并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6.
段祯珍 《考试周刊》2015,(23):121-122
新时期的中学政治教学工作要关注并且担当时代赋予的责任,结合马克思主义人权教育观,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制意识,有助于青少年学生自觉做到守法、护法。加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工作,保障法制教育在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地位,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培养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对于推进我国法治化进程,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保证中学生健康成长,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和思想道德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7.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对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至关重要。该教材中探究与分享活动具有丰富的思想性、探索性、体验性,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社会意识、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当代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由于自我意识发展尚不成熟,网络素养不高,容易成为遭受“网络游戏成瘾”“网络欺凌”等网络危害的主要对象,严重影响其学习进步和身心健康发展。本研究通过自编问卷收集中学生网络素养的基本表现,根据网络素养的概念内涵以及中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得出中学生网络素养结构包括网络法律意识、网络道德意识、网络环境意识、网络信息使用意识、网络安全意识五个方面,并从学校课程建设、班级日常管理、家校协同合作、教育行政与社区服务联动支持四个角度提出了中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实施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法律。了解一些法律知识是法制社会对中学生的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其守法、用法的前提。而如何加强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他们知法、守法,尤其是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则成为当前学校和社会的一大命题。  相似文献   

20.
在初二政治课中对中学生进行较为集中的法治教育,尤其是宪法教育,目的是对中学生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从而使他们懂得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公民生活与法律紧密相联,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使法律意识转变为个人的行为,以适应现代生活,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通过学法、懂法,既增强青少年权利和义务意识,又有利于青少年遵纪守法,减少违法犯罪,从而使他们更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