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有位老师教四年级《荷花》一课,为了加深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用了对比方法。小黑板上出示了两个意思相同句式不同的句子。A句:“看看满池的荷花都很美。”B句:“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A句是教者设计的,  相似文献   

2.
曾经有一帮朋友在一起讨论.我为什么要旅行? 大家畅所欲言,各种金句层出不穷.而我印象中最深的两句话是.如果不出去看看,你会以为脚下这片土地就是世界。  相似文献   

3.
认识句号     
<正>我们说话,要一句一句地说,如果一口气不停地说下去,不仅说的人会喘chuǎn不过气来,而且听的人也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意思。你不相信吗?那就看看下面的句子:你是你我是我你不是我我不是你。读一读上面的句子,你是不是觉得太难读了,而且也不知道他想说些什么?如果把它加上标点符号,结果就完全不同了。请看:  相似文献   

4.
提到叶名琛,大多数人会想到那句有名的顺口溜——“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然而,仔细想想,这句顺口溜想说明什么?如果叶氏不战、不守、不以死殉国应该批判,那么不投降、不逃跑、不与敌人妥协,这不是值得称赞的优秀品质吗?难道大敌当前弃城而逃,或屈膝投降反而值得肯定吗?这样的自相矛盾,使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这句顺口溜是怎么来的?叶名琛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相似文献   

5.
一、通顺(一)相关知识一般地说,写文章就应当文通句顺。所谓通顺,大致应当具备如下几个条件:一是用词准确,二是句子完整,三是句意明确,四是句与句之间要连贯,五是段落层次要清楚,六是思路清晰。一篇文章在语言表达上如果符合或基本符合这几条要求,就是通顺的文章;如果不符合,毛病很多,那就是不通顺的文章。下面示例基本以2007年全国卷Ⅰ的高考作文  相似文献   

6.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现在,随便问一位幼儿:“你最喜欢上什么课?”回答肯定是手工课、美术课、游戏课之类;而如果问到“你最不喜欢上什么课?”时,十有八九回答是语言课。也难怪,手工课上可以做手工.当一件件漂亮的手工作品在自己的手里完成时,那份喜悦是很难用言语表达的,而美术课上又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画画,游戏课上也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玩.有哪一个幼儿不喜欢呢?再看看语言课.坐在位子上端端正正地听故事.或者跟着老师一句一句念诗歌,又或欣赏录音里的散文,而后分析……多乏味呀!那怎样才能使语言课变得生动起来,让幼儿感兴趣呢?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2012,(7):13
本期,本刊记者兵分儿处,采访产业的研究机构、政策的制定机关,火热的一线企业,记者们颇多感慨,借用那句流行的话,国家正在下一盘很大的棋。我们如果天天只是看着眼前一点事,常常觉得不是难,就是愁,最大的愁当然是毕业求职难了。看看本期我们报道的这盘国家发展、个人成才的大棋,不信你看不到机会。  相似文献   

8.
培养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这是李培永老师的目标。他的改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法的改命,一是学法的改革。他深深知道,教材改了,教法改了,如果学生不适应,不配合,学生的学方习法不改,那教法也必然改不下去,所以他在改变教法的同时,狠抓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宋代程颐曾说过:“学者先要会疑。”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一是“须疑”,一是“会疑”,前者是认识问题,后者是能力问题。李老师狠抓这一个“疑”字,先告诉学生读书为什么要提出问题,然  相似文献   

9.
选择一门好专业还是一所好大学,这是很多中学生和家长非常关心的问题。能否作出正确的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你的将来。如果你正苦于不知如何去抉择,那就赶快看看下面的这篇演讲吧。疯狂操练,把这篇演讲据为己有,如果身边的朋友或亲戚有同样的难题,你就懂得如何用英语把自己的见解"卖弄"出来!  相似文献   

10.
小时候曾听过一首外国民谣,不知何故那头两句就一直深印在脑子里。这两句是:在那遥远的山那边,人说,幸福就住在那里……后来年事渐长,每想起这两句民谣,就产生疑问:幸福为何一定要住在山的那一边?如果住在这边,住得近一点不可以吗?我一  相似文献   

11.
反 意 疑 问 句 不 仅 是 初 二 英 语 的 难 点 , 也 是 初 中 英 语 的 一 个 比 较 重 要 的 语 法 项 目 。 因 此 , 反 意 疑 问 句 经 常 出 现 在 各 类 考 试 甚 至 中 考 中 。 现 将 反 意 疑 问 句 的 有 关 知 识 点 归 纳 一 下 。   反 意 疑 问 句 表 示 的 是 提 问 者 的 看 法 , 但 把 握 不 大 , 希 望 得 到 对 方 印 证 。   反 意 疑 问 句 是 由 陈 述 部 分 加 上 附 加 问 句 构 成 的 。 陈 述 部 分 是 对 事 物 的 陈 述 , 而 附 加 问 句 是 对 事 物 提 问 。 陈 述 句 与 附 加 问 句 之 间 要 …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有一句格言,“外国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这句名言,概括地,精僻地说明了外语的重要性和作用。然而,不同立场、观点、国籍、地位、职业的人,对外语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却有不同的回答.假如你对我们中国的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那么回答的是为四化建设学习外语.如果你对日本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那么最简单的回答是,因为上一级学校入学考试有外语.你如果到东南亚去,若不懂英语,不要说当商店店员,连旅馆的服务员也当不上.如果到北欧斯堪的那维亚各国去,你就会知道英语、法语、德语等和这几个国家的国民生活密切结合着的.  相似文献   

13.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一句成语,也是一个或然判断。既然只是"可以"攻玉,就隐含着"不可攻玉"的潜命题。因而面对他山之石,我们决不应盲从,而应追问和澄清:它是否适合攻玉和如何攻玉两个问题。如果不可攻玉,或攻不出玉,而硬攻,那  相似文献   

14.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的精神和能力,然而离开了好问天性的保护与好问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形成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创新能力形成的一般逻辑是,因好奇或不满现实世界产生疑问,由疑而思,产生问题,探究问题而创新思维与行为。课堂理应是发现和探究问题、培养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反观我们的课堂,有的时候很多学生沉默寡言,既不主动提问,也不举手回答。如果学生大都习惯了这种被学习状态,独立探究、差异思维、  相似文献   

15.
如果有什么是我最想对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说的话,那就是—不抛弃、不放弃。《士兵突击》没有仔细看过,但这句台词却真的很契  相似文献   

16.
学生有“疑”,教师能解“疑”,这自然是教师的一种本领.但是如果仅限于“解疑”,以为学生无疑了便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则未免有失偏颇. 宋代学者张载说:“有不知者有知,无不知者无知”,“于不疑处有疑,放是进矣.”这个观点用在教学上,那就是:教师不仅要为学生解疑答难,使其清楚明白,还要引导学生在明白之后有所前进,找出新的疑难问题,这样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那么在教学中可采用那些方法质疑呢?  相似文献   

17.
好书推荐     
《师道》2003,(11):57-57
《苹果与粉笔灰》:献给老师的礼物“如果你是一位教师,你应该看看这本书,它会给你启迪和激励;如果你将要成为一位教师,你应该看看这本书,它会帮你更好地书写未来的篇章;如果你曾经是一位教师,你也应该看看这本书,它会把你带回到缤纷多彩的校园和激动人心的课堂,带你重温那平凡而熟悉的日子;如果你不能忘记那些曾感动过你的老师,那么这本书就是你奉献给他们的最好的礼物!”《苹果与粉笔灰———献给老师的心灵咖啡》是美国著名的教育顾问和作家维基·卡露娜的代表作。作者通过书中的一个个充满温情、智慧和富有启发意义的小故事,探讨了教师这…  相似文献   

18.
你会因为一个人的外表而产生喜好厌恶,并作出不客观的评价和判断吗?如果是这样,那你就是一个很容易受外表欺骗的人。快来看看你到底是不是一个以貌取人的人吧!  相似文献   

19.
一条红裙子     
<正>"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对教师说过的一句名言。如果用我们的话来正面解释,那就是当教师的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而应尊重学生,发扬民主作风,以平等的态度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要求学生,否则教师的一切要求都会最终落空,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如果不把尊重放在第一位,那就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上进心,甚至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因此,要想成功地教育  相似文献   

20.
夜幕初降的时候,这位身穿灰色衣服的女子又来到那宁静的小公园里,那宁静的角落。她坐在一张凳子上,开始看书。她的衣服灰色朴素。她的脸蛋非常漂亮。前一天和再前一天,她都在同一时间来到这里;有一个年轻人知道这件事。这个年轻人走近前来。就在这一刹那间,她的书滑出了她的手指,落在地上。那年轻人捡起来,有礼貌地将书还给那女孩子,说了几句关于天气的话,然后就站在那里等着。那女孩子看看他朴素的衣服和平凡的脸。“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坐下,”她用女低音说,“光线太差了,不宜看书,我倒愿意谈谈。”“你知不知道,”他说,“你是我见到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