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八年前教小学的时候.我们学校里年度考核时排在全校第一名的总是一名仅有初中学历的年轻的代课教师.而且每年如此。大多数老师都以为他是运气好.向来不服输的我感到很纳闷:他一个初中毕业生又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教学技能的培训怎么会教得好学生呢?换言之,他根本不“懂”教育.对于教育他是一个“外行”。而我们这些“内行”为什么总比不赢他呢?于是我开始注意上了他。  相似文献   

2.
这是发生在某校科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起冲突:两个学生在课堂上互抢帽子。老师点了一个学生的名:“你为啥不听讲还捣乱?”学生:“他抢我的帽子。”“他为什么只抢你的帽子?”学生无话可说,只好反诘:“你为啥只批评我?”批评教育形成僵局,场面尴尬难堪,批评教育失效!  相似文献   

3.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有些学生愿意、也善于同别人“分享”,而另一些学生不愿意、也不善于同别人“分享”呢?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两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第一类学生从学校回到家里,妈妈问:“班上谁是你的好朋友?”他们可能这样回答:“李明是我的好朋友。他是个好学生,他上课遵守纪律,不打人,也不抢别人的东西,他还爱帮助人。”对同样的问题,第二类学生可能这样回答:“刘晓是我的好朋友,他爱跟我一起玩,他不打我,他还爱帮助我。”如果妈妈问孩子:“你最不喜欢班上哪个同学?”第一类学生可能这样回答:“我不喜欢大强,上课…  相似文献   

4.
在我的身边曾发生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天,几名小学生爬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地上很脏,几个人都是满身的灰。教师见了很生气,走过去沉着脸问:“你们在干什么?”“听蚂蚁唱歌哩。”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胡说,蚂蚁怎么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一个八度。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子不服,他嘟嘟囔囔地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是啊,老师为什么不能蹲下来呢?不蹲下来,怎么可能了解学生呢?其实,这不仅仅是一个…  相似文献   

5.
李波 《教师博览》2008,(5):45-45
好友在一起聚会,无话不谈,说到学生时代,竞有一名男士脱口而出:“我这一辈子与什么人打交道都可以.就是不与教师打交道。”身为教师的我马上反唇相讥:“说谁呢?不想与我来往就直说,不必拐着弯说话。”自知说话过火的那位男士意识到了我是在为我的职业打抱不平,连连说:“对不起.对不起!”在我的苦苦相逼下.他才道出了“不与教师打交道”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6.
钟杰 《班主任》2010,(10):39-40
班里有个学生很没有上进心,我让他好好学习,他说:“反正我也考不了高分。”我对他说,只要努力就能进步。他说:“进步了又能怎样?”我许诺他进步了就给他奖品,他却说:“我才不稀罕呢!”反正我怎么做,他都无动于衷。班里总有这样上课没精打采、作业敷衍了事、学习热情低、没有人生目标的学生,作为班主任,我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7.
我十分欣赏莎士比亚笔下哈姆雷特的那句话:“即使将我置身核桃壳中,我也拥有一个世界”。其实,莎士比亚也是被命运之神囚禁在核桃壳中的人。他一生虽遭遇坎坷,但却无泪。他的泪呢?他的泪凝成了让千万万读者泪雨倾盆的罗密欧、朱丽叶、哈姆雷特。别再说一颗高贵的灵魂只有“果壳”那么大的庙宇了,高贵的灵魂能与千万万颗善良的心灵相遇!“灵魂没有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奥地利诗人里尔克说得多好。一位中学语文教师的灵魂呢,他的灵魂的庙宇在何处?我想,他的庙宇应该在优美的文学世界中,在他学生的善良心田里。我,一位60年…  相似文献   

8.
语言大师吕叔湘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实践证明:教师教得活,学生才能学得活、用得话。那么怎样才能“活”呢?我认为应从“新”上着手。  相似文献   

9.
某日,一位母亲领着儿子来心理咨询。母亲进门就说:我儿子正在读初中,最近老说“心烦”,要我帮他找心理医生。我慕名而来,是他老师推荐的。我请他们坐下、喝水。然后,我问他:“我们交谈,妈妈在场方便吗?”他看看妈妈又看看我,从眼神里我明白他的心思。我请他妈妈回避一下。办公室里只剩下我们俩。“你最近为什么事心烦呢?能告诉我吗?”“我也说不清楚,反正天天心烦。”“有多长时间了?”“半个多月的样子。”“心烦有哪些表现呢?”“思想老走神,吃饭味口不香,上课精力不集中,晚上睡觉老做梦、经常醒,醒了又不容易睡着。”…  相似文献   

10.
一次课上,我让学生誊写作文。巡视时,我发现有个学生竟然竖着誊写。当教师的都知道,要求学生誊写作文,不仅是为了让学生练字,也是为了培养认真书写的态度和习惯。我问他为什么这样时,他竟振振有词:“是在学古人啊!古书不都是这么写的吗?”听他这样说,其他学生都看着我,有的还“不怀好意”地笑了笑,似乎在说:“他就这么写,看你怎么着?”  相似文献   

11.
上班前,他突然问我:“你上班好玩吗?”我想也没想就回答:“怎么会好玩?很辛苦的!”他说:“很辛苦,那你可不可以不上班?”我说:“那怎么行?不上班怎么能挣钱买我们想要的东西呢?”想了一会儿,他说:“那我去上班吧,我去挣钱买我们想要的东西。”  相似文献   

12.
有这样一个故事:几个小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着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听蚂蚁歌唱呢。”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胡说,蚂蚁怎么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一个八度。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这个故事让我久久回味,它包含了太多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细细思考的问题。学生们说得多好啊:老师,您为什么不能蹲下来呢?…  相似文献   

13.
吴非 《中学语文教学》2007,(5):20-20,32
4年前,有个语文教学跨省交流会,邀我参加。那次交流主题是考察“网络作文教学”,我听了几节课,感到不太适应。据主办学校介绍:全校所有班级所有学生的所有作文,你想看哪一篇就能看到哪一篇,想写段评语也可以。我对此很惊讶。该校一位教师现场演示给我看,很快就调出了某年级某班某同学的全部作文。我问:“这位同学知道吗?”“不一定知道。”我问:“他会同意我们看他的作文吗?”教师奇怪地反问:“他为什么会不同意呢?”“那么同学之问也可以互相看吗?”“每个人都可以看全校任何一个同学的任何一篇作文。”  相似文献   

14.
学生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教育教学中教师怎么去批评和教育却大有学问。许多人认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喋喋不休”的批评声中,一遍又一遍地向学生解释我这是为你好,可学生就是不领情,依然如故。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开展学生乐于接受的、入情入理的批评呢?殊不知,再好的良药不进口入肚怎会利于病,忠言不入耳怎能利于行?巧用批评,变“良药苦口”为“良药爽口”更能为学生所接受,更能展示教师的德才和风度,以真正达到批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一位担任新闻工作多年的人士,想到新闻专业来从教。我问他:“您是做何种工作的?”答:“做新闻工作的:”“您做过新闻学吗?”我又问,却未立即回答。又曾遇到一位教师,他称自己可以指导教学论的研究生。我问:“你搞过教学论吗?”答:“我搞过20多年教学了。”答非所问。于是,我不再问了。从侧面讨论了几个很容易对答的问题:我们学校从事教育的人多少?数以千计吧?从事教育学的人多少?仅仅数以十计了吧?相信能指导研究生的人,会因这些问题而想到另一些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6.
一位老者见一群孩子压弯树苗,便走近用手压弯一个孩子的腰。孩子大声叫喊“好疼!”孩子们问老者:“你为什么要压弯他的腰?他在喊疼呢!”老人说:“我压在你身上你就叫疼,树苗弟弟也一样啊!”孩子们都点点头,说:“那我们就不压了。”老爷爷接着说:“要是别人来压怎么办?”于是,他们在老爷爷的建议下,成了小树的护卫者。老者可谓棋高一着,他没有一句批评,也没有讲空洞的道理,但学生却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这说明,抽象的理念无法打动人心,空洞的说教显得枯燥无力,成功的德育离不开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德育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曾读到一则寓言:两个人各面对一杯喝了一半的水,一个说,我已经喝掉了半杯了;另一个说,我还有半杯没喝呢。前者透露了无奈和苦涩;而后者却满怀着希望。由此,我想到了教育。处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不就像一杯没倒满的水吗?在“师道尊严”的教育中,做教师的就像第一个人通常只看到那“空的一半”。有些学生因为空的是“一大半”,就便成了教师训斥的对象。教师在批评这些学生时,因为情绪激动往往措辞严厉而伤害了他们的自尊,结果学生自暴自弃。如果教师换个角度,像第二个人那样,盯住学生的“满的一半”,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呵护他们…  相似文献   

18.
《素质教育》2006,(6):27-27
我去17中学实习的时候,被分到初二教生物,我和学生讲各种生物都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我问学生:“大家知道蜻蜓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吗?”学生答:“蚊子多的地方。”我一想也对。就又问:那蚊子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呢?“蜻蜒少的地方。”那学生没等我叫他就抢着回答。我当时差点晕过去。  相似文献   

19.
马祥勇 《师道》2012,(5):30-30
有这样一个例子。在街上,一位教师遇到一个很久没见的朋友。朋友问:“现在在干什么?”这位教师说:“我在教书。”朋友又问:“干得怎么样?”“还不错,学生的平均成绩95分。”从这位教师的回答分析其职业定位,他将自己的职业关注到了书、分数这些狭小的空间。其实教育的空间天宽地厚,教育的田园卧虎藏龙.教育的事业彪炳千秋。今天,我应该怎样做教育?  相似文献   

20.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诗人陆游主张学诗要重“诗外功”。其实,教学何尝不是如此。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使自己的课达到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其关键也不单在一堂课上的40分钟,还需教师的“课外功”,即这位教师学识功底的厚薄,对教材、教法的掌握和运用的熟练程度以及对教育对象的了解程度。如前苏联有位历史教师,很成功地完成了一堂公开课,有人问他:“准备这堂课,你花了多少时间?”这位教师回答说:“准备了一辈子。”实际上他准备这堂课仅用了十几分钟,那为什么说“准备了一辈子”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