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屈原首次将客观实体——植物“兰”、“菊”视为审美对象,并将其升华为综合性的审美意象。“兰”、“菊”的人格化,是顺应历史潮流,高扬人的价值的理想主义寄托。“兰”、“菊”意象在唐朝,较之前代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诗人所爱之花,又以梅、兰、竹、菊四者居多,四者之中,梅又具竹之清瘦,菊之多姿,亦如兰而有芳香。”因而,“四君子”中梅在诗中表达的意境尤为丰富,梅也自然成为一个历代文人吟咏不息的审美意象,诗人借助这客观之象,融进自身的主观之意,赋予梅花各种美好的品格。  相似文献   

3.
意象,是艺术家内在的情趣和思想与外在对象相互的交融,是客观物象的主观化表现.对于意象的选择和创造,反映着作者独特的审美倾向和价值.余光中爱情诗中多次出现"莲"的意象,具有复杂而神秘的多重蕴涵,是美、爱、神的综合象征和表现."莲"意象具有丰富的文化蕴涵和悠久的文化渊源,契合了余光中的东方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4.
鲁迅小说<铸剑>中"剑"意象具有审美的象征性,那把纯青透明的宝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复仇由剑始,至剑终,剑是政治权利的象征,并且蕴含着鲁迅深刻的思考,冷酷直对国民性的批判,在绝望中反抗的生命哲学."剑"显现的政治权利、"剑"张示的绝望放抗、"剑"直刺的国民弱性、"剑"展露的生命哲思构成"剑"意象在小说中的四个层面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考察古诗词中"愁"的审美意象,首先从比兴的角度,把"愁"本身作为审美对象,把"愁"看作一种抽象情思,寻找其与诸多审美形象之间,在外形特征和内在神韵方面的相似,鉴赏了芭蕉、梧桐、丁香、流水、风烟等意象.其次,把饱含愁情的作者的整个内心世界作为审美对象,通过红绿意象、闲愁意象等,了解词人内心世界与外部自然环境和社会、时...  相似文献   

6.
邓波 《文教资料》2008,(25):67-69
"审美意象"是康德的美学的一个核心范畴,在论述审美意象的创造和构建时,他不仅看到感性与知性的作用,而且在充分强调想象力作用的基础上,又特别重视理性、天才在其中的作用.中国的审美意象理论注重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和自然界看作一个互相融合的有机整体,蕴涵着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融为一体的观念,反映出以"天人合一"为基调的整体和谐性的思维.中西方审美意象的概念是在抽象与形象的对举中确立其涵义的,在某种意义上,象征、兴象、寓言和比象是形成审美意象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当代美学和文艺学研究应当重视民族文化传统和美学精神的探源性研究,"易象通于比兴"论的美学研究即是对中华美学精神的探源性研究."易象通于比兴"论美学传统滥觞于先秦两汉,提出于魏晋南北朝、拓展于唐宋元明,而更为系统地理论化于清代,赓续与创新于20世纪中国美学研究之中,成为一个生生不息的中国美学理论传统."易象通于比兴"论贯通了中国古典哲学意象与诗歌审美意象,揭橥了《易》之象与《诗》之比兴之间的内在相通性."易象通于比兴"论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铸就了中国古代美学哲思与诗魂的统一,成为中华美学精神走向理论自觉与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8.
所谓意象,即表意之象,是人们用以表达某种情感的载体.庞德说"一个‘意象'是在一刹那间呈现一种理智和情绪的复合物的东西."刘勰曾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远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可见,意象的地位举足轻重.古诗词中,意象多为自然界的风花雪月.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古诗词中"风雨"意象的抒情意味入手,把诗词"风雨"的自然变化和人心的起伏波动联系起来.把古诗词中常见的"风雨"意象,与社会风雨,人生风雨和人心的风雨联系起来.主要分析"风雨"的组合意象所蕴含的多重审美意蕴.风雨小景可以触发内心的深细情感,也书写着风雨大情,关怀苍生,忧国忧民.同时,在"风雨"意象的"过程审美"中,...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诗歌重视采用"树"的意象,可以追溯到"百年树人"的现代文学传统.通过有关作品的归纳分析,将会凸显启蒙性质的现代文学的总体风貌,特别是"五四"以后新诗的走向及诗人的精神命运."树"意象的丰富内涵,也贯穿、响应了中华文明的现代性诉求;它引领向上的思想教育功能,在推动"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雨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经典意象。诗人们用情感的链条将"雨"意象与客观物象组合,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展现雨的不同审美意境,借"雨"这一感性形象,传达了世事的伤感、离别的悲怨及相思的凄苦等种种人生感触。  相似文献   

12.
"受教育"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接受教育",从两个极端意义上讲就是"忍受教育"和"享受教育",但需要说明的是,"忍受教育"对人的一生来说并非完全是坏事."接受教育"有顺其自然的平淡意味,"忍受教育"有忍受教育之枯苦酷的负面意味,"享受教育"可谓"真""善""美"的统一."真"追求正确地认知人与世界,使人走向真实远离虚假;"善"追求对行为意义的高远阐释,使人走向高尚远离平庸;"美"追求对审美意象之气韵、神韵的领悟,使人走向高雅远离低俗.一句话,"受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就是实现人的智慧存在,让人能早日过上"真""善""美"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3.
"受教育"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接受教育",从两个极端意义上讲就是"忍受教育"和"享受教育",但需要说明的是,"忍受教育"对人的一生来说并非完全是坏事."接受教育"有顺其自然的平淡意味,"忍受教育"有忍受教育之枯苦酷的负面意味,"享受教育"可谓"真""善""美"的统一."真"追求正确地认知人与世界,使人走向真实远离虚假;"善"追求对行为意义的高远阐释,使人走向高尚远离平庸;"美"追求对审美意象之气韵、神韵的领悟,使人走向高雅远离低俗.一句话,"受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就是实现人的智慧存在,让人能早日过上"真""善""美"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诗词借助意象来传递情感."柳"是古典诗词中一个重要的意象.它早春萌发,预告春来:枝条轻柔,撩人情思;飞絮飘扬,触人感怀.柳又极易成活,屋前宅旁,随处可见.古诗词中大量抒发离愁别绪、乡思闲愁等情感的作品都运用柳来表现.本文辨别古诗词中"柳"与"杨柳"的名称,分析古诗词中常见的柳的意象.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文学有很多典型意象,唐宋诗词中的"夕阳"意象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被诗人借于抒发自己的人生领悟。"夕阳"意象是一个糊涂的意象群,它吸附融汇了诸多的情感要素,在深沉的历史感的背后展示着广阔的文化背景。在诗人的笔下,思乡送别的感伤图景中夕阳被涂抹上了离愁别恨,而当夕阳的审美淡化了生命的悲凉,夕阳又因此获得了静谧温馨的意味。  相似文献   

16.
诗歌鉴赏中,部分中学生潜意识中以科学"求真"思维(古人谓之"征实")替代文学"审美"思维(古人谓之"辨情"),是意象鉴赏成为中学语文教学难中之难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神话思维"作为意象构成之滥觞,仍在人类的潜意识中复演为审美移情,激活学习者潜意识中复演着的"神话思维"不失为纠误"征实"之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中,意象群主要有鸟、松、菊、兰等。此组诗通过所描绘的生活尽显其意象特征,透示出陶渊明内心情感与人生追求,以及由此形成的广阔深远意境,这一探索的目的,是通过陶诗意境的构建发现诗人的精神家园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丁耀亢的诗歌创作相当丰富,其中直接涉及"菊"意象的诗歌有109首,可以分为五种类型,这五种类型共同完成了诗人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使命,并以其丰富的意象内涵向我们展示了诗人的人生感受。"菊"意象高频率的出现也与丁耀亢特殊的人生遭际和经历有关。  相似文献   

19.
司空图是晚唐著名诗论家、诗人,虽一生屡遭离乱,但其诗歌中很少反映混乱的社会状况,而以写景为主。意象是以象征性为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的表意之象,意象的选用反映了诗人对世界的思考和感情。司空图在诗歌中最常选用菊、鹤、松这三种意象,偏爱描绘清淡自然的画面。联系司空图的意象观,其诗歌中菊、鹤、松意象的选用,蕴含着司空图儒释道三家合流的文化心理,该文化心理正是晚唐诗人的典型心理。  相似文献   

20.
回忆与咏史诗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内在的审美关联。杜牧的咏史诗中将这一关联演绎为一种审美回忆:借助回忆性意象的审美创造能力,将回忆性意象的缺失与诗人的情感缺憾相契合,营造一种感伤婉约的审美情调;借助于回忆的形式创造了自己的审美乌托邦,抒写着自己的审美理想。进而超越时空的限制,在瞬间的时空定格中去体验人生、体味生命,完成自己的审美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