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中国古代小说作品一直存在类型归属的难题。有关清代小说《好逑传》的类型归属,学术界争议较多。文学史一般认为其是才子佳人小说的早期代表作之一。从作品男女主人公的塑造、才子出游的目的、才子择偶目标、小说情节发展模式以及小说所表达的伦理道德等角度分析,《好逑传》与才子佳人小说有很大的不同,从而得出其类型归属为英雄儿女小说。  相似文献   

2.
在英雄儿女小说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其借鉴才子佳人小说颇多,笔者从爱情婚姻观、对忠孝节义的提倡、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对“才”的认识等方面,来探讨才子佳人小说对英雄儿女小说形成和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陈烨 《现代语文》2010,(1):63-65
《儿女英雄传》是继清代《儒林外史》《红楼梦》之后的又一部著名长篇白话小说,它融合了英雄传奇和才子佳人小说的特点,确立了一种新型的武侠小说模式一一儿女英雄小说。作品中独具魅力的语言艺术、特有的评话创作结构和精彩纷呈的武打描写成就了《儿女英雄传》的艺术闪光点,也使小说更具有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文康的《儿女英雄传》确立了一种新型的武侠小说模式——儿女英雄小说,是清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本文通过对《儿女英雄传》中带有满族特色的词汇系统的归纳整理,补充了目前对《儿女英雄传》中满语研究的不足,便于读者对《儿女英雄传》做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诗文小说"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出现的一些羼入大量韵的言小说被孙楷第先生命名为“诗小说”。“诗小说”这种形式的出现与言小说的内部发展有关,也与一定的审美接受心理有关。小说中夹杂作为“第二语言”的韵来抒情、言志而不是写景状物的传统,可追溯到史传学和唐前小说中,才子佳人题咏、唱酬的模式受《莺莺传》以至《西厢记》、《娇红记》的影响甚大。这些小说中的韵的水平虽然低下,但它们仍是迎合了这样一种心理:既辑录了才子佳人的诗词与其本事,一定程度上迎合了雅的心理需求;又因写风月之事,具有相当的传奇性,而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俗”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6.
《岭南逸史》是清中叶出现的一部章回小说,有人说它是历史演义,有人说它是才子佳人小说,有人说它是英雄儿女小说。通过论析,本文认为它归属英雄儿女小说这一类型是合适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岭南逸史》在中国小说史和客家文学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首先比较了《儿女英雄传》和《红楼梦》中所要彰显的“情”的不同含义。同时分析文康与曹雪芹对待“情”的不同态度。文康是将“人情”与“天理”时举,以“天理”规定“人情”,以“人情”彰显“天理”,人为地消弭了“情”与“理”之间的二元对立与矛盾冲突,并在“儿女”与“英雄”的完美结合中,走向喜剧的结局。而曹雪芹的思想则要复杂得多,简单地说,他是在“情”与“理”的对立中凸显了人生的悲剧,这也是造成两书悲喜异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百回本《西游记》的横空出世,为明代的小说批评提供了新的范本。围绕着对《西游记》的评论,陈元之、谢肇淛、李卓吾(?)、衰于令、张誉、凌濛初、睡乡居士等都发表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他们的批评文字基本解决了困扰自古以来无数研究者的小说创作“虚与实”的关系问题,肯定了小说这种特殊体裁的虚构性特征,基本澄清了对以神魔鬼怪为题材的奇幻文学的传统偏见,肯定了奇幻小说存在的合理性;从“真与幻”的辩证关系上,强调奇幻小说要“幻中有真”,更进一步强调小说要描写平常人的日常生活,完成了文学向人本位复归的理论探索;在“奇与正”的探讨中,他们把“奇”定位于“文胜”,定位于取材于现实生活,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又要表现出奇的特色,是对古代小说理论的重要贡献。在这些理论探索的每个环节中,《西游记》的范本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才子佳人”属中国文学史的重大题材。从唐到明小说戏曲的嬗变主要有:男女主人公相貌、身份、行为的日益明显“才子佳人”遇合特征;正反面次要人物的逐渐增加及其“促成”、“拨乱”作用的加强;赞叹“奇情”创作观念的累积;由单线向“才子佳人”式的双线结构转变;作品结局悲喜色调的转换等。以第一个个案视角,清晰地描述出“才子佳人化”叙事模式的多文体世代演进型历程。  相似文献   

10.
王玉蓉 《文教资料》2007,(26):33-35
《儿女英雄传》是文康于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所著的一部侠义小说。本文采用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的复句理论,旨在考察《儿女英雄传》中说明性因果复句的主要结构模式和特殊语义结构。  相似文献   

11.
《林兰香》一书描写了300多个人物,除历史上实有之人以外,人物姓名大多有象征意义,小说的女主人公燕梦卿的姓名更是具有三重寓意,体现了作者对人生悲剧命运的思索和无奈,对燕梦卿悲剧命运的同情以及对其才能和品德的欣赏和赞许。  相似文献   

12.
《人面桃花》是一部寓言,具有浓重的象征意味。这部小说的中国古典韵味浓厚,频用俗语,并受到《诗经》、《桃花源记》、《红楼梦》的影响。作者将现代性叙事手法和中国古典文学相结合,既有中国古典写作神韵,又具西方现代叙事色彩。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对晴雯形象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论证,得出了许多重要认识。文章则从《红楼梦》文本所提供的间接信息中,分析晴雯的家世以及晴雯进贾府之前自幼飘零的生活环境,从而得出晴雯曾是某大城市里有名的女红作坊里的城市孤女。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中晴雯的遭遇令人同情,她被赶出贾府后悲愤而死.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既复杂又隐微的;如果直接归之于某一件事或某一个人,都失之简单化.说到底,晴雯之死应是王夫人由赵姨娘“从宝珠变成鱼眼珠”的过程中得出的“经验”所致.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中的《西江月》二词,以全知视角,塑造主要人物贾宝玉的性格,以小见大,从中分析其沉淀于中国历史文化当中的潜藏的叙事模式;《红楼梦》中的五首柳絮词,代入了"隐性作者"身份,词之风格、文采与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之性情才华相切合。词的叙述视角多变,叙述语言风格各呈异彩,充分展露了作者出色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自由直接引语和自由间接引语理论,通过分析支线《盲刺客》的女主人公的内心话语和她特殊的思想表达形式,展示女性对自由和自主的渴望,进而揭示话语模式这一叙述技巧在传递小说的女性自我表达这一主题上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以王熙凤生日和贾宝玉庆生两个事件为中心,叙述生和死之对照转换,构成反差,在情节方面安排紧密,从而形成巨大的冲击力。《红楼梦》的生死对照描写及其背后所蕴藏的价值意蕴主要体现在生死对照描写中构成反差,在主仆矛盾冲突中贯穿欲望,在小说叙述中穿插正反张力,其中预示着盛筵不再的衰颓之势,也暗示了贾府的命运走向。  相似文献   

18.
迟子建带着《北极村童话》的清新走上文坛,在近二十年的创作中,她不断地以暖性的叙述,苦心经营着纯美的意境,也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写作姿态以丰富创作深度,并不断走向艺术的成熟。如果从她小说所显现的题材、女性地位、叙事背景等方面来看,其创作变化轨迹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19.
只有弄清楚了“自叙说”在红学史上的贡献,又认识到它的时代局限性,才有利于开辟红学研究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遇罗锦的《一个冬天的童话》曾经产生过巨大的社会反响。在考察当时特殊政治、历史背景基础上,笔者运用文本细读方法,通过批评家们对遇罗锦《一个冬天的童话》和《春天的童话》两部作品截然不同的评价,分析了《一个冬天的童话》当中被遮蔽的"私人话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