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先后颁布了四部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对其演进历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如下特点:政治主导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变迁;师德规范的伦理价值逐步分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专业特性逐渐显现。展望我国师德伦理的未来走向,一是要以“专业伦理”指导师德规范,二是要增加师德的“底线伦理”要求;三是不能放弃对“德性伦理”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徐玲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6):121-121,123
“慈”不仅是家庭伦理规范,也是古代行政伦理的一个重要德目,虽然中国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慈政”的提法,但客观上却存在着“慈政”的事实;“慈”作为行政伦理不仅具有“安国”的伦理价值,而且深远的影响了中国政治道德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家庭同一性解构的深层次根源是“伦”的退隐以及关于“伦”的观念的淡化,其直接原因是“理性”对“精神”的僭越.理性主义、个人主义将家庭成员解构成孤立的原子式个体,家庭成为个别性家庭成员“利益的战场”.应对家庭同一性解构的伦理路径是:以生态哲学的方法,通过中西方伦理资源的互释以及对当前中国伦理关系“新五伦”的把握,以其共同倡导的“伦理性的爱”为切入点,实现家庭伦理关系的生态整合;以精神哲学的方法,揭示“理性”对“精神”的僭越,还原家庭伦理精神而不是理性在家庭伦理观念中的地位,从而在意义世界使家庭真正成为家庭成员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4.
教师专业伦理是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在促进高等教育健康有序发展方而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我国当前的教育教学活动,却存在着高校教师专业伦理失范的现象.欲解决这一缺失,应在高校教师专业伦理建设中实现“经验式”向“理论式”的提升;“职业性”向“专业性”转换;“一次性”向“一体化”的延伸;以及“个体式”向“文化性”的拓展.  相似文献   

5.
“逻各斯中心主义”是一种同质化与封闭化的体系伦理,它同时存在于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中,因此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就是要打破其体系化制约,并在使其保持差异与开放形态的同时为后现代社会下的伦理形态进行奠基;换言之,内蕴于“逻各斯中心主义”之中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破产告诉我们应该从“三分”的视野去考察后现代社会下的伦理形态:即应该注意存在于“价值伦理”、“体系伦理”与“现实伦理”之间的复杂与动态关系,这应是理解“逻各斯中心主义”之解构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6.
南朝文学兄弟伦理的重要特征是家族血缘一致认同下的笃爱和睦;南朝文学朋友伦理的主要特征是“情谊”的普遍高扬,“侠义”的严重弱化。笔者并试图对以上伦理意蕴的成因作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7.
高等学校要实现和谐发展,应该正确理解和谐校园的内涵与内部伦理取向和伦理诉求。“求和”是和谐校园的内部伦理取向,“求和”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挖掘高校的办学资源,有利于减少有限理性。运行和谐的治理结构是和谐校园内部伦理向度的组织伦理诉求,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是和谐校园内部伦理向度的经济伦理诉求,拥有“仁爱”与讲求“诚信”是和谐校园内部伦理向度的美德伦理诉求。  相似文献   

8.
德性的教化和道德之民的诞生以伦理的精神家园为始点。缺乏伦理认同和伦理信念,丧失伦理的精神家园,以抽象的道德自由遮蔽甚至取代精神归宿,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伦理建设的重大难题和现实困境。故乡作为人们出生或长期居住的地方,本身就是伦理实体的一种现实样态;而在希腊语中被诠释为“返回家园”的乡愁(nostalgia)则是人们形成伦理信念与伦理认同的典型方式,是具有“精神”气质的伦理认同。“留住乡愁”为深陷伦理困境与道德危机的现代人开辟了一条回归伦理精神家园的康庄大道,为个体伦理造诣的提升提供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9.
郭象《庄子注》的伦理思维是以往研究较少涉及的论题。郭象《庄子注》“理”概念之内涵具有三个面向:规范与引导、批判以及角色伦理。“理”具有规范意义,且同时具有引导作用,故性分之发展并非任意的且具有群体性;“理”的批判性质,展现在对“礼”的反思,并且透过“迹”与“所以迹”此组概念,其中蕴含之时间观,能带出检视标准;而“理”的角色伦理思维,则含藏郭象对伦理社会如何建构之思考,以及何为理想之社会运作模式。此三项带出郭象思想隐而未显的伦理关怀,且透过理之分析,更能整全地理解《庄子注》中的政治思维。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的次要特点是伦理性。伦理标准成为人们重要的行为规范,道德品质成为评价人事的重要尺度。中国古代政治是一种以“礼”为核心的伦理型政治,政事被归结为善恶之别、正邪之争。中国古代经济充满浓厚的道德伦理色彩,主要体现在“见利思义”、“舍生取义”的“义利观”及其实践中;伦理道德学说成为学术的首要重心,政治学成为道德评判,文学强调教化功能,成为载道的工具,史学往往不以存史为基本任务,而以寓褒贬别善恶为宗旨;教育更以德育居首,知识的传授倒退居其次;哲学往往与伦理学相混融,主要是一种道德哲学,中国美学更具伦理色彩,等等。  相似文献   

11.
潘恭寿小传     
潘恭寿善山水花卉,中年皈佛后多作仙佛像.被后世视为丹徒派的前期代表人物.其画多有王文治题跋,世尤重之,称为“潘画王题”.两人珠联璧合的合作被视为画坛雅事,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明遗民屈大均,一生虽经历复杂,身份多样,但他身披禅衣不为禅,一心归儒绝非儒,终生求索堪比侠。他绝非一个信仰不坚定者,在其不坚定的表象之下始终有一颗坚定的心———豪侠之心。屈大均受墨家思想的影响极深,他是个侠者。他的最伟大处,最足以表明他的光明磊落处便是他的"善变"。同时,也正是他的"善变",使他充满争论与魅力。  相似文献   

13.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的和合思想渗透于他的"无为"思想之中.而其中的"不争"堪称核心.不争,即安于现状,不与人争.从个人修身方面来讲,老子主张知和知常,少私寡欲,勤俭节约.在交友方面,他认为君子之交淡如水.老子主张人性回归,像婴儿一样"不争".同理,在治国方面,他也提倡统治者"不争".主张不争之争,即通过不争的手段达到争得效...  相似文献   

14.
本雅明因相信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最终导致艺术的进步而对大众化持肯定的态度,他的艺术生产理论对研究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他认为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艺术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导致了艺术的进步和发展,机械复制理论作为一种艺术生产力将推动艺术的进步。他通过艺术由膜拜价值向展示价值的转变,将关注的目光转向大众,转向艺术与大众的结合问题,把大众放在艺术发展的中心地往。他确认对新的艺术形式的欣赏方法——消遣,认为“消遣”的欣赏方法适合于现代艺术。  相似文献   

15.
作为汉初儒家学者的代表人物之一的韩婴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典籍中的天人理论,构筑自己的天道观。他首先赋予“天”以意志、情感及人类道德属性,并具有无上权利,同时用大量的篇幅论证“天谴”及“祥瑞”,证明上天意志的存在。但他同时认为,人的作用也可以影响“天”的意志。把儒家的仁义道德伦理与其构建的有意志的“天”结合,为儒家的仁义礼制思想的真理性寻找“天命”依据。至董仲舒。儒学便发展成为更为精巧严密的思想体系,完成儒学的学术整合。  相似文献   

16.
晚期斯多亚学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好(善)",是一种道德本体论的哲学。但同时,他也很好的处理了个体和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把它们辨证统一起来。他认为,神赋予了人类神性(即理性)。因此可以说,爱比克泰德思想中的宗教色彩很突出,他用这样的方式使斯多亚学派的伦理原则进一步趋向宗教的神的观念,在具体的实践中亦展示了这种宗教热诚。  相似文献   

17.
贺昌少年立志,坚信马列主义,学生时代投身革命,从事和领导我国早期的学生运动、青年运动、工人运动、武装斗争、苏维埃建设等革命运动。他曾担任过党、团、军队及其他革命团体的许多领导职务。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为了人民的翻身,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建立了不朽功勋,他受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激励,对中国革命文化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做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8.
王充作为高扬理性的民间哲学家,他大胆解构今文经学话语方式,试图把董仲舒的醉醺醺的哲学,变成一种清醒的思考。他疾虚妄,认定"天在人外";论自然,以气解释宇宙万物;重实知,重申经验论原则;讲命定,试图排遣福德不一致的困惑。  相似文献   

19.
邓演达的农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国民党左派著名人物,邓演达非常重视农民问题。他认为土地问题是农民问题的关键,井提出了实行“耕者有其田”的解决方案。为此他支持农民运动,主张开展农民教育,以促进农村发展。邓演达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今天仍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面对丧失独尊地位的汉代政治神学,以葛洪为代表的新兴道教思想对传统神学进行了批判继承.在构筑自身神学体系时,葛洪分汉代儒学政治为思想与行为两部分,在承认现实政治与改造思想世界的同时,将儒家的伦理道德确立为修仙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个人修炼中强调儒家道德的重要性.对传统道教信仰进行重构,建立不同于传统神学系统的新神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