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困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特点是对学习不感兴趣,或者是由于成绩不好而产生自卑的心理,导致在课堂上不愿意学习,不愿意发言,遇到问题也不敢请教他人。小学阶段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学生自身及其家长的因素,也包括学校及社会的因素。面对学生出现的这些问题,家长及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多给这些学生一些爱心和关怀。  相似文献   

2.
随着小学数学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师越来越重视在课堂上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着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教学理念能否顺利地贯彻,课堂提问是一个关键。教师的课堂提问设计是否巧妙、合理、艺术,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科学的安排,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还要注意提问方式的灵活,要根据被提问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而巧妙设问,努力使每一次提问解决一个问题或者帮助一名学生。在一次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现状的调查中,笔者发现了小学生的一些特点:1.学困生愿意发言,即使不举手,也希望老师能提  相似文献   

3.
梁文勇  徐翔 《山东教育》2002,(16):28-29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敢于发言是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标志。但我们调查发现,小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提问题越来越少,越来越羞于发言。学生为什么不敢或不愿提问问题呢?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哪儿去了?老师应该怎样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创造性思维得以健康发展呢?笔者现就此问题略述一二,以就教于大家。一、学生课堂懒于提问发言原因分析。学生课堂上不愿意举手发言提问,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害羞感”越来越强。有的学生人前发表见解,怕说错了让同学老师笑话。久而久之,就会滋生惰性。一旦惰性生成,创造力也就无从…  相似文献   

4.
江苏刘智慧老师来信说,学生年级越低主动发言的积极性越高。小学优于初中,初中好于高中。学生不主动发言,课堂上的师生对话就展不开,教学难以深入。学生不主动发言的原因何在?您有什么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吗?把“句号”变成“问号”目前的问题教学大多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  相似文献   

5.
《教育科学论坛》2006,(9):80-80
上学期末,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与北京三帆中学联合举行“小初衔接”作文教学研讨会,使两校的老师相互沟通,分别了解到小学和初中作文教学的特点。 沟通的效果的确不错。北师大实验小学副校长董仕峰说:“虽然只是听了双方的一堂作文课。但已经反映出这两个阶段的教学是不一样的。中学注重写作的策略;小学则更关注学生的兴趣,以及课堂上师生的交流与互动。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看。初中生发言不多,习惯被动接受;小学生则愿意参与讨论,发表看法。学生的这些表现与心理变化有关,但也和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有关。研讨会后,大家普遍反映,小学的作文课在深刻性、条理性上要向中学学习;而中学可以在营造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兴趣和主动性方面,借鉴小学的做法。  相似文献   

6.
在小学课堂中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低年级的孩子在课堂表达上比高年级要更积极、更主动,年级越高,愿意说的人越少,甚至出现了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沿着老师思路回答问题,缺乏表达自己见解的愿望,即便创设了相应的情境,愿意表达的学生也是不多,说的学生是少数,往往出现只是几个学生撑场面,  相似文献   

7.
课堂上,学生不但要听老师讲,还要听同学讲。因为课堂讨论是小学各科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如果不注意听同学讲,讨论就难以开展,也就达不到讨论的目的。我在听课中发现有很多学生,特别低年级的学生,不注意听同学发言,别的同学发言时,有的还把手举着,他们对别人发言中的错误不去纠正,相同的观点不表示赞同,而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相同的话也多次重复。有的则为自己没有被提问而惋惜。  相似文献   

8.
大家都知道,学生进入高中以后,大都不愿意举手发言了。举手就意味着被老师叫起来“说话”,而孩子在十六、七岁的时候恰是一个十分注重自己在他人心中印象的年龄,所以,生怕别人说自己“假积极”。于是,在课堂上便形成了谁也不愿主动发言的局面,久而久之自然会产生一种惧怕发言的心理。  相似文献   

9.
杨敏 《考试周刊》2013,(94):187-187
现今一些初中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被动性,不愿意举手发言,遇到老师提问,就低下头。如果被老师点名要求回答问题,便吞吞吐吐,沉默甚至产生不满情绪。部分明明有强烈表现欲望的学生却在课堂上迟迟不愿开口回答问题,这些状况都对课堂学习效率产生了不利影响。针对这些情况,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围绕如何调动初中生课堂发言积极性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0.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目的即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英语的学习,学会英语的表达技巧,进而达到融会贯通、活学活用的境界.但是在小学英语课堂上,随着年级的升高,英语难度的加大,那些本应该在课堂上表现出兴趣浓厚、争先恐后、积极发言的学生,却渐渐地似乎越来越愿意选择沉默,既不提问题,也不回答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互动活动;也是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培养逻辑思维的过程;更是教师和学生思维的桥梁。可是让很多教师困惑和棘手的是,学生升入中高年级后,就不愿意发言了。问题出现在哪里呢?怎么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发言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浅析英语教学中的学生课堂沉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英语口语教学课堂中的学生沉默 1.课堂沉默现象 英语课堂教学常常发生以下情况:学生总是喜欢坐在教室的后排座位;上课时学生喜欢低着头、不愿意与老师交流;学生很少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由于紧张,即使是简单的问题他们也不愿意开口。  相似文献   

13.
课堂上师生互动,配合默契,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气氛热烈活跃,这是不女老师所追求的最佳效果。但是,冷场也会常常出现。冷场并不一定是坏事,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是需要冷静思考的。表面上冷场,而实际上学生的头脑并没有平静。思考一个问题是需要时间的,而我们的老师往往没有耐心,似乎问题一出,学生就得马上回答或者讨论,才显得结构紧凑、气氛活跃、课堂效率高。这实际上是一种浮躁。凡是有经验的老师在上公开课时,往往设计一些简单的容易回答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手臂如林,发言积极,很容易赢得听课者的好评。就是所谓的“名师”上课,也会有这样的情况: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还要让学生分组讨论,可是,学生刚扭过身去,老师已经宣布停止讨论,找学生发言了。这些做法其实是给听课者看的,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们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老师都会发现这种规律,年级越高,特别是到了五六年级,学生发言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没以前那么高了,课堂成了老师提问,学生被迫回答的局面,课堂变得静悄悄的,老师由此成了课堂的“主角”,多数学生则成了“旁观者”。这种与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相适的局而如何才能改变呢?怎么做才能让安静的课堂再度活跃起来,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带着这个问题,找做了大量的r作,如今,我的语文课堂是学生的天地,学生都以发言为荣。现把我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5.
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二十多年,所教的一至六年级学生中,同样是一个班的学生,低年级段很爱发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发言的学生却越来越少。这些不发言的学生只愿意坐在教室里安静地听老师讲课,而不踊跃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面对这样一个现象,要想改变,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因为教师的理念决定了学生的  相似文献   

16.
游艺园式的课堂环境 美国低年级的教室就像一个游艺园。没有成排的课桌,每个学生可以任意坐一个位置,没有正规的上课形式。和中国孩子比较。美国的孩子很愿意说话。课堂上也可以随便说,发言意识很强,无论教师讲什么内容。讲到哪里。学生都可以随意举手打断。提出自己的问题。而老师却不厌其烦地给学生以指导。并鼓励他们通过自己动脑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关于学生发言的情况,笔者发现这样一些不太乐观的情况:有些学生课下能说会道,课堂上却支支吾吾说不出什么;有些学生与同伴交流时滔滔不绝,但面对老师的提问却只是点头与摇头:还有些学生低年级时能积极举手发言,到高年级时却越来越沉默寡言了。而且笔者还发现,在课堂上积极举手答问的.往往也就是那么几个人。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除了与学生个性、师生关系、课堂气氛、问题难易程度等有密切关系外,与教师对他们曾经的发言、同学的发言做出怎样的评价,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熊松枝  田艺 《湖南教育》2006,(12):41-41
一、叫学生敢问 学生上课不愿意主动提问发言,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和层出不穷的问题占据了课堂教学中的大半时间,学生作为听众只能被动地接受、反应,而无时间进行独立深入的思考。二是学生在课堂纪律的束缚下,不敢轻举妄动,一言一行都受到老师的制约,即使有问题,也不能及时提出。三是教师受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常听一些老师感叹,学生在课堂上不积极,不敢发言或发言没有新意,缺少创新。我们也曾试图从加强教学组织,努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方面寻求解决措施,但效果却不如人意。其实,学生在课堂上的这种表现往往是教师忽视课堂教学心理学,忽视学生健康心理的课堂培育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在新课改之后,我国的小学课堂明显呈现出更加活泼、生动的趋势,学生都不再像以前一样紧张地面对教师,而是敢于发言、勇于提问,能够十分自觉而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改变固然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只愿意发表看法,不愿意倾听他人的看法的问题也随之而来,长此以往,必定会限制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就此问题进行简要论述,旨在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使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一个较为明显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