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梁燕 《报刊之友》2012,(5):48-49
网络上的偷拍照片和视频随处可见,露骨的标题不自觉地充斥着眼球,有人因被排偷拍成为网络红人,也有人因为要摆脱偷拍而丧失生命,偷拍"作品"在"娱人"之后也触及了"扰人"的法律问题、以及相关网络伦理的问题,很多普通人也开始担心成为被偷拍的对象而被讹诈或者侵犯隐私,本文将对此类网络偷拍现象从网络伦理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2.
梁燕 《今传媒》2012,(5):48-49
网络上的偷拍照片和视频随处可见,露骨的标题不自觉地充斥着眼球,有人因被排偷拍成为网络红人,也有人因为要摆脱偷拍而丧失生命,偷拍"作品"在"娱人"之后也触及了"扰人"的法律问题、以及相关网络伦理的问题,很多普通人也开始担心成为被偷拍的对象而被讹诈或者侵犯隐私,本文将对此类网络偷拍现象从网络伦理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3.
偷拍偷录是一定条件下的合法采访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记者》开展偷拍偷录法律问题专题讨论,触及了当前新闻和法学理论界的一个热点、难点问题,实践和理论意义深远。从眼前看,这个问题的讨论将有利于新闻工作者正确行使采访权利,更好地履行舆论监督职能;从长远看,能够进一步完善新闻法制理论,推进我国法制建设。我认为,偷拍偷录是新闻工作者在一定条件下应当行使的合法采访权利。以下从两个方面加以阐述。一、偷拍输录某些违法行为是合法采访权利新闻工作者偷拍偷录现象,主要是在揭露违法行为报道中发生的。如果法律一概不允许偷拍偷录,受损害最大的莫过于本来就十分脆弱的媒体…  相似文献   

4.
对名人的偷拍和对名人照片的修改,一直以来就是传媒界爱谈论的话题,尤其偷拍到的是裸体或半裸,被修改的是总统或政要的照片,那这个话题就会立即成为国际媒体热门话题而被广泛说起。有趣的是,这两件事情发生在了同一个人的身上,他就是上任还不到一百天的法国总统萨尔科齐,这使得本来就十分引人注意的新总统在世界媒体上着实火爆了一回。  相似文献   

5.
偷拍偷录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作为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具体地说是指由偷拍偷录得来的资料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成为证据,而偷拍偷录本身不可能成为证据,但却是获得证据的有效途径。是否由偷拍偷录得来的资料都可以成为证据呢?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由于不同行为主体、主体行为、以及对获得资料的不同使用方式或目的,偷拍偷录行为可以分为合法行为和不合法行为。而以不合法行为和手段获得的资料是没有法律效力的。在1995年3月6日的法律批复《关于未经当事人同意私自录音取得资料能否作为证据使用的批复》中强调:“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私自录取其谈话,系不合法行为,以这种手段取得的录音资…  相似文献   

6.
桂豫  时明 《新闻传播》2007,(8):41-41
毫无疑问,“偷拍”已经成为今天的电视记者获取新闻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正是“偷拍”手段的运用,使得一些正常采访根本无法得到的镜头呈现于荧屏——从江湖游医到黑心矿主,从制假造假到走私贩毒,从腐败官员到算命先生……纷纭世象、芸芸众生,似乎都在“偷拍”之股掌中。特别是在一些曝光类新闻节目中,“偷拍”被视为一个能够痛快迅速地解决问题的“撒手锏”,更是吸引观众眼球、扩大节目影响力、赢得收视率飙升的“秘密武器”。  相似文献   

7.
偷拍如何面对法律新闻报道中越来越多地采用了“偷拍”的方式,使读者或观众越来越多地透过这些偷拍画面,了解到一个个真实的新闻事件。这种报道形式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在揭露和批判社会丑恶或腐败现象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任何事件或人物、在任何地点都可...  相似文献   

8.
黎雯 《网络传播》2006,(9):93-93
打开网站,各种各样的“小道消息”,偷拍图片和色情意味浓重的信息扑面而来,迎合甚至培养人们的窥私欲成为了某些网站获得高点击率的法宝。一些在报纸杂志等其他媒体上看不到的低俗消息和图片都在网络上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地。  相似文献   

9.
张莺 《新闻界》2001,(5):75-76
近年来,新闻界关于隐性采访的讨论很多,从事实际新闻工作的大都持肯定态度,而从事新闻研究的以及一些法律界人士则较为谨慎,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对隐性采访的法律和道德约束问题。本文将从隐性采访的法律依据及其在传播过程中的缺陷等方面,探讨对隐性采访的认识。一、隐性采访的概念界定及由来分析隐性采访,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秘密地采集新闻素材的采访方法。按照记者介入新闻事件的程度和方法,隐性采访可分成三种类型:偷拍偷录,比如暗访消费者投诉经历、目击破案过程等跟踪偷拍;体验式采…  相似文献   

10.
前些时候,隐性采访在新闻界引起了一阵讨论,最近,隐性采访中更具尖锐性的偷拍偷录在法律上的正当性问题又成了众多同行关注的一个热点。理论和实践中的不少困惑也亟需对偷拍偷录问题作出正确的界定和解释。本期我们邀请了几位在这方面颇有研究的新闻工作者和学者就有关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希望引起同行的思考和讨论,不断推进新闻界的法制建设。欢迎大家就相关问题撰文赐稿。  相似文献   

11.
朱波 《新闻通讯》2010,(9):56-57
隐性采访是新闻工作者在不被采访对象知悉采访意图的情况下进行的采访活动,也有人称之为暗访、私访、偷拍或偷录。美国的“水门事件”被揭露,央视“新闻调查”等的成功均有赖于这种采访方式。不过,由于隐性采访方式的特殊性,在采访以及报道过程中极易出现一些法律问题,特别当被采访的对象是自然人时,  相似文献   

12.
隐性采访是指记隐瞒自己的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它是记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获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而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  相似文献   

13.
一个多月前,某高校一位男生,在互联网上看到一张手机偷拍到的女性“春光照片”。从被拍者的服装、身材和所推的自行车看,男生认定其为自己恋人。与此同时,他们的一些熟人也从网上看到了这张照片。这对恋人觉很失脸面,但又苦于查不出是谁干了这样的缺德事。显然,偷拍行为与正常的人伦道德相违背,但应该受何种惩罚,  相似文献   

14.
王亮 《声屏世界》2001,(8):27-29
偷拍、偷录是广播电视隐性采访中常用的手段,有利于记挖掘到一般采访中不易获得的信息和材料、增强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因而成为记们的“秘密武器”,正如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同时存存着利与弊两个方面一样,偷拍(录)也不例外,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得到规范。  相似文献   

15.
手机电视媒体可能出现的媒介伦理问题 上传偷拍内容引发法制伦理问题。自2002年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剪辑、拍照功能于一体的多媒体手机在市场上推广以来.由手机偷拍引起的法律纠纷不断发生。  相似文献   

16.
隐性采访,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摄像机,录音机或照相机等工具,秘密的采获新闻事实的方法: 在多种多样的新闻采访方法中,暗访与偷拍的采访方式却一枝独秀,魅力无穷。现如今,不少电视台的栏目组也组成暗访组,专门进行暗访偷拍,以此来提高收视率。  相似文献   

17.
杜冰 《视听界》2001,(3):10-11,15
“偷拍是指记者未与被摄对象沟通,被摄对象完全处于没有觉察的情况下进行的拍摄。”(朱羽君《现代电视纪实》)“偷拍偷录是指被采访者在未被明确告知的情况下,被广播电视记者秘密录音录像并公开发表。”(徐迅《偷拍偷录问题探源》)这里只讨论偷拍的问题,暂时把它定义为:被摄对象在未被明确告  相似文献   

18.
隐蔽拍摄也叫"偷拍",已经成为当今电视记者获取新闻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偷拍"手段的运用,使得一些正常采访根本无法得到的镜头显现于荧屏——从江湖游医到黑心矿主、从制假造假到走私贩毒、从腐败官员到算命先生……在一些曝光类新闻节目中,  相似文献   

19.
隐性采访,是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隐瞒记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以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而并未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从新闻实践来看,这种采访方式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增强了舆论监督的力度,从而受到了社会的普遍欢迎。  相似文献   

20.
祝明 《新闻实践》2002,(6):13-14
偷拍偷录是新闻界和法律界争论最多的采访方式之一。一方面,偷拍偷录的节目已经成为电视、广播中的主题节目;另一方面,偷拍偷录的行为被许多法律界人士口诛笔伐,在法院审理中,偷拍偷录的资料不能作为呈堂证供,因此在许多官司中新闻媒体纷纷败诉。一个“偷”字显示了它的尴尬地位。今年4月1日实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使偷拍偷录有条件地合法化,对偷拍偷录得来的证据由绝对否定变为相对否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