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5 毫秒
1.
职务发明专利制度由来已久,其立法本意是为了保护企业或单位,以及职务发明人的相关权益,在合理保障双方利益前提下,推动科技进步。本文从中国职务发明制度的发展历程谈起,通过相关案例解读以及其他各国专利奖励制度分析,给出中国如何在职务发明专利奖励制度方面进一步提高及改进的建议,以充分保护及调动职务发明人的创新积极性,顾全单位或企业利益,完善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促进知识产权事业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吸引创新要素投入到创新中去。在这些创新要素中,人是科技创新的最关键因素。只有不断完善职务发明法律制度,保障职务发明人的合法权益,才能使科研人员的创新价值得到尊重,才能激励其创新积极性并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原动力。本文着重就完善职务发明法律制度的立法的可行性、职务发明人是否有权获得报酬、关于奖酬的计算等问题作了探析。  相似文献   

3.
职务专利的归属立法关乎劳动者创造性的激励,对于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我国现行《专利法》,单位是职务专利的权利人;虽然该法律同时规定单位应当支付给发明、设计人一定的奖励或报酬,但对奖励和报酬的数额规定过低,这显然不利于劳动者创造性的激发。应当改革现有职务专利归属制度,综合平衡发明人利益、单位需求和专利效益最大化,赋予发明人部分专利权的同时,规定单位有发明人服务期间的排他使用权和发明人离职时的强制赎买权;同时,为了防止单位滥用自己作为雇主的优势地位损害发明人正当利益,应该对单位和发明人之间的约定加以限制。  相似文献   

4.
职务发明人科技转化中权益保障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震 《科技管理研究》2007,27(5):243-245
职务发明人的权益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中受到的损害日益严重,有必要赋予职务发明人科技转化的参与权。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参与权是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参与技术转化的权利。科技成果转化参与权,是完成人基于自己的发明创造享有的其它合法权益的有力保障,它构成了对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持有权的限制和有益的补充,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5.
职务发明人的权益在职务科技成果技术许可中受到损害日益严重,而缺乏有效的救济手段,因为我国法律对于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的优先受让权的规定不明确。文章从文义解释、目的解释等多种解释途径试图明确该优先权的范围。然而答案是不明确的。但是在目前科技创新的环境下,我国有必要赋予职务发明人技术许可的优先受让权。技术许可的优先受让权,是完成人基于自己的发明创造享有的其它合法权益的有力保障,构成了对职务科技成果实施权的限制和有益的补充,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6.
实践中,职务发明人的署名权被侵犯、职务发明人无奖无酬、有奖无酬、企业职务发明制度不规范等情况屡见不鲜。职务发明纠纷多发于权属和奖酬,纠纷多与劳动用工有关,发明人权益难以保障。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职务发明条例草案》中有关于监督检查与法律责任的规定,行政执法的主动性让权利人比较快捷方便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公权力在阳光下行使也不会加重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负担。建议修改条例中的个别条款,列明对具体行政行为的救济途径,增加行政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规定,力求在保护职务发明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在职务发明人的权益和单位的权益之间取得平衡。  相似文献   

7.
职务发明人的权益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中受到的损害日益严重,有必要赋予职务发明人科技转化的参与权.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参与权是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参与技术转化的权利.科技成果转化参与权,是完成人基于自己的发明创造享有的其它合法权益的有力保障,它构成了对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持有权的限制和有益的补充,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的创新大军中,除了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职务发明人,还有一个庞大的群体——非职务发明人,又称民间发明人。多年来,他们创造的专利一直占我国每年专利总量的四成以上,但大约只有5%的专利技术能够得到转化,比职务发明人的专利转化率要低很多。在缺少社会理解、政府支持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述了我国在历次修订专利法过程中对职务发明相关法条的修改情况。总结各发达国家通过立法保障职务发明人权益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职务发明发展现状,进一步分析2015年公布的专利法修改草案对职务发明相关法条修改的必要性和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针对我国职务发明奖励报酬制度与单位经营的冲突、奖励报酬制度分散、奖励报酬金额及分配问题,提出如下建议:通过法律途径保障职务发明人获得奖励报酬的基本权益,对表现优异的单位和职务发明人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以审议通过正式的《职务发明条例》作为保障职务发明人基本奖励报酬的主要依据;单位与职务发明人关于奖励报酬金额及分配有约定的,从其约定,没有约定的,参考德国《雇员发明法》的同时结合中国实际,量化许可费率、发明比例、发明者贡献度、估计价值等相关参数,分不同情况对奖励报酬金额及分配进行量化。  相似文献   

11.
专利信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推动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专利信息是知识产权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主要通过企业这一国家创新主体)的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其作用的实现离不开有效地利用专利信息。有效地利用专利信息既有利于企业充分掌握技术信息,也有利于揭示企业专利产品和专利发明人、指导进出口贸易、揭示研发情况,如研发项目、缩短研发进程、避免或减少研发重复,还有利于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本文还提出了利用专利信息的有效解决办法。针对其作用并结合国情,作者提出了独到的全新见解:知识产权对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所起的推动作用,与能源资源和文献信息一样,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三大支柱之一。  相似文献   

12.
区别于传统创新,包容性创新是通过多元创新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弱势群体本身的权利的贫困和所面临的社会排斥,是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稳定的必然选择。这一概念与中国现阶段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密切相关。国际上一些国家开展包容性创新的探索和实践并积累了经验,引起了广泛关注。归纳和总结世界各国包容性创新的经验,汲取其中的教训,为我国包容性创新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近几年,产业集群化的趋势已引起我国政府和业界的关注,各地涌现出一批大大小小的产业集群,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从总体上来说,它们的创新能力都不强。因此,正确分析和评价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对于提高企业的整体创新水平、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应用BP神经网络理论,对我国的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4.
张勇  顾明华 《情报科学》2005,23(6):950-954
专利权是法律赋予权利人的一项有限制的合法的垄断权利,但这种排他性权利的取得是以发明人公布其技术方案为前提的。专利作为一种无形财产,权利人的实质控制能力较弱,导致专利权时刻面临着潜在侵权人侵害的危险。因此,对于专利侵权行为的认定与救济制度是否完善不仅关系到专利权人的利益,而且直接关系到一国通过保障发明人的权利,达到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目标的实现。美国作为一个极其重视专利保护的国家,在专利侵权的认定与救济方面,通过一系列判例确定了一套较完善的规则。本文通过对美国专利侵权中的直接侵权与间接侵权理论、相同侵权与等同侵权的认定规则以及对权利人的救济制度的解读,希望能为我国专利司法实践提供一点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航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产权激励制度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志宏 《科研管理》2004,25(6):56-62
要加速航空工业的技术创新,必须对经营管理者和技术创新者设计不同的收益机制。企业应构建以发明者个人(或发明团队)为专利权人和在一定期限内技术创新者分享创新产品收益或技术入股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对经营管理者建立以改进的平衡记分卡(BSC)为基础的剩余索取机制,形成企业内生的产权激励制度以激发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6.
协同创新作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建设内容,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现实发展需要。本文基于内外因视角分析总结了我国高校教师参与协同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政府、高校、企业三个层面围绕加强政府统筹、营造协同创新氛围、创新考核评价办法、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改进利益分配方式等方面提出高校教师参与协同创新激励机制构建与优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绿色建筑产业化与产业联盟的发展现状及特殊性进行分析,发现联盟利益分配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利益分配数学模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予以准确计算,旨在寻求更有效、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使得联盟更具有绿色创新导向,各方协作积极性较高,且联盟整体利益较大,为推动我国绿色建筑产业联盟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examines how inventors’ breadth and depth of expertise influence innovation in 3M, a company renowned for sustained innovation for over a century. While prior research tends to examine a single indicator – the technical success achieved by the inventor – our study differentiates between three indicators of a successful inventor: (1) the number of inventions generated; (2)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inventor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in his or her technical domain; and (3) the inventor's career success, in terms of the commercial value they have brought by converting their inventions into products that generate sales for commercial organizations. We found that breadth of inventor expertise relates to the generation of many inventions, but not necessarily to those that are technically influential. Depth of inventor expertise enables individuals to generate technically influential inventions, as measured by patents granted. However, both breadth and depth of expertise are required for innovators to be deemed highly valuable, based on their records of effectively converting inventions into commercially successful products. Our study extends prior research on innovation in two ways. We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view of how inventors’ expertise influences innovation and also show how inventors with different expertise profiles can contribute in unique ways to their organization.  相似文献   

19.
吴建南  刘遥 《科学学研究》2019,37(1):130-139
基于125家企业调查数据的实证检验,通过分析H市政府举措对企业创新动力、创新能力、创新活力和创新绩效的影响,给出了H市政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精准施策的三个着力点,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人才培训服务、注重税收优惠。在此基础上,给出市级政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三力一效”模式。  相似文献   

20.
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是优化市场环境和推动企业创新的重要举措。本文利用2009—2016年制造业民营上市企业的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消费者权益保护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大修为刻画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增强并没有带来企业积极的CSR活动,但可以提高消费品企业的社会关注度,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促进消费品企业的创新投入。对于在政商关系健康、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较低的城市、处于成熟期以及技术高管占比较低的企业而言,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创新促进作用更强。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可以优化企业人力资本结构,促进企业的隐性创新,并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