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三国人物和三国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也是影视导演们所经常关注的创作题材。2008年放映的《赤壁(上)》和2009年放映的《赤壁(下)》是一件重头戏,这部由吴宇森导演的影片号称华语电影史上空前的大制作,不仅创造了当时华语电影的票房最高峰,同时在口碑上也收获了国内外一些主流媒体的赞誉。本文介绍《赤壁》取得的成就和吴宇森其人其事,从史诗笔法说起,结合文本从人物个性、战争场面、女性视角、人文精神、象征含义等五个方面分析史诗笔法在影片中的成功运用。  相似文献   

2.
影片《芳华》和《少年的你》均改编自小说,都属青春题材电影.两部影片在有关青春、暴力、伤痕的表达方面既有相同之处,但又因两个故事所反映的时代不同以及导演风格差异等原因,其在有关青春的表达有着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的不同,对暴力的表达上有着单一和多面的差别,同时在伤痕的表达方面有着旧与新的区别.对两部影片进行平行比较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3.
《屈原》和《茶馆》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双璧,双璧生辉,光照中外剧坛.它们在戏剧的题材、主题、人物、结构形式、语言艺术等方面,为后代戏剧创作提供了学习、借鉴的经典范式.从历史与现实、情感与人物、结构与冲突等方面,比较论析《茶馆》和《屈原》之戏剧美学特征,揭示这两部戏剧经典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对于李玉本人的作品而言,《万物生长》之前的影片,无论主题内容还是风格特色上,都与这部影片有很大的不同。在影片《万物生长》里导演所体现出的新的创作特色,符合当前消费市场环境下青春片的创作特征。本文从电影类型、视听风格、角色塑造等方面,来剖析该片中导演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5.
《湘行散记》与《湘西》是沈从文创作生涯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两部作品,代表着沈从文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通过对这两部散文集的比较可以看出,沈从文散文创作在不同的阶段显现出一些不变的因素,一方面是恒定的写作题材,另一方面是一以贯之的情感表达,它们共同构成沈从文散文创作的“不变”。而沈从文散文创作的“变”则主要体现在内容表达、情感倾向和思想内涵这三方面,造成他散文创作变化的原因是时代环境的变化与作者心境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孙犁的《荷花淀》与茹志鹃的《百合花》同为战争题材小说,虽创作年代、背景不同,但作品风格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然而两者同中有异,细读文本,我们可以感受到,基于不同的性别经验造成的审美感受和认知,使文本在人物塑造、情节设计、话语方式等方面体现出不同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一个复仇题材的作品应怎样表现才能具有人文及美学价值?这是复仇类题材创作的基本问题。它十分考验一个艺术家的美学修养及人文素质。在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中,庄姬的临终托孤之言象征该片虽已升到美学之堂,但整个影片的表现却最终没有进入美学之室、抵达一种人文精神的灵境,这是非常令人可惜的。  相似文献   

8.
《建党伟业》作为一部纪念建党九十周年的主旋律影片,在历史的想象和叙述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影片对这段历史的叙述得到了观众、媒体以及史学专家的认可,这表明影片对历史的想象契合了观众心中的历史想象。分析影片的历史想象与现代叙述,可以了解主旋律电影的生产机制与创作规律。  相似文献   

9.
越调《七擒孟获》和京剧《泸水彝山》是高牧坤先后导演的两部题材相同的“三国戏”,在创作理念与舞台调度、脸谱化妆与情节设计、间离效果与当众孤独等方面,两剧存在着诸多联系。从《七擒孟获》到《泸水彝山》,创作者力求回归戏曲的本体,充分说明了中国戏曲艺术家对戏曲美学认识的深化,这是对自身的肯定和认同,显示出一种民族的自信。  相似文献   

10.
主旋律电影以弘扬社会主义时代旋律为主旨,肩负着宣扬国家意识形态的责任。在电影市场化、商业化的今天,部分有所创新的主旋律电影抛弃了"高大全"的模式,在叙事策略上有了一定革新。本文从典型人物性格的平民呈现、时代精神的平民阐释、散文化的叙事手法这三个方面分析了农村题材主旋律影片《卒迹》在叙事策略方面的创新及其给中国主旋律电影创作提供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家庭的幸福》和《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以家庭生活为题材先后创作的两部作品。这两部作品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同。在内容表现方面,从前者对庄园生活的赞美抒情到后者更多的无情揭露;结构上从前者的一线贯穿到后者采用双线发展;在心理描写上则后者比前者更为出色和丰富,由此看出托尔斯泰在小说艺术技巧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地心引力》是近年来太空题材影片中的佳作.导演一改传统太空电影中的常用叙事手法,大量运用主观镜头构建具有真实感的叙事氛围,并尽量弱化个人英雄主义形象,为影片设置一层厚重的孤独叙事语境.而在解释文章主旨方面,采用了隐喻式的叙事手法,提升了影片的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13.
主旋律电影作为一种新的电影题材体系在1987年全国故事片会议上被首次提出,逐渐成为传播正能量、弘扬时代精神、讴歌人性人生的影片。文章运用二元对立理论,对主旋律电影《八佰》中的剧情、人物及色彩环境等元素进行详细分析,探讨不同元素间的矛盾对立对电影创作及主题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千里走单骑》与《和你在一起》分别是中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陈凯歌在21世纪拍摄的两部温情电影,是二人在商业片创作后对文艺片的一次回归。本文立足文本分析,从故事情节的描叙、主题思想的传达、人物形象的塑造、文化内蕴的思考等方面对两部影片的创作得失作出分析与阐发。  相似文献   

15.
茅盾的《水藻行》与许地山的《春桃》,并无事实上的承传或影响关系,但在人物性格、故事框架上相似相同而交互相映.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与作家创作历程中,均是开拓题材的一次探索.两篇均涉及严峻的伦理道德,大致包括夫权、父权、妇道、人道诸方面.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园地里的两朵奇葩,正是“平行研究”的好范例.  相似文献   

16.
《女仙外史》是清初颇有影响的一部靖难题材小说,其创作受前人小说与史书的影响颇大。其中,在小说方面主要受《三国志演义》的影响,包括《三国志演义》的蜀汉正统思想影响了《女仙外史》的建文正朔思想,《三国志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影响了《女仙外史》中的吕律形象。同时,《三国志演义》的虚构情节方式也影响了《女仙外史》。这些方面的影响,是我们解读《女仙外史》在清初颇为流行及其表达的遗民心态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7.
《霍小玉传》和《谭意哥记》是唐、宋传奇中的代表性作品,主人公霍小玉和谭意哥也是传奇小说中青楼女子的典型代表。由于题材相近,霍小玉和谭意哥有诸多相似之处,如:虽沦落风尘却久存从良之志;对妓女的现实地位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忠于爱情等。由于作品创作年代不同,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同,两人在性格和结局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如:霍小玉温柔多情而不乏执着刚烈,谭意哥则温柔痴情且守节重礼;霍小玉死后化为厉鬼报复李益的负心;谭意哥则苦志守节并最终得以夫妻团圆。  相似文献   

18.
西方电影,特别是美国的战争题材电影都表达了他们对于战争特殊的思考。在短短百年历程中,西方出产了大量战争题材的电影,历史上几乎每次重要战争都成为了他们创作的源泉。我们从电影《战马》的解读入手,透析导演斯皮尔伯格的反战情绪,并通过战争电影的演变和它们出现的意义分析,试图揭示这些影片中的和平主题。  相似文献   

19.
《诗经》可谓四言诗之龟鉴,汉魏诗人皆以其为创作四言诗的标准.汉魏四言诗对《诗经》有借鉴及发展:一是在题材内容以及艺术手法方面受到《诗经》的影响;三是相较于《诗经》,又有着自身的发展创新,主要表现在结构形式和语言文字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阮籍的82首五言《咏怀诗》渊源一直以来颇受关注,以梁代钟嵘为代表的一些人认为《咏怀诗》源自于《小雅》,以清代何焯为代表的一些人则认为《咏怀诗》源出于《离骚》。探讨角度不同,因此结论不同,从所呈现的雅正精神以及创作主体忧生之嗟的思想、时代背景方面可以清晰地看出其与《小雅》的渊源关系,从以美为美、以恶为恶的审美倾向选择与"诗缘情""发愤以抒情"的创作动机方面来看,《咏怀诗》则与《离骚》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