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思     
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相如含笔而腐毫,扬雄辍翰而惊梦,桓谭疾感于苦思,王充气竭于沉虑,张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练《都》以一纪: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  相似文献   

2.
司马相如(前179——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他是我国西汉著名的辞赋家。其代表作《子虚赋》和《上林赋》等将汉赋推向了高峰,使这种文体成为一种固定形体。扬雄推崇说:“如孔氏之门用赋也,则贾谊升赏,相如入室矣。”(《法言·吾子》)鲁迅说:“赋莫若司马相如”(《汉文学史纲要》),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3.
扬雄模拟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创作了四篇赋,这四赋虽都为模拟之作,但并未亦步亦趋,而是在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有很多的创新,这些为扬雄在汉赋史上赢得了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4.
试论扬雄在汉大赋上对司马相如的因革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两汉辞赋诸作家中,司马相如与扬雄是深受前人所推崇而并称者,如唐朝韩愈便说:“汉朝人莫不能为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为之最。”(《答刘正夫书》)又说:“子云相如,同工异曲。”(《进学解》)司马相如是一代文豪,他“不师故辙,自摅妙才,广博宏丽,卓绝汉代”(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是汉大赋的奠基者。扬雄在辞赋方面则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他继承司马相如最力而有改革与创新,尤其是他对汉大赋形式主义弊病的深刻认识及精辟见解,更是直接影响了后世作家们的创作与批评家们对辞赋的评  相似文献   

5.
武娜 《现代语文》2010,(7):96-97
提起扬雄,冠以其名的基本是文学家、思想家、语言学家。人们往往将其赋与司马相如的赋作比,把《方言》作为语言学的方言研究的鼻祖,把《太玄》作为其思想的代言。凡此总总,大多忽略了扬雄在教育上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扬雄(前53——18)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人。他历经成帝、哀帝、平帝三世,一直任给事黄门郎,没有升迁,官低位卑,生活清贫。晚年在新莽作过大中大夫。他辞赋创作的成就很高,早年深受司马相如的影响,作赋常摹拟相如,但由于他生活的时代与司马相如不同,属于西汉末期,因而具有自己的特色,讽谏意味很浓,内容也较相如之作丰富,后人常把他与司马相如并称。班固《汉书·艺文志》说他有赋12篇,现尚存《甘泉赋》、《逐贫  相似文献   

7.
《远游》以“重曰”为界分为原作和拟作两部分,原作为淮南王刘安的绝命辞;拟作实即《广骚》,为扬雄模拟《离骚》、《大人赋》而成的集句式的百衲体;刘歆将其附益在《远游》之下。两者分别对中国诗歌的游仙诗与玄言诗产生很大影响。司马相如《大人赋》借鉴了《远游》原作的首、次韵而自铸伟辞。  相似文献   

8.
论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不仅是西汉一代辞宗,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卓越的政治活动家。司马相如的人生充满传奇,佳人配才子,卓文君夜奔相如,历史以为美谈;《子虚》、《上林》两赋是司马相如赋的代表作,也是汉赋的极品;司马相如出使巴蜀通西夷,在政治活动中留下了可圈可点的一笔,产生了《喻巴蜀檄》、《难蜀父老》两篇流传千古的政论文。司马相如为史学大家司马迁所宗仰,在《史记》中特为之立大传,收载他的文学作品,给予崇高评价。但司马迁之后,历来对司马相如的评价偏离正轨,毁多誉少。  相似文献   

9.
洛阳纸贵     
据《晋书·文苑传》记载:西晋武帝时青年诗人左思博览文史、才思敏捷,所作《三都赋》备受张载、张华等名家赞赏,都邑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的纸价因而贵起来。“三都”即三国时魏都邺中、蜀都益州和吴都建业,《三都赋》即《魏都赋》、《蜀都赋》和《吴都赋》的总称。左赋铺锦列绣,繁雕重刻,是继汉代司马相如《子虚赋》、扬雄《甘泉赋》之后辞赋体的重要代表作。现在常用“洛阳纸贵”一词来形容著作享有盛誉,或是风行一时,流传广泛。如《孽海花》:上海虽繁华世界,究竟五方杂处,所住无非江湖名士,即如写字的莫友芝,画画的汤薰伯,非不洛阳纸贵,…  相似文献   

10.
扬雄     
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西汉官吏、学者。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友爱镇)人。少好学,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年四十余,始游京师长安,以文见召,奏《甘泉》《河东》等赋。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扬雄是继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所谓"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两汉愧  相似文献   

11.
《长门》、《自悼》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人顾炎武、何焯认为《长门赋》非司马相如所作,但仅就《长门赋》序文之纰谬而言之。从赋作正文加以考察,亦可发现《长门赋》乃托名司马相如而作。《长门赋》是后世宫怨文学的发端,而《自悼赋》却正是宫怨体的滥觞,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2.
怀疑《长门赋》为司马相如作之理由主要有二:一、陆厥已说“《长门》《上林》殆非一家之赋”;二、司马相如先于汉武帝死,而赋序开篇即说“孝武皇帝”。不过,据陆厥原文分析,“殆非”所说,本意为一家两赋,风格大异,几乎看不出为同出;而对《文选》所录作品序文的情况进行研究。如《长门赋序》非司马相如作。结论:《长门赋》为司马相如作,本无所疑。  相似文献   

13.
《文学遗产》一九八三年第三期刊登的龚克昌同志的《(天子游猎赋)辩》*一文,通过四个方面的辩述,最后得出结论说,司马相如所作的“《天子游猎赋》并非萧统所说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它是《子虚赋》和《上林赋》以外的另一篇”,而这“另一篇”,按龚文的观点,就是目前所见到的载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又被萧统在《文选》中误分为《子虚赋》和《上林赋》的那篇作品,从而认定《子虚赋》和《上林赋》当另有其文。至于这两篇赋究竟存于何处?作者说不清,只好估计存于《汉书·艺文志》所录相如二十九篇赋中。对这个问题,我有不同的看法,提出与龚克昌同志商榷。为行文方便起见,兹依龚文提出的四条理由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怀疑《长门赋》为司马相如作之理由主要有二:一、陆厥已说“《长门》《上林》殆非一家之赋”;二、司马相如先于汉武帝死,而赋序开篇即说“孝武皇帝”。不过,据陆厥原文分析,“殆非”所说,本意为一家两赋,风格大异,几乎看不出原为同出;而对《文选》所录作品序文的情况进行研究,知《长门赋序》非司马相如作。结论:《长门赋》为司马相如作,本无所疑。  相似文献   

15.
论赋的叙事功能与中古赋家对事件的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赋有叙事功能 ,至西晋时左思又进一步论证了赋叙事要征实 ,但汉魏六朝赋真正做到以真实之人叙真实之事 ,走过了一段很长的路程。枚乘、司马相如以虚构人物叙虚构事件 ,自扬雄以“群僚”之一员叙事 ,刘歆诸人以普通人物身分叙事 ,至庾信《哀江南赋》,才真正将叙事与叙时事、叙自我参与时事有机地结合起来 ,其赋的叙事有较强的情节与较多的细节 ,有人物刻画 ,赋的叙事达到了时代高峰  相似文献   

16.
自司马相如献《大人赋》,汉武帝读后“飘飘有凌云之气”,“凌云”已成历史上人生际遇与文章才气的代词。考察相如献赋本事,兼括武帝耽方士之术与相如居官清冷的不遇情怀,而后世以“凌云气”或“凌云笔”拟写人生与文才,形成了该说由读者到作者、由仙气到文气的变迁。回归历史,从制度来看,相如赋之所以能惊动汉主,既与武帝好赋有关,也与当时的献赋制关联;从文人情怀来看,其中“奴颜”与“风骨”隐含着历代士大夫的无限甘苦。回归赋体,以相如赋为代表的“凌云气”与以徐寅赋为代表的“锦绣堆”,又呈现出汉大赋与唐律赋创作的不同审美,从而成就了一段文学史的佳话。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之友》2014,(11):F0002-F0002
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西汉官吏、学者。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友爱镇)人。少好学。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年四十余。始游京师长安,以文见召,奏《甘泉》《河东》等赋。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扬雄是继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所谓“歇马独来寻故事。  相似文献   

18.
《文选》"赋"体下又设有"哀伤"类,收录司马相如等五位赋作家的七篇作品,这些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对《文选》"哀伤"类赋的具体分析,从西汉、魏晋、南朝三个不同时期,探究赋在情感抒发上的发展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赋体是我国传统文学中一种独特体裁,赋体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长河中一朵美丽的浪花,其文学特征和发展历史仍值得研究,现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些探讨:赋体文学的一般特点及其演变;汉赋最高成就的代表司马相如;从前后《赤壁赋》看苏轼对赋体的传承与创新,他发展了赋体文学。  相似文献   

20.
汉武帝时代是汉赋创作最兴盛的时期。原因是,这种文体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经包括帝王最高统治者等上层人物大力提倡,加上众多作者的全力以赴,终于形成了在文坛上争相写作赋体作品的兴盛局面。在这个时期众多的汉赋作家中,无疑,司马相如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汉赋经他融合各家特色,加上自己的创造,才得以形成自己固定的文体特色。如他以描写游猎为题材的《子虚赋》、《上林赋》,成为后来历代赋家写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