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琳  王芳 《天中学刊》2014,(1):46-49
裁判文书是法院最终判决结果的载体,记录了整个司法活动的过程。将裁判文书公布到网上有助于公民行使监督权,有助于预防和减少腐败现象的产生,有助于促进法律适用统一。裁判文书网上公开过程中会出现不同权利之间的博弈,法院要切实平衡好各方利益,才能保证司法公正的实现。裁判文书网上公开工作在我国刚刚开始,其公开内容、公开程序、配套机制等相关法律规定还不够完善。为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推进裁判文书全面上网工作,还需要开展一系列工作,如:完善立法,规范公开内容,严格公开程序,建立配套机制,等等。  相似文献   

2.
闫博慧 《唐山学院学报》2015,28(5):67-71, 102
裁判文书是法院根据案件事实和法律,经过审理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拘束力的书面决定。作为司法权和审判权运作的结果,裁判文书不仅仅是法官对于当事人诉权的答复,它更是司法公正与公信的载体。随着司法制度改革力度的加大,裁判文书改革也在不断完善。然而在裁判文书公开制度方兴未艾的同时,也显现出一些实际问题,文章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具体措施,以便更好地发挥裁判文书的功能和作用,以裁判文书公开促进司法公正、提升公信力。  相似文献   

3.
公开裁判理由,加强裁判文书说理性,对于解决诉讼争议,化解矛盾,减少不必要的上诉、申诉,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当前我国裁判文书说理性不强问题,本文从剖析裁判文书说理性不强的原因出发,借鉴域外裁判文书说理性的经验,为我国裁判文书说理性的提高提供思路,建构符合我国司法实情的说理体系。  相似文献   

4.
裁判理由的写作历来被公认为是裁判文书制作的灵魂.但司法实践中其存在的问题却非常严重.如判决理由简单化、模式化,证据采信理由论证不充分,引用法律不规范、不缜密、不具体等;裁判理由改革是裁判文书改革价值目标中公正、效率价值的充分体现.它不仅要求加强对庭审中有争议的证据进行分析、认证,而且要求记录裁判过程,公开裁判理由.  相似文献   

5.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刑事指导性案例要获得"共同体共识",就必须符合《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的条件。从第一批刑事指导性案例开始,尽管每个案件裁判要点中包含了入选案件适用法律的基本意见,但是在定罪指导性、法律适用指导性和文书形式指导性等要素方面并不明确,因而难以最大程度地发挥指导性案例的应有功能和价值。以"潘玉梅、陈宁受贿案"为样本分析刑事指导性案例在指导性要素上如何加以改善的问题,或许能够促进我国刑事案例指导制度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6.
<正>促使单位主动参加工会调解■进一步提升工会调解公信力■帮求职者全面了解应聘企业■避免企业遭遇职场"碰瓷"族《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规定》从今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裁判文书上网是司法公开的重要一环,毫无疑问,这必将倒逼法官提高办案的责任心和业务素质。同时,这也有助于促进全国法院法律适用和裁判尺度的统一。那么,该举措对劳动争议案件的解决将有何促进作用?对劳动者维权有何意  相似文献   

7.
司法中立、公正平等、透明公开、独立、民主、效率、司法职业化、司法为民等现代司法理念对裁判文书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裁判文书的创新应该继承我国历史上判词优秀的民族传统,大胆吸收国外裁判文书的先进经验,及时反映司法改革的最新成果,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使裁判文书真正成为“公正与效率”的载体、沟通法官(法院)与公众的桥梁。  相似文献   

8.
民事裁判文书的语言运用,追求准确、规范、简洁、质朴、庄重。语言表达要求加强裁判说理,把案件事实和裁判结果有机结合。研究民事裁判文书的语言和说理要求,对提高司法透明度和公信力,维护国家法律尊严和人民法院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司法公信力是司法赢得社会公众信任和信赖的能力,它包括三个必备的结构性要素:司法自制力、司法判断力和司法排除力。裁判文书作为司法公信力的载体,应确立裁判文书的公信力。即:裁判文书应全面记录裁判过程,展示程序公正,以增强公众对司法自制力的信任和信赖;应论证说理,展示裁判理性,以增强公众对司法判断力的信任和信赖;应公之于众,展示透明理念,以增强公众对司法排除力的信任和信赖。  相似文献   

10.
人民法院的裁判文书,是国家审判机关专门制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司法文件,是展示公正和效率的载体。制作裁判文书,是人民法院审判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裁判文书改革,要使裁判文书成为向社会公众展示法院文明、公正司法形象的载体,真正具有司法权威。裁判文书应兼顾全面完整性和简洁概括性的结合,应做到文字通俗易懂,该繁则繁,该简则简。制作裁判文书,法官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综合文化素质,发挥合议庭的职能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