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读买书帐     
我喜欢读名人的日记,尤其是文化名人的日记更在我所喜读的范围内。这除了日记是私人记事性质的,比公开发表的文章更来得真实,更可追寻出名人的生活轨迹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还因为日记中所记的买书账。 几年前我曾买过一套《鲁迅日记》,也是冲着日记中附有买书账而买下的,其中所记录的那些书籍,真让我一饱眼福。  相似文献   

2.
好读书、读好书与会读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博览群书是好事,问题的关键是读什么书,怎么读的问题.古今名人读书的经验中总结出读者不仅要好读书,也要读好书,更要会读书,学以则用才是根本.  相似文献   

3.
黄健 《中国图书评论》2014,(10):114-117
今天,大量的历史人物和名人的日记被出版,已成文化和出版现象。那些大师的日记,暴露了大师们平凡的一面;历史当事人的日记,则几乎推翻了许多已有历史的定论;一些名人的日记则让人们得以窥探到他们的私生活……  相似文献   

4.
日记,可能是一个人生命中最个人化的,也是最具温度的性情表达。对目记的偏爱,是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最具私密性的倾吐,也是一群人对这个人最直接最深入的心灵触摸。有一些人的日记是可以当成口述历史(心灵史)来读的。历史上,有不少人的日记都曾引起后人热烈的关注,然而,能有一种日记能持续200年还可能更久远地引起人们对它的兴趣和关注的,我想,恐怕只有晚清巨人曾国藩的日记。这是因为,曾国藩的日记正是一部个人的同时也是时代的心灵史。  相似文献   

5.
名人是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他们一生中产生的大量著作、荣誉、手稿、日记、信件、回忆录等材料,从各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情况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等各个领域的成就,是珍贵的档案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收集和提供名人档案利用,是档案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工作的重点和亮点.  相似文献   

6.
《今传媒》1997,(6)
报刊追逐名人之风当刹文/赵德铭欣赏当今报刊上的文学作品,我对那些名不见经传的非名人之作,读的都比较仔细。不为别的,只因为这些非名人之作的质量,一般都是比较不错的。你想,在时下不少编辑都患“名人崇拜症”的情况下,一个毫无知名度的作者自然来稿,其艺术水准...  相似文献   

7.
最近读了一本好书,叫做《名人和书的故事》。之所以称之为好书,是因为过去对名人有所闻,对名人创作的书亦有所了解,惟独对名人与书之间的事情很少知道。这本书刚好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书中谈到了名人与书之间的许多感人故事以及由此引起的种种想法、感慨。这里,我只是谈谈自己印象比较深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风景这边独好──也读赵忠祥的《岁月随想》邱江宁我是抱着无可无不可的态度来读赵忠样的《岁月随想》的。原因有二:第一,对于时下热热闹闹的名人出书风潮,我向来都持冷眼旁观的态度,总认为它们像滚滚的红尘,在文坛上横扫而过,末了,还留下一些尘埃。让人哭笑不得,...  相似文献   

9.
当我们在读一部人物传记的时候,我们在读什么?会当凌绝顶的高度我想读,但更想读到下山时的风度;峰回路转的惊喜我想读,但我更想读到水到渠成的愉悦;诗意栖居的远方我想读,但我更想读到余音绕梁的当下;世人的称赞我想读,但我更想读到家人的眷恋;神采飞扬的  相似文献   

10.
吕高排 《军事记者》2004,(10):60-60
陈鲁豫的《心相约》、闾丘露薇的《我已出发》等名记的大作刚刚落下帷幕.又一波名记的书浪潮般滚滚而来。你方唱罢我登场,电视记刚过完出书瘾.报刊编辑又急匆匆赶来。出版社跟着名人跑,有的读跟着名人跑,一些媚俗的媒体也跟着名人跑。于是.本来就不大的图书市场.被这些“没有脑袋的大头漂亮娃娃”挤得遍体鳞伤。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一家食品报刊载六则“名人饮食轶事”,我读了象嚼了带砂的花生米,咽也不是,吐也不是。其中有一则写一位名作家在旧社会生活贫困,常常连喝茶的钱也没有。“一次,他得了一笔稿费,好象要对猪肉、鸡肉进行报复似的,连续几天,杀鸡宰鹅,猛吃一场”。“猛吃一场”,就是暴饮暴食,实在犯了科学饮食的大忌,与食品报的办报宗旨也是大相迳庭的。这样的轶事即便是事实,但如此宣传,对这位名家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只会有损无益。还有一则介绍一位名人求学时,将所得金质奖章变卖,请同学们到饮食店吃一顿。根据刊载的这位名人当时的家境和时代背景,这段“轶事”是应存疑的,而且它在青少年中也容易产生误解。我的一个读小学的孩子读了这则轶事,就曾问他读师范的哥哥:“你得的奖学金,请同学们吃  相似文献   

12.
勋初自述     
过去读一些名人传记,总说这些人少有大志,自小就确立奋斗目标,百折不回,终于取得了成功。我是一个平常的人,自小就没有什么奋斗目标,而且自年轻时起就像锣丝钉似的按在教育这部机器上,也不可能私下拟定什么个人的奋斗目标。因此,君子随遇而安.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名人们纷纷主动撩起神秘的面纱,在图书市场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出现名人出书热的现象.当名人的生活直白地袒露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与其说我们是在"阅读"名人,毋宁说是在"消费"名人.  相似文献   

14.
一位老朋友的孙子患病,要作较长时间的休息。孩子是很爱读书的,这朋友准备买些书给孙子读,并认为多读点名人传记于孩子有益。他自己是个学科技的,对传记著作很陌生,要我介绍一些当前写得较好的传记。老朋友了,我只能讲实话,告诉他:当前市面上流行的传记最好不要让孩子看,那些东西不是趋炎附  相似文献   

15.
陈力丹 《新闻知识》2005,(11):23-23
一说到以人物作为专题报道对象的刊物,我首先想到是《人物》杂志,那个月刊好像是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有一定的读,但读的数量还是有限,因为那个时期我国的传媒业的发展规模远没有现在这样大而广。90年代后期,我看到《人民日报》海外版办了个“名人”专版,每周2个版面,有一定的读市场,但是最终,看来还是市场份额不够理想,被内部调整掉了。  相似文献   

16.
日记与当今传媒人素质有关系吗?我以为有关系. 说到日记,有必要附带几句说明:近些年,个别腐败官员污七八糟的日记被曝光,弄得日记这个文本形式有些灰头土脸,这真可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累及无辜了.日记是一种文字形式和工具,它像菜刀一样,本是用来切菜的,可一小撮坏人却用去杀人.我们不能因此而定菜刀为凶器.  相似文献   

17.
许多朋友读了我写的艺术杂谈,往往觉得奇怪,问我是怎样了解到一些艺术名人的骨骨节节的确实,对于生活在灌南这样一个苏北偏僻小县城里的我来说,要想接触那些在省里以至全国都有些名气的艺术界人士,那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因此,要写好  相似文献   

18.
我当副刊编辑12年,虽说还不是老编辑,但点点滴滴有了一些体会。我常在心中问自己:什么是编辑?于是想到赵家璧先生的《编辑忆旧》,想起茅盾先生的《我在商务印书绾当编辑》,甚至还想起新近编的《编辑家辞典》里的许多值得敬重的前辈。然而,他们都是名人。名人并非起初就是名人,但毕竟成名了,距离似乎就遥远了许多。那么就想离得近的,我的老师和同事,但终究因为离得近,看得过于明白,反而什么都说不出来似的。有一天读到任大霖同志写的一篇散文,文中的“爷爷”当了40年编辑,编的书可以摆满一只大书  相似文献   

19.
在新世纪的门槛前,特别是每当面对热情洋溢年青学子递过来的签名簿,甚至在闪光灯前、面对摄像机与话筒……,我沉思了、内疚了、惶恐了、眼睛湿润了…….我声明,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我都不能算作是一个成功者,更不是一个"名人".在即将过去的世纪里,我已是一个向70岁进军的老人了.  相似文献   

20.
名人故居如何出"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雷群明 《中国博物馆》2004,(4):32-32,86
本文指出“新”是名人故居的生命所在,从名人故居的宣传内容要不断出新,宣传形式要不断创新两个方面,论述了名人故居不能为历史而历史,文章短小精悍,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