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轼作品高频出现"水"意象.包括"水"及其水的各种变态如"雨""霎""雪""波""江""河""湖""海""溪""泉""流"等在内,"水"意象在苏轼作品中出现竟达29000多次.苏轼对水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同时,他对水也有独特的理解.在他的"水"世界里,透着他的思辨光芒.  相似文献   

2.
《太原大学学报》2016,(5):45-48
苏轼词中各类意象丰富,"小舟"意象贯穿苏轼整个词作生涯,并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内涵。苏轼写词之初至被贬黄州之前,小舟在苏词中只是一种简单的交通工具或是词中无足轻重的一种景物;黄州时期,"小舟"意象呈现出归隐的内涵,也代表了苏轼想要追求自由、安定生活的态度;离开黄州之后,苏轼经历了政治生涯的最高峰和最低谷,几经起落,"小舟"意象的内涵转而变成一种绝无屈服的精神,更是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3.
杨仲 《现代语文》2007,(5):30-30
苏轼笔下的水月形象是异常丰富多彩的,在他的诗、文、词、赋中各种各样水和月的意象随处可见。苏轼笔下的水月形象浸透了他触特、丰富、复杂、幽深的人生惑陪和喟叹。他以—讲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去体验和感悟水月,他笔下的水月形象还时常透露出—股寂寥空漠的荒寒乏感和—种老者的难言的苦限和悲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苏轼笔下的水月形象才和前人笔下的水月形象区别开来,具有他独特的个挂、价值和魅力,并浸透着他独特的人生感受和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4.
李煜的词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词中意象丰富、感情真挚。李煜喜欢用"栏杆"意象既在于对文学传统的继承,也在于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点,其词中的"栏杆"意象分为三类:一是宫廷生活,二是思念亲人,三是怀念往事。在降宋前后,"栏杆"意象的主题内容和情感意蕴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无忧无虑的宴乐生活到倍感凄凉的臣掳生活,李煜将他的感情和才情寄托于文学,寻求慰藉和解脱,在他的词中可以感受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5.
苏轼与月亮     
苏轼一生对月亮情有独钟,在作品中喜用月作意象。其笔下的明月浸透了独特、丰富、复杂、幽深的人生顿悟和喟叹,寄托着高洁的情操。  相似文献   

6.
嘉祐四年(1059年),苏洵、苏轼、苏辙第二次共同赴京。苏轼在此次途中所创作的诗歌作品,包含着诗人对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的模糊思考与探索。这一哲学思考成为苏轼重要的人生课题之一,它起源于这一时期,成熟于黄州《赤壁赋》,而《赤壁赋》之后苏轼对待这一问题的态度发生了质的改变。这一哲学思想的发轫较为集中地体现在《南行集》苏轼诗歌的江水意象中。在此次进京途中,苏轼与江水意象二者之间实现了双重推进。  相似文献   

7.
黄景仁是清代乾嘉时期富有特色的诗人,他的诗歌被称为盛世衰音的典型。怀才不遇的感慨与寒士的无奈悲凉在其诗歌中交融在一起,济苍生的伟大理想与卑微人生的矛盾,使其诗中充满了文人末路的深沉感慨。这种感慨通过其对意象的选择充分表达出来。月的意象更多的蕴涵着作者的身世之感,而剑的意象一方面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又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紧密相关。月和剑两个意象统一于作者反复咏叹的秋的意象上。秋既是骚人哀怨的体现,又是盛世衰落的象征。黄景仁诗歌通过这几个意象所表现出的心态和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清中期文人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梳理了苏轼以前"月"意象写作的发展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先秦时期萌芽,汉魏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唐代繁荣兴盛,宋初建立"春花秋月"表达模型。进而从三个方面分析苏词中"月"意象的继承与创新:"月"意象烘托寒凉幽静、清新澄明气氛的基本作用,"月"与"人"的情感联系及月与人世感悟、哲学思考的联系。以上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展示了"苏词"中月意象的独特风貌,寄寓着苏轼人生哲学现实性与超越性相融合的意味。  相似文献   

9.
黄景仁是清代乾嘉时期富有特色的诗人,他的诗歌被称为盛世衰音的典型。怀才不遇的感慨与寒士的无奈悲凉在其诗歌中交融在一起,济苍生的伟大理想与卑微人生的矛盾,使其诗中充满了文人末路的深沉感慨。这种感慨通过其对意象的选择充分表达出来。月的意象更多地蕴涵着作者的身世之感,而剑的意象一方面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又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紧密相关。月和剑两个意象统一于作者反复咏叹的秋的意象上。秋既是骚人哀怨的体现,又是盛世衰落的象征。黄景仁诗歌通过这几个意象所表现出的心态和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清中期文人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文人总是喜欢徜徉在山水之间,尤其喜欢借水月抒发感情,阐释哲理,比如王维、李白等,他们都钟情于水月,苏轼也不例外。《赤壁赋》中有很多与"水月"有关的优美文句,而这些句子实际上体现的正是苏轼被贬之后的心路历程:山水之乐并未消解苏轼内心深处的人生之悲,而赤壁的水月最终让他走向旷达。  相似文献   

11.
苏轼笔下的水月形象是异常丰富多彩的,在他的诗、、词、赋中各种各样水和月的形象随处可见。苏轼笔下的水月形象浸透了他独特、丰富、复杂、幽深的人生感悟和喟叹。在他的笔下,水月的形象不再像前人笔下那么单纯。他以一种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去体验和感悟水月;即使不乏面对水月的欢欣、轻快、自由和洒脱,他笔下的水月形象还是时常透露着一股寂寥空漠的荒寒之感和一种老的难言的苦恨和悲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苏轼笔下的水月形象才和前人笔下的水月形象区别开来,具有他独特的个性、价值和魅力,并浸透着他独特的人生感受和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2.
《柳州师专学报》2016,(6):62-65
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在写诗作词时都喜欢运用各种意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其中,"月"意象是诗人词人都非常钟爱的一种,被古今文人赋予了深刻的内涵。清代词人项鸿祚以写愁言恨著称,他的词集《忆云词》里运用了大量的"月"意象,这些"月"意象无不有着丰富而又深刻的意蕴。  相似文献   

13.
贵州本土诗人张克作品中的"瀑布"意象,既反映了诗人题材领域的地域性倾向,又折射出他在不同时期的审美方式与内容之变迁.从创作初期的清新俊逸,到过渡时期的蓄势待发再到黄金时期对人生的崭新理解,张克诗歌一直在常与变之间滑行,其"瀑布"意象在不断变革中承载着诗人对家乡地域及其文化的不同认知.  相似文献   

14.
雨意象在苏轼诗歌中出现的次数多,频率高,涵义丰富。以写雨为主题的诗歌中,雨意象的运用寄托着苏轼悯农、爱民的思想。在雨主要起烘托作用的诗篇中,雨意象姿态万千,意韵悠长,一方面充分体现了苏轼“随物赋形”的创作主张,另一方面,表现了苏轼乐天知命、闲适恬淡的性格特点。总的来说,苏轼对雨意象的钟爱,与他崇尚老庄乐天知命的人生哲学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5.
"井"这个司空见惯的生活事物,不但有着显在的表征,而且也有着丰富的隐喻内涵性。在古代诗词中,"井"象征的是"春天",表现的是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和对生命的向往。而在当代文学作品中,"井"象征的是"死亡",它传递给读者的是一种凄凉的感慨。然而在陆文夫小说《井》中,他赋予了"井"深刻的文化意蕴。本文通过分析古代和当代文学中的"井"意象,来阐释陆文夫小说中"井"的复杂内涵。  相似文献   

16.
在苏轼的词作中,其涉梦词数量丰富,内容多样且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意味。其中,"记人咏物、怀旧惜别、人生如梦"是苏轼涉梦词创作的主要内容。而在影响苏轼涉梦词创作的诸多因素中,个人人生经历、佛道思想的影响、前人涉梦文学创作的影响无疑起到了主要作用。苏轼的涉梦词还反映了其对词体进行革新的努力,这种努力主要体现在主体意识的强化和传统婉约词的雅化。  相似文献   

17.
在李白和苏轼的作品里,"月亮"意象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本文就李白与苏轼诗词中运用月亮意象的相似点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揭示作家主体经历、性格与作品意象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8.
晚唐诗人李商隐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善于运用意象来表达内心情感的优秀诗人。在他的诗中,"雪"意象有着独特而丰富的象征意义,其中故乡、仕途、美人是雪意象在他的诗歌当中三种最常见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悲剧性的人生意识贯穿了苏轼的创作,体现出苏轼具有强烈的悲剧生命意识.他认同和接受儒家思想,保持坚定的人生信念和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感,在生存困境中坚持东方式的道德自律;他选择了佛道思想对主体心态的调节功能,抛弃其虚无.用"譬如法"消解苦难,用一切从零开始的思维方式,回到生命的起点重新开始人生.他对待生命的方式在宋代是最独特的,苏轼因而也成为宋代文化最杰出的代表.  相似文献   

20.
作品中体现的意象能使人感受到作家独特的心理变化。"失路"这一意象在许多作家的作品中都有体现,他们通过这一意象表达自己人生的理想和内心的感受,以及人生路上的坎坷。陶渊明在其诗歌中通过对失路意象的营造,充分表达出他在人生之路上困惑、迷惘及曲折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