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命与死亡辩证统一,生命教育与死亡教育一体两面。从生命教育的反面——死亡教育入手,更能引起大学生重视生命、感悟生命。国内学者对死亡的理解大都基于脑死亡或心死亡的医学鉴定,相应地,死亡教育顺理成章地被简化为一种应对生理死亡的预防性教育。事实上,与动物不同,人之生命的崇高与神圣,在于其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人的死亡不仅包括自然生命的死亡,还包括超自然生命的死亡。大学生的死亡教育不仅应面向生存向度,还要面向生活向度与生命向度;不仅要做到基本关怀,还要体现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2.
死亡,长期以来是个禁忌的话题,这无形中给死亡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如何挖掘死亡的积极意义来观照学生的生命,是死亡教育的职责。文中从以下方面来阐释死亡教育:死亡教育的涵义、死亡教育的内容、死亡教育的意义,以及实施死亡教育的途径。死亡教育从死亡的角度来关照生命,以死亡为切入点来帮助人们理解生命的意义,从而彰显出生命应有的色彩。  相似文献   

3.
改编自美国作家迈克尔.坎宁安同名小说的电影《时时刻刻》充满了浓重的死亡倾向。生命哲学认为生命的本质是自我超越,作为生命终结的死亡也是生命的自我超越。影片中的四位主人公通过亲历死亡、逃避死亡、直面死亡的方式面对生活中的困顿与迷惘,收获了"比生命更多"的意义,彰显了生命的自我超越本色。  相似文献   

4.
汤元军 《培训与研究》2007,24(2):104-106
生命教育应以敬畏生命的理念为指导,引导青少年确立“敬畏生命”的道德信念。没有对生命的敬畏,就没有生命教育。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敬畏生命视野下的生命教育要求敬畏死亡,只有敬畏死亡,才能敬畏生命。生命教育中要引导青少年正确地认识生命与生活的关系,不区分生命与生活的生命教育不可能产生对生命的敬畏,也必将消解生命教育的问题意识和目标。  相似文献   

5.
死亡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宝贵,同时也教育学生必须尊重他人生命.中职学校的死亡教育要求学生通过死亡教育,能正确树立生死观,消除对死亡的恐惧、焦虑;教育学生坦然面对死亡,建立健全的人生观,正确对待生命.  相似文献   

6.
死亡是普拉斯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与自杀有不解之缘的普拉斯对死亡问题非常痴迷,她运用意象、哥特场景和黑色艺术等修辞手法来使死亡主题诗化,把死亡和生命的升华糅合在一起。在诗化的死亡中,普拉斯对生命有了双重认识,她不仅留恋生命,对再生也充满渴望,揭示出流淌着生命意识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7.
死亡日记均以作者亲历死亡的真实性,向人们展示了生命由近距离向零距离迫近死亡时,生命最后阶段亲证死亡时刻的身心体验和在死的过程,也以疾病和死亡的不太快也不太慢的过程,向人们真实地敞开了个性化的生命之死。这种完全意义上的死亡本体呈现和用生命亲证的死亡叙事,都以其真实性而赋予了那些日记特殊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也使当代散文的死亡意识传达以此而完全区别于当代文学中其他文体的死亡审美。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生命教育就是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思考生与死的生命课题,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命与死亡,热爱生命,正确对待挫折与失败,创造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关爱生命、直面死亡和生命价值教育。  相似文献   

9.
汪泽 《宜宾学院学报》2015,(1):41-47,53
汉乐府民歌呈现出鲜明的死亡意识,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直面死亡"层面包括在物质困境中的生存挣扎、战争摧残下的忧殇情怀和精神苦闷中的死亡反抗;"认知死亡"层面反映了对生命有限、祸福无常的恐惧无奈;"超越死亡"层面归纳出面对生命忧患求仙、行乐和进取三种态度。咏唱死亡反映出歌者思考生存境况、生命本质以及探索生命意义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0.
石舒清有许多作品涉及死亡意象,其中既有对死亡事件的关注,对坟墓的体察,更有对死亡本身的追思,既有对生命的大爱,也有正视死亡的牺牲精神。由死亡主题而彰显出的,是人生存的韧性、价值和生命的神圣与尊严。同时每一次死亡意象的出现基本都有相应的仪式相伴随,使死亡升华为庄严的生命仪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大学生死亡态度与生命意义及自尊的相关.方法:采用死亡态度描绘修订版、大学生生命意义问卷及罗森伯格自尊量表(SES)对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死亡恐惧、趋近接受、逃离接受与生命意义呈显著负相关,中性接受与生命意义呈显著正相关,(P<0.01);死亡恐惧、死亡逃避、趋近接受、逃离接受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中性接受与自尊呈显著正相关,(P<0.05~0.01).结论:大学生死亡态度与生命意义及自尊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一、设计思想 学生对个体生命从出生、成长到死亡的自然历程认识不清,生命质量不高,生命无价值无意义,甚至自杀、伤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命的存在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因此,在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尤其是死亡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死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生命历程的自然过程,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同时,通过思考“死”来反观“生”,理解“生”与“死”的关系,从而实现海德格尔所说的“向死而生”,达到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3.
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每个人都不可回避的时刻,有生必有死。在现实生活中,对死亡所产生的种种认知状态,反映了对死亡模糊的理解,从而造成人们要么漠视生命,要么逃避死亡,要么向往死亡。面对现实,教育要有直面死亡的勇气。文章从“培育哲学思维、塑造良善生活、回归共同体”三个纬度来阐释教育的使命.在树立合理死亡观的基础上,引导人们正视死亡,珍爱生命,创造美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从人出生开始,死亡便是无法避免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速,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自杀和残害他人生命等恐怖事例俯拾皆是。随着近年来文学事业的快速发展,描述死亡观的作品层出不穷。鉴于此,通过对比艾米莉·狄金森和三毛的死亡观差异,分析产生这种观念的原因,旨在加深人们对其作品所渗透的死亡意识的了解,正确看待死亡,从而鼓励更多的人关注生命、尊重生命和珍爱生命。  相似文献   

15.
死亡与生命是欧茨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之一。她善用意识流的写作手法通过各种形式表达死亡与生命的象征,展现了欧茨对于这一认知客体的理解。本文通过对欧茨几部作品中象征的分析,解析作品中生命与死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死亡是生命流程中的最后一环,因其是对生命的否定而被人们所普遍忌讳,但不知死足以知生。毕淑敏以悲悯的情怀描述死亡,希望唤醒人们的死亡意识,从而珍视生命,重视生存质量,生在意义,表现了她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7.
死亡是人类必须经历的普遍现象,但一直以来人们对死亡的态度是极其消极的。这种消极的态度影响儿童和青少年对死亡持有歪曲的认识,甚至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美国和德国是开始生命教育较早的国家,借鉴他们的生命教育课程建构将有助于儿童和青少年正确认识死亡、珍惜有限的生命。  相似文献   

18.
生命、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人的一生也就是生命持续和步入死亡的过程。当人呱呱坠地,发出第一声嘹亮的哭声,既意味着生命的展开也是死亡之旅的开始,所以恩格斯说:“生就意味着死”,生与死是一个  相似文献   

19.
杰克.伦敦的小说的死亡意识主要表现在抗拒死亡的威胁、寻求有尊严的死亡与遵循死亡的自然规律等方面。这是他热爱生命、礼赞生命的独特方式。  相似文献   

20.
关注生命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丹军 《湖南教育》2003,(16):16-17
生命教育不可忽视“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生死问题一直是人类千百年来不断追求、探索的谜。而对生死问题的科学探索却是始于现代。美国最先兴起死亡学研究,上个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就开始探索有关死亡的主题教育。1977年,《死亡杂志》在美国创刊。目前美国52%的医学系及78%的护理系都设有三个必修的“死亡濒临”课程。美国的作法被许多发达国家纷纷效仿。20世纪末,我国台湾教育界将死亡教育和生死教育引入整合,称为生命教育。它的主旨是:阐释生命的可贵及生命应有的尊严。台湾的生命教育共分成两个单元:一是“生命的旋律”,包括了解生命的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