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7·23”动车追尾相撞事故举世震惊、举国哀伤,同时,事态的进一步发展也受到了公众和媒体的密切关注,随着一些关键事故信息的逐步公布,公众和舆论出现了诸多讨论乃至质疑、批评.面对这种情况,我国的媒体应该怎样去应对?本文结合国外媒体的一些案例和经验,探讨我国媒体在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中所应表现出的责任和担当.  相似文献   

2.
孙燕 《青年记者》2016,(24):29-30
“魏则西事件”使百度陷入舆论危机 魏则西,一个患有罕见滑膜肉瘤的年轻人,通过百度搜索找到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尝试了一种号称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合作的肿瘤生物免疫疗法.在花光了借来的20万元后才得知,这是一场毫无意义的医疗骗局.2016年4月12日,魏则西在咸阳家中病逝.2016年5月,“魏则西事件”成为舆情焦点. 媒体(包括自媒体)上关于该事件的舆情集中在三个层面:批判百度的企业道德和竞价排名营销;揭露“莆田系”及武警医院科室外包问题;质疑政府监管缺失.  相似文献   

3.
杜骏飞 《传媒》2008,(10):14-17
公元2008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汶川地震余波未了、奥运会徐徐收场之际,曾经一度被隐没的“三鹿毒奶粉事件”浮出了水面,出现在了各大媒体上。毒奶粉事件激起了人们巨大的恐慌,激起了人们对食品行业的信任危机。恰在此时,网络媒体业又曝出“丑闻”,这次事件的主角却是显赫一时的中国著名搜索引擎公司——百度。舆论聚焦于百度搜索屏蔽三鹿毒奶粉报道的传言,我们姑且将其称为“百度屏蔽门事件”。  相似文献   

4.
余霞  任红丽 《新闻世界》2011,(11):123-124
本文通过对“百度贴吧”中关于日本地震这一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论的研究,结合传播学中沉默的螺旋理论,分析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引导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一系列基于网络而形成的舆论事件让人们看到了网络舆论的力量。从“孙志刚事件”、“哈尔滨宝马车撞人事件”到去年的“华南虎事件”,再到今年的“家乐福事件”,这些事件无一例外都是首先在网络上传播的,而网络舆论给了这些事件不断扩大影响的最初和持续动力。很多难以实现的变迁也在网络舆论的推动下最终得以实现,网络舆论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通过互联网,公众可以及时了解社会事件的细节,进而对事件的发展过程和解决方式进行监督。由于主动权的提升,公众的参政热情也极大提高,他们积极推动事件的发展,不但影响着政府的决策,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影响着法律的变革。  相似文献   

6.
曹林 《青年记者》2016,(24):8-11
公众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靠媒体报道所塑造的,媒体报道制造的拟态环境,主导着人们认知世界和了解事实的视角.媒体报道什么,公众就会看到什么.每天大街上会有很多起年轻人扶老人的好事,可媒体不报道,却炒作渲染一两起疑似“老人摔倒了无人扶”的事件,在事实不清的情况下就往“世风日下道德沦丧”上去引,使人误以为我们身边都是这样的缺德现象,这就形成误导. 习近平总书记说,媒体担当着“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的舆论引导功能.舆论引导是需要能力的,尊重新闻专业主义,媒体就有引导力,反之就会形成极强的误导.新媒体时代,误导性的报道尤其容易形成病毒性的传播效果,需要防范滋生误导性报道的以下五种病原体.  相似文献   

7.
【摘要】近年来,类似于“小悦悦”,“富士康”,“邓玉娇”,“7·13动车事件”等页面信息频频进入人们的视野,并迅速成为舆论中心,掀起一阵阵的舆论热潮。公众对于这些事件的关注度较高,就在这种大规模的非线性的信息传播与舆论的发散过程中,事件表现出明显的“蝴蝶效应”,其影响往往超越了事件本身。本文针对这一现象,试图用传播学的理论来分析其形成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8.
鲍丹禾 《青年记者》2009,(15):28-29
近年来,网络舆论事件时有发生。通常,网络舆论事件会在网络与传统媒体的交互作用下发展。 公众话语权解放与网络舆论事件出现 从厦门PX事件到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从华南虎事件到干部出国旅游清单事件、周久耕事件等,都因为其在网络上的广泛传播而受到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刘英 《新闻爱好者》2008,(12):122-123
“范跑跑”事件的阶段性分析 都江堰市教师范美忠因为在四川大地震时跑得快而被称为“范跑跑”,一时间,“范跑跑”事件升级为公众关注的热门话题。百度一下“范跑跑”就可发现相关网页高达342万之多。  相似文献   

10.
微博舆论的形成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①“舆论,是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具有权威性的多数人共同意见.”“舆论是多数人对于某一事件有效的公共意见.”②“舆论是公众对其关心的人物、事件、现象、问题和观念的信念、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并对有关事态的发展产生影响.”③……尽管“舆论”一词的定义在学界和新闻实践中尚众说纷纭,但无论从哪种意义看,微博无疑都是当前中国社会舆论重要的呈现形态.  相似文献   

11.
“舆论”无处不在,却又触摸不着.有了新闻,人们就会一个接一个地知道,知道了就要思考,思考了就要说话,要发表意见.在一般人看来,“舆论”的存在几乎是理所当然,不怎么去理会.所以很少有人研究“舆论”的产生和发展变化.李普曼站了出来,他的《公众舆论》,以亲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讲述了人们司空见惯的舆论现象.该书1922年出版至今,依旧是新闻传播界的研究范本,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云南省委宣传部组织网民代表调查团就“躲猫猫”事件展开调查,且不论结果如何,单单这样的政府行为就和“躲猫猫”事件本身一样,备受公众的关注,同时也在政府和媒体层面引发了很多探讨。不少人认为这是具有开创性的政府“宣传新思维”,称赞云南省委宣传部的此次行为是一种“舆论新政”,是一种大胆尝试,具有强烈的探索和实验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方韩事件”中的外部链接与长微博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涛  肖明珊 《新闻界》2012,(6):46-50
2012年初,方舟子质疑韩寒作品“代笔门事件”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这一事件中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由于大量外部链接和长微博的使用,话题构造在微博空间,而舆论发酵却在微博平台,公众不得不在微博和博客之间来回切换,使得两种媒介形态出现了一场未经预谋的对话与碰撞.本文运用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致力于探讨并呈现“方韩事件”中外部链接与长微博现象背后的公众参与路径、粉丝行为特征、媒体互动机制及舆论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4.
被社会各界炒得沸沸扬扬的“华南虎事件”随着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的结束终于告一段落了。作为2007年最引人关注的网络舆论话题,“华南虎事件”不仅捧红了周正龙,也使网络媒体自身大红大紫,从“虐猫事件”,“后妈虐童事件”一直到“华南虎事件”,网络媒体都首当其冲的成为了公共舆论的主导阵地,成千上万的公众参与到网络这个博大空间中,对网络舆论的快速形成和不断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毋庸置疑,网络舆论的优势日益凸显,并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舆论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5.
2012年初,方舟子质疑韩寒作品“代笔门事件”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微博的“索引”“摘要”与“整合”的编辑功能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一事件中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由于大量外部链接和长微博的使用,话题构造在博客空间,而舆论发酵却在微博平台,公众不得不在微博和博客之间来回切换,这使得两种媒介形态出现了一场未经预谋的对话与碰撞.鉴于此,本文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致力于探讨并呈现“方韩事件”中外部链接与长微博现象背后的公众参与路径、粉丝行为特征、媒体互动机制及舆论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中国法治报道》栏目记者被打事件尚还余音未了,“窦唯门”事件又成为了公众茶余饭后的谈资。在这两起事件中,公众不约而同地形成舆论壁垒,把矛头直指当前的记者,进而把记者职业伦理道德的信任危机再次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记者,一个过去被尊以“无冕之王”称谓,如今却时常行走在世人的拳脚棍棒之下,成为仅次于矿工和警察的第三大最危险的职业。他们常以“起的比鸡还早,吃的比猪还差,干的比牛还累,拿的比民工还少,睡的比的哥还晚”来描述自己的生活状态。可是换来的却是“记者过街,人人喊打”的揶揄口号,公众与记者之间的关系已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案件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并引发大量的讨论,形成了所谓的热点案件,如“吴英案”“念斌案”等.公众对热点案件的讨论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并对法院的审判活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甚至造成所谓的“舆论审判”.然而,通过媒体(特别是自媒体)所展现出来的舆论并非合适的审判依据,舆论审判在正当性、可行性和合法性方面存在先天缺陷.  相似文献   

18.
从社会学视角探讨网络媒介环境中群体性事件的舆情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群体性事件中,信息传播所形成的舆情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信息传播环境和形成过程的不同,会导致最终舆情的不同.随着新媒体的崛起,网络已经成为言论聚集的一大主要场所,而网络群体性事件往往相对于现实群体性事件更为棘手.因为网络群体性事件一般受到全国的关注,任何网络群体性事件都会接受全国公众的“言判”,同时,网民还可通过“人肉搜索”等方式不断扩大和增加关于某一事件的信息量,既可以引发正面的共振也可能形成恶性共振的叠加,产生巨大的破坏性效应.本文探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舆论异变,并提出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舆论失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网络舆论与网络群体性事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发展产生影响。”网络舆论属于一般舆论的范畴,但因其与网络紧密结合,因而又具有独特性.同时,这些独有的特征也决定了网络舆论更易于导致群体性的网络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一种集群行为,严重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会对网络内外秩序产生干扰,甚至危及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20.
在公共领域媒介中(诸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公众所能获取的意见量不足,甚至处于“缺氧”的状态,如此这般怎能使公众不在长期单一意见体系的熏陶下出现麻醉状态呢?新媒介的出现就像是“兴奋剂”,打破了传统媒介意见垄断的局面.微博的勃兴,可以看做是公共意识积极觉醒的写照.其实质从正性方向看是一种公众普遍的公共参与意识的觉醒与提升.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兴起的微博中质量参差不齐.在大多数公众的认识水平、能力、素养尚未达到相应层面的情况下,此时的微博中也存在大量的情绪性表意和追随性表意.在产生公众舆论后,意见的质量不高,缺乏理性或许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通过由微博触发的网络环境下的舆论事件试图分析其是否存在公共舆论的基因,以及网络舆论本身存在的相关问题,以期对其形成正确的引导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