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2010年天津市网民的35天日记卡调查数据(n=314)发现,在控制性别、年龄、学历、收入等条件下,网民的上网时间与传统媒介使用时间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替代关系,回归系数为-0.234 (p<.001).网民上网时间的增加会替代使用印刷媒体和视听媒体的时间.上网时间越多,读书时间、看电视时间以及看报纸时间相应就会减少.上网时间的变化对听广播的时间、看杂志的时间以及看电影的时间没有影响.性别、年龄、学历、收入等人口统计学特征变量对于网民上网时间和传统媒介使用时间的关系没有影响.网络与传统媒介的共用行为对于网民上网时间和传统媒介使用时间的关系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殷文  李思怡  甘雨柔 《新闻大学》2024,(2):44-56+118-119
研究以留守儿童的新媒介使用为研究对象,将一起玩手机视为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与同辈群体的“嬉戏”(play)方式,致力于讨论媒介与同辈群体这一社会化机制的关系。研究发现,“一起玩手机”对留守儿童同辈群体身份认同和社会身份认同起关键性作用,是他们的同辈群体社会化过程(媒介嬉戏),同时也是他们抗争社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身份轻视、建构个体尊严的个体化过程(尊严游戏)。  相似文献   

3.
顾斌 《当代传播》2007,(5):61-63
青少年的需要、价值观及生活阅历等决定着他们对网络社会化途径的认知和选择,从而导致青少年特定网络行为的产生,表现在上网的目的、上网的时间与地点、上网的迷恋程度以及上网不良信息的阅读.网络社会化途径对青少年实际发生影响的过程就是青少年对网络社会化途径认知和把握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在3G时代,手机上网正在成为中国未来互联网用户新的增长点.据2010年4月的统计数据显示,手机已首次超过电脑,成为我国青少年网民上网首选的媒介.  相似文献   

5.
电视传媒对儿童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电视技术和电视媒体的日益兴盛发展,电视文化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也日益显著,这种影响在少年儿童的成长方面表现得尤为深刻。在今天,“电视机前的一代”已经不再是个新鲜的名词。有调查表明,电视已经成了“儿童求知、娱乐的首选媒体”。电视媒体作为家庭、学校、同龄群体之外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第四大重要因素,对他们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电视媒体受少年儿童青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由于电视机和电视网络在我国的普及率较高,客观上造成了少年儿童每天接触电视媒介的时间明显多于网络等其他媒介。其二,电视是以一种感性…  相似文献   

6.
黄勤 《声屏世界》2008,(5):60-61
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与盛行,接触媒介成为当代青少年自由时间的主要活动内容。相关调查显示,自由时间经常从事与大众传媒有关活动的(看电视、阅读书报杂志、玩电脑、听广播等)青少年的比例高达75.2%,青少年网民占网民总数的82.1%,北京、广州等地中小学生上网比例高达81.3%。有学者认为,目前青少年对于社会的基本认识,对游戏规则的把握,甚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90%以上的影响是来自于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7.
网民的政治社会化,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本文以"2015网民社会意识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logstic有序回归对媒介接触与政治社会化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官方媒介接触或置于制度性规范管控下的媒介接触与政治社会化程度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非官方媒介接触对政治社会化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就自媒体媒介接触对网民的政治社会化的影响而言,既存在积极影响又存在消极影响,而海外媒体接触与政治社会化程度存在着负相关关系,会阻碍网民政治社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据统计,目前我国内地网民人数达到1.44亿,其中青少年网民占82.50%;网民平均每周上网近17小时,青少年网民上网时间更多于其他网民.  相似文献   

9.
徐珍珍 《新闻世界》2012,(7):151-152
"网络暴民"是大众传播发展过程中的产物。随着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地位的上升以及互联网的发展,网民成为主要的受众群体,他们努力争取受众权利以及自我赋权。在面对社会事件时,因网民群体的特质,易发生群体极化现象,导致"网络暴民"现象的产生。"网络暴民"存在双面人格,一是纯粹意义上的网络暴民;二是社会行为的监督者与卫道士。在"网络暴民"的监管问题上,需要政府、媒体以及受众三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0.
孙燕 《传媒观察》2012,(6):16-18
围观是现实社会中的一种集群行为,虚拟社区的"围观"意指网民对媒介事件的共同关注行为。在"占领奥巴马"事件中,网民构成了"围观"与"自我围观"的网络(双重)景象,反映出网民在娱乐、反叛之外试图从民族文化中寻求群体和民族归属的心理以及国内网络政治参与机遇的缺失。应对该媒体事件持以宽容态度并对媒介事件背后映射的网络文化和网络政治秩序给予反思。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年4月发布的<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统计,截至2009年12月,我国未成年网民数已达7917万人,占我国总网民数3.84亿人的20.6%.网络已成为影响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媒介之一.  相似文献   

12.
谢锐 《青年记者》2007,(18):45-46
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着一些家长和社会眼中的"坏孩子",他们整天不务正业,惹是生非,给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正常秩序造成一定的冲击。他们群体的状况究竟怎样?这些孩子们之间、他们与他们的群体之间又是如何连接并实现协作的呢?为此,我们以温州市青少年小群体为例展开调查。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2009年对上海市城市居民所展开的问卷调查数据(n=2,910),比较网民和非网民之间的(1)人口和社会地位特征,(2)媒介使用频率和时间,以及(3)对媒体表现的评价.这项研究涉及"数码沟"、媒体间的竞争或补充关系、媒体评价等理论问题,并从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这个角度探讨这些问题.结果显示,网民比非网民拥有更多的经济和教育资源,也更年轻;网民与非网民收看电视时间相当,但网民比非网民使用其它传统媒体的频率和时间都高于非网民;网民与非网民对媒体的评价都倾向正面,但网民对网络的评价比非网民更高;网民对网络论坛或博客在体现民众利益和表达民众心声这两方面的评价高于他们对传统媒体在相同方面的评价.这些结果说明,一方面,网络媒体资源的分布体现了社会经济不平等的结构性特征:另一方面,网络媒体的普及也丰富了人们的媒介储备(media repertoire),并通过人们的使用经验而影响他们在评价媒体时所考虑的要素.  相似文献   

14.
邵全海 《新闻实践》2007,(12):50-50
据统计,目前我国内地网民人数达到1.44亿,其中青少年网民占82.50%;网民平均每周上网近17小时,青少年网民上网时间更多于其他网民。  相似文献   

15.
国际新闻界     
调查表明:网络并没有威胁传统媒体美国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花费大量时间在网上冲浪的人,并不一定减少其用于其它新闻及娱乐媒介的时间。最痴迷的网虫甚至可能比那些根本不使用因特网的人,花更多的时间来阅读报刊或者听广播。这项涉及美国5500名成人的调查发现,每天平均上网4.5小时的网民只比非网民每天少看12分钟电视,网民往往在上网的同时也使用其它媒体,在工作时间因特网使用的高  相似文献   

16.
2012年,我国手机网民(3.88亿)数量首次超过电脑网民(3.8亿)。手机的私人性与上网功能使得色情、暴力、虚假诈骗、迷信伪科学等不良信息的传播在手机媒体中有机可乘,手机不良信息的传播已受到国内外普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家长的关注与重视。在青少年人数占人口总人数1/4以上、青少年手机网民超过六成的我国,本文通过参与观察法、内容分析法、个案法和文献研究法,在分析手机不良信息传播机制、手机Wap网站不良信息分布,以及手机不良信息对青少年消极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手机媒介素养教育方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城市弱势群体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使得这一群体寻求社会支持和获取社会资源的途径趋向于多样化。其中,社会化媒体以独特的似真性网络成为众多弱势群体关注和参与的主要平台。对杭州的调查数据分析表明,社会化媒体的参与类型与使用行为对城市弱势群体社会资本的构建影响较大,参与具有社交性质的媒体、保持较长的上网时间有助于该群体维系或扩大关系网络,获得一定的社会支持;积极主动参与线上活动则有助于获得一定的信息和资源。  相似文献   

18.
调查的背景 首先,就目前我们所掌握的情况看,国内对网络语言的研究不过八九年的时间。尽管已经发现和总结出网络语言的一些特点,并逐步将这种研究引向深入,但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等特点,对网络语言全方位的跟踪、量化研究还远没有做到位。网络语言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现实的语言,又给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了多大的冲击,这些问题还仅仅停留在表层的、局部的、主观的认识上。其次,青少年群体是网民群体的主体(有资料显示,网民年龄在18岁至24岁之间的人群,占网民总人数的38.9%,是第一大网民群体),是网络语言的主要创造者和使用者。虽然有如此庞大的写作与阅读群体,但目前社会对他们了解、调研得却不够。再次,随着网络语言的风行,一些专家、学者担忧它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最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专业的3名在校大学生所做的相关调查,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更坚定了我们做此项调研的决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社会化媒体时代,媒介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我国信息传播环境和舆论生态格局,变革着舆情生成与传播机制.文章系统分析了社会化媒体舆情传播机制,指出共情心理已经成为社会化媒体舆情热点的触发模式之一.社会化媒体基于特定的网络空间关系,存在不同的舆论自净化现象,存在基于网络表达情绪化和非理性的群体极化情形,以及社交媒体环境下的新型议程设置功能.文章认为,社会化媒体具有独特的舆情生成和传播机制,给网络舆情的研判和社会舆情的治理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新媒体的迅速崛起,近年来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网民们逐渐开始通过新媒体关注各类网站播出的视频节目.据统计,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1.27亿人,占整体网民规模的18.5%.①2015年数字媒体使用时间占比首次突破50%,意味着中国大陆用户每天使用媒介的过程中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使用数字媒体,而其中又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被视频内容所占据.②而视频网站节目中有一类节目备受追捧,即网络自制脱口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