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通人、“小人物”报道近几年持续走红,相较于以往的典型报道对政策宣导与“意义呈现”的重视,这些“非典型”报道更注重价值传播与社会认同.这种转变既有对固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反拨、传媒对现实关照的理性与自觉因素,也与受众的审美意识、情感表达及对故事、传奇的需求有关.转型后的人物报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维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呵护、人类良知与灵魂的守护上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传播仍面临难以实现内化认同的难题。在面对复杂国际现实与文化陌生感的跨文化传播中,情感沟通相比其他沟通形式具备天然而独特的优势。人类情感在调节个体内在认知过程、搭建个体间互动之心理勾连,以及整合复杂共同体结构并维系其凝聚性等过程中皆可发挥显著效用。基于相似情感体验唤起的"共同情感"成为人类保持可沟通性的有效介质,同时也为共同体形态的凝结提供潜在动力。研究将"情感机制"引入跨文化传播研究,探讨超越人为建构的符号和逻辑体系、消解意识形态与语言文化畛域的路径,架构"中国故事"的沟通、理解及认同基础。  相似文献   

3.
王鑫  高源 《传媒观察》2023,(6):89-96
考察当下人的生存方式以及文化形态的变化,算法成为问题研究的背景、参照甚至是结构性力量。而人类在与算法博弈、共生过程中的“退守”与“坚持”,也表现出情感以及情感解放带来的“变革型创新”对于保留人类主体性的作用。探讨算法社会中人与技术的关系构成,需要深描两者之间内在的张力关系,同时要揭示人在算法社会中的存在状态,并在批判性的审视中,廓清人在被计算中越来越丧失自主性的问题,也能据此探寻未来理想人机关系的可能性通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中国社会变革的现实发展,在理论上将国家认同概念化为民族主义、世界主义、地方主义三维度,运用2009年上海城市居民问卷调查数据(n=1421),力图从经验研究层面阐述并检验媒介使用、社会凝聚力和国家认同之间的理论关系.研究表明,媒介使用行为与公众对社会凝聚力的主观感知和国家认同的不同维度会在一定层面上发生互动,尤其在建构本地认同上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公众对社会凝聚力离心趋势的感知会对其民族主义认同和城市共同体的情感依附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国家认同作为社会凝聚力的动力机制和实践目标,与大众媒介着力建构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向心力则有着积极的正向的预测关系.  相似文献   

5.
王喆 《新闻记者》2023,(5):52-61+83
数字技术迅速渗透社会领域,促成了多重互动,并提高了情感传播的频率、表现与速度。本研究尝试结合网络社会中舆情分析和计算广告中的情感计算技术及相关理论文献,探索情感计算的认知、分类和测量方法在社会情感治理及情感生产中的逻辑与意义。通过爬梳理性主义范式、行为主义路径和控制论在情感计算中的知识部署,本研究勾勒了情感传播中的回环模式获得的正当性权力,进一步提出在当下情感传播的研究、分析和治理中,占据显著地位的是一套始于媒介和算法、终止于媒介和算法的循回闭环,可能会造成未来人与人、人与机器沟通中的情感困境和述情障碍。  相似文献   

6.
情感营销是营销领域出现的新名词,《辞海》对情感这样定义:情感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表现。情感与人的社会需要有关,是人类特有的高级而复杂的体验,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深刻性,如道德感、美感、荣誉感等。营销(marking)是通过创造与交换产品和价值,从而让个人与群体得以满足其需求和欲望的一个社会和管理过程。由此,笔定义:情感营销是以市场交换的方式来提供虚拟的情感产品,从而满足消费的需求和欲望,是满足人的社会需要的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7.
乔新玉  张国伟 《编辑之友》2021,(10):63-66,100
基于控制论异质通信的人机融合,通过身体改造技术,打破人与非人的界限,使人进入后人类主义的赛博格阶段.人与机械间的通信和物理融合现实,使人类的身份在本质上趋于信息形式而非实体,基于人类自然身体的人本主义主体认知和身份认同由此趋于消解,而基于后人类主义的身份认同尚未建立.借助后人类主义的研究工具,文章认为后人类并非人性泯灭的反人类,在赛博格身体技术发展的背景下,身份认同的基石从自然身体转向信息,更利于人建立跨越族群、文化阻碍的信息共同体,实现人与非人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8.
社会运动相伴着人类现代性意识而发展,一直贯穿于人类历史的进程和社会的发展之中。它既可以是制度内民主表达的方式,但更多的是制度外探寻诉求的重要途径。基于社会建构理论,集体认同在社会运动中的建立与消解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赖珏 《今传媒》2023,(8):52-56
国际体育赛事直播肩负着凝聚社会力量、激发情感共鸣、增强国家认同等传播使命,具有竞争性和观赏性,吸引了诸多观众。随着传播技术的革新,网络视频直播逐渐成为了青年网友观看视频的首选,直播间的弹幕作为表达介质,给他们提供了情感互动和集体狂欢的技术空间。本文基于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分析了2022年腾讯体育女篮世界杯直播中的互动仪式机制,旨在研究青年群体的表达方式、情感样态和价值认同表现。  相似文献   

10.
许多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存在“专业认同”之困。从“群体认同”视角切入,本文以为建构“专业认同”应该从知识、价值、情感三个维度着手。在教学上要回归常识,传授扎实基础知识、注重专业实践、培养精湛技能;教师则要回归学术,建构“教化权力”;新闻学教育则要回归“人文”,涵养价值与情感。在具体措施上,本文提倡推行学业“导师”制、强化师生互动;采取非常策略“培优”,以打通主流媒体就业途径;注重日常教育“仪式”,以“尊重”和“关爱”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11.
《全国新书目》2021,(2):32-32
本书以新冠肺炎疫情为历史背景,紧密结合党领导人民抗击疫情的实践,突出理论性、思想性、针对性、战斗性、鲜活性,针对社会和互联网上的各种错误论调,从历史和现实出发,用朴实生动的语言讲深层的理论,用鲜活事例讲深刻的道理,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讲透彻,把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融入其思想理念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一、新闻媒体人应具有的高级情感 (一)新闻媒体人高级情感的主要方面 "高级情感"是前苏联学者彼得罗夫斯斯基提出的概念,他认为这是只有人能体验到的情感①.这种情感,指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同自身需要相联系的复杂情感,它相异于高级动物也有的喜、怒、哀、乐、愤、惧等基本情绪、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是新闻媒体人素质中高级情感的基本构成.  相似文献   

13.
消费社会的身份认同与价值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升梁 《新闻大学》2013,(1):106-112
共和国60多年社会大变局必然催生价值观大变革.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回答如下问题:消费社会人们的身份认同与价值取向应该如何?第一,传统与反传统:在解构中迷失;第二,身份认同的多元视角:碎片却真实;第三,消费社会的价值重建:我是谁?我们认为,只有把国家认同建立在公民身份认同(以品牌身份认同为代表)而不是民族认同的基础上,才是弥合各种价值差异的唯一途径.捍卫民族文化,不等于闭门造车,不可拒绝“世界的”,不能将民族国家看做是一座“孤岛”,而应在民族国家与世界之间建立起一座有机的桥梁.  相似文献   

14.
公共图书馆提高社会认同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军林 《图书馆》2012,(5):46-49
在阐述社会认同理论与图书馆社会价值概念的基础上,论述了影响公共图书馆社会价值获得社会认同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公共图书馆提高社会认同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文化认同和情感认知是城市品牌形象塑造中的两个核心概念,而城市宣传片、城市纪录片、城市微电影等影像化传播方式能够在不同维度、不同层面构建起不同的情感认知和文化认同,为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提供有力支撑。如何通过影像化传播构建城市品牌的文化认同并提升情感认知,是本文探讨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6.
社会认同是增强群体内聚力的价值基础。在当前不断出现认同危机的背景下,新闻出版要担当塑造国家集体生活与文化中心机制的重任。新闻出版不仅要加强在社会认同中的知识接受、价值整合、行为规范以及文化认同的作用,同时也要合理设置议程,通过连续性的舆论引导和干预使社会认同得以实现,其对于化解认同危机、凝聚民众力量、维持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知识付费产品数量众多,品质良莠不齐,使得用户付费意愿降低,这可能导致知识付费模式的失败。本文旨在研究社会交互对用户知识付费意愿的作用机理,考察信任和认同(包括认知维、情感维和评价维)对用户付费意愿的作用。[方法/过程]研究共收集有效问卷377份,采用SPSS和LISREL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结论]研究结果显示,信息交互和情感交互显著影响信任,信息交互和信任影响认同,信任和认同决定付费意愿。因此,知识付费平台应重视引导用户之间进行社会交互,培养用户对平台的信任和认同,以促进用户付费意愿。  相似文献   

18.
微博具有天然的"亚文化"环境,这对微博信息传播有一定的影响。社会认同理论是研究社会群体间关系的重要理论,是有关个体在社会中定义自己、判断自己与群体的关系、从而做出行为选择的理论。人们通过社会分类、比较、认同和积极区分实现社会认同,而微博中,用户围观信息、转发信息、发布信息由分别对应了社会认同的基本过程。从社会认同理论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对微博中用户的信息传播行为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张环 《视听纵横》2009,(3):96-97
一、新闻播音中的情感依据:新闻既是对人类社会实践的客观、真实的反映,又是人(记者、报道者、编辑、播音主持人)对于人类社会实践的认识反映,因而是人的主观选择,因此,人不得不把自己的主观选择——进而把自己的立场、观点、态度、倾向,乃至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爱憎好恶、情感取向等,尽量隐藏于新闻之下,使自己制作的(写作的、播讲的)新闻保持客观、真实、公正的面貌。  相似文献   

20.
传统文化节目作为大众媒介传播的表现形式之一,对社会认同、民族认同的建构具有全方位、多角度的促进作用。其在时代精神影响下的社会认同建构贯穿于传统文化节目的制作、传播全过程,其认同结果的实现取决于时代精神影响下的社会语境,以及传统文化节目在呈现与表达过程中的建构路径、建构方式与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