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隆基,一个闻名全国的"大右派",他是至今仍未得到平反的右派。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罗隆基是一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大学教授、政治活动家、民盟主要领导人之一……1949年至1957年,罗隆基是新中国的政府官员,他是民盟中央副主席、政务院委员,1956年曾任森林工业部部长。1957年,罗隆基所有的政治身份全部褪去,只剩下一顶"大右派"的帽子。一个天生热衷从政的人,最终被政治风浪吞没。这是他无法摆脱的宿命。  相似文献   

2.
龙謦泽 《青年记者》2016,(21):104-105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报纸,新记《 大公报》获得的殊荣离不开其先进的“四不”办报方针.笔者认为,要看透“四不”方针,首先必须了解“四不”方针的提出者——张季鸾、吴鼎昌、胡政之三人的思想.作为深受自由主义熏陶的知识分子,三人提出的“四不”方针蕴含着大量的自由主义思想因素,而这正迎合了近代中国的思想潮流,促使新记《大公报》取得了辉煌成就. “四不”方针与自由主义精神 自由主义包括四条基本精神:经济上的放任主义,政治上的有限政治与法治,社会理论观上的个体主义,历史观上的社会向善论.  相似文献   

3.
华凝 《出版参考》2004,(11):55-55
在暨南的教授群中,以新月社一伙人占最多数,除了胡适、徐志摩、陈西滢、凌叔华、顾一樵、闻一多、陈铨等人之外,如罗隆基、梁实秋、叶公超、刘英士、余上沅、饶孟侃、蒯淑平、潘光旦、彭基相、卫聚贤、沈从文、顾仲彝、梁遇春、余楠秋,都在暨南教过书;至于在一九三一年二月廿日在上海被杀的左翼作家胡也频,他初期的作品,《鬼与人心》和《圣徒》等也是在《新月》杂志发表的,  相似文献   

4.
储安平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秉承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理想,于1946年9月1日在上海创办了<观察>周刊,<观察>奉行民主、自由、进步、理性四个基本原则和独立超然放言论事的基本立场.以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感,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地进行畅所欲言的自由评说,体现了知识分子在事业之外对社会的关心,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提供了广阔的公共领域和自由的意见市场.  相似文献   

5.
章平 《新闻大学》2008,(1):37-41
民国时期,知识分子以报刊为启蒙阵地,宣扬其民主自由思想理念,报刊因而倚重知识分子并成为各种思想理念的重要载体。然而,虽然向往民主自由的思想并无二致,但在国难临头的压力下,缘于实用主义的道路选择不同,近代知识分子通过报刊所表达的自由民主观念则有了变化并产生众多纷争。《独立评论》上所爆发的"民主与独裁"等论战,使胡适"中国的自由主义者"的地位得以确立;储安平、罗隆基、钱端升、周瘦鹃、顾颉刚等为代表的诸多知识分子,以报刊为平台,孜孜追寻民主与自由。美国实用主义的民主思想,加上密苏里新闻教育模式的职业取向,使中国新闻教育的理念和体系深受密苏里模式影响。以此观照延安《解放日报》的改版,实质是毛泽东对时任《解放日报》社长和主笔的博古及编辑人员"同人办报"倾向的纠正。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我去台湾时,专程参观了梁实秋故居.梁实秋故居位于台北大安区云和街11号,在台湾师范大学隔壁,是一座安静的院落.院内,是当年梁实秋的夫人手植的面包树,郁郁葱葱,亭亭如盖.虽然我是中文系出身,对梁实秋的大名也是如雷贯耳,但真正吸引我去的,并非他的文坛盏名,而是其自由之名.所谓自由之名,源自梁实秋的两篇文章,一篇是《罗隆基论》,一篇是《论思想统一》. 上世纪40年代,当罗隆基被身边早年的朋友非议时,梁实秋曾仗义出手,写下《罗隆基论》(《世纪评论》第2卷1 5期).在客观评价罗隆基的同时,他也阐明自己对言论的立场和原则:“各人的意见可以互相批评.  相似文献   

7.
刘蓓然 《兰台世界》2006,(15):66-67
《独立评论》是以胡适为代表的一流文化精英和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创办的,上一世纪30年代最有影响的政论刊物之一,从1932年5月22日创刊至1937年7月25日终刊,共出版244期。1932年春,已经考取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的黎昔非,应他的老师胡适的要求,毅然中止了自己的研究生学业,担任了《独立评论》的经理人,负责除编辑以外的校对、出版、发行等工作,使胡适对于《独立评论》的出版发行事务得以实行“无为政治”,且使刊物最高发行量达13000份,遍及国内各地,远销日、法、德、美等国,黎昔非因此被胡适称为《独立评论》“忠心的看护妇”。但《独立评论》毕…  相似文献   

8.
一、《再生》的创刊 九一八事变不到半年,东三省悉为日本所侵占,张君劢、张东荪、罗隆基等人有感于民族危机与国家腐败,发起建立再生社,宣称“以国家社会主义再造中华民国”。为宣传再生社的主张,1932年5月20日张、罗等人在北平发起创办《再生》杂志,张君劢任主编,执行主编先是罗隆基,后为牟宗三、梁实秋等人。  相似文献   

9.
2017年5月4日,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在《人民日报》撰文《“五四”,永远的精神标杆>,提到“五四”之所以是“幸运儿”,有一个现象:“事件发生的当月,按理说,尘埃尚未落定,可已经有北大教务长顾孟余、学生领袖罗家伦以及著名政论家张东荪分别在《晨报》{:每周评论》与《时事新报》上撰文,命名此‘运动’,且表彰其‘精神’.”  相似文献   

10.
伟大的爱国者邹韬奋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追求光明、追求真理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我国近代新闻事业史上的伟大先驱、卓越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他的一生是中国知识分子从资产阶级思想影响下摆脱出来,自觉向产阶级立场转变的典型。韬奋早年在上海就读于南洋公学,后转入圣约翰大学完成学业。他1921年大学毕业后在中华职工教育社工作,1926年接办《生活》周刊,从此开始了他的新闻工作生涯。在长达20多年的笔墨生涯中,他主编过《生活》周刊、《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星期  相似文献   

11.
严燕群 《新闻世界》2013,(4):193-194
1922年5月7日于北京创刊面世的《努力周报》,可以视为胡适及其志同道合的朋友联手打造的政治言论舞台。而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又是支撑着他创办报刊、谈论政治,以求得“再造中国”的改良道路的内在根源。本文主要回顾一下《努力周报》创办的过程,从而探讨一下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2.
张树军 《兰台世界》2008,(11):64-65
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新式独裁”论,在当时颇有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既是民族危机的直接产物,也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由于自身政治上的软弱而寄希望于传统的政治强人的间接反映,还是更深层的中国政治文化的某种体现。  相似文献   

13.
他生前有不少公案,比如关于拆除北京牌楼与梁思成、林徽因的争论,比如整风反右运动中与章伯钧、罗隆基、储安平的分歧,比如挖掘明十三陵定陵与郑振铎、夏鼐的争议,以及“海瑞罢官”所牵出的是是非非. 百年言论史的核心议题之一,就是论政与从政的平衡,也就是知识分子与政治政府的关系处理.显然,在吴晗身上,这一议题的答卷并不理想.但这,并不能抹杀吴晗在言论史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周华 《传媒》2015,(2):32-35
为落实刘奇葆同志2014年6月13日在光明日报社调研时的讲话精神,根据《光明日报》编委会要求,新闻研究部进行了专题调研.奇葆同志在讲话中提出:“把《光明日报》办成‘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这是一个很高的目标,我希望你们加倍努力,朝着这个目标不断迈进.”奇葆同志这句话一方面肯定了《光明日报》的定位和特色,一方面对《光明日报》建成“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提出了希望和高要求.要成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就需要研究:知识分子的精神特质是什么?精神需求是什么?知识分子精神家园的构建要素是什么?目标任务是什么?《光明日报》如何达到这个目标?  相似文献   

15.
评论政治问题,需要智慧.这里的智慧,是指熟知国情,洞悉时局的大智慧. 提到王造时的名字,估计不少人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但是如果说“七君子”事件,相信很多人都会恍然大悟:哦.然而,很多关于“七君子”的表述,都是“沈钧儒等”,王造时的名字和影响,也在“等”字后面被逐步淡忘.历史学者姜平在为王造时立传时,特意用了“斯人独憔悴”的诗句. 王造时或许有不少的身份,但政论家应该是很重要的一个.早在学生时期,王造时就表现出无所畏惧的勇气.  相似文献   

16.
“储安平作为一个成功的新闻工作老的价值,远没有为人们所认识,他可以说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以言论参预政治的一个成功实践者,储安平是一个在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上有过成功尝试的报人。”  相似文献   

17.
《生活日报》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邹韬奋1936年6月7日在香港创办的,它是一份高举抗日救亡大旗。积极促进“民族解放的人民阵线之建立”的进步报刊。  相似文献   

18.
2003年:公共知识分子参与新闻舆论监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公共知识分子(publicIntellectual),近年逐渐成为讨论热点。一般认为,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美国学者亚格比,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出版的《最后一个知识分子》中宣称,美国的知识分子已经死亡,最后一代是二十年代出生的,被称为“公共知识分子”,即面对公众发言,为公众写作。①结合目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存在现状,我想所谓公共知识分子,就是那些“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就公众关心的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等热点问题在各种公共媒体和讲坛上发表评论的知识分子”。自“非典”、“孙志刚事件”、“黄静事件”发生以来,知识分子在媒体上论政立言,…  相似文献   

19.
刊物     
《读书》2000年第1期要目:万俊人《全球化的另一面》/陈建华《“新小说”和“想象社群”》/李皖《五月的鲜花》/许纪霖《上半个世纪的自由主义》/卞悟《获取的公正与交易的公正》/王希《活着的宪法》/杨雪冬《金钱的政治经济学》/陈嘉映《哲学是什么》/赵汀阳《解冻哲学》/章海陵《壮烈生命的悲凉终点》/闻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的《独立评论》以拥有众多的学者撰稿人著称,而吴景超则是众多学者中相当勤奋的撰稿人. 作为社会学家的吴景超,谈论的问题更偏重现实问题,而观点则切中时弊.仅以其在《独立评论》上发表的文章为例,如谈论农村问题的《都市教育与乡村教育》《讨论“中国农民何以这样多”》等,谈论知识分子问题的《知识分子下乡难》《农政局——一条知识分子下乡之路》等,谈论工人问题的《近代工人生活的保障》《中国工业化问题的检讨》等,谈论舆论问题的《舆论在中国何以不发达》,谈论政治的《中国的政制问题》《革命与建国》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