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尾到80年代,台湾、香港以及内地几乎不约而同掀起一场电影艺术的革新运动——台湾新电影、香港新浪潮、内地第五代,侯孝贤便是当时台湾新电影的领军人之一。他早期的电影很特别——讲他个人的故事开始,从个体出发,自己的生活、成长过程、喜爱的东西,等等,都是从这  相似文献   

2.
以无厘头精神创作的史诗电影,加之以港人优越论创作的当代题材电影,或许将会成为香港电影人在内地影坛退潮失宠的两道致命伤周末去影院看彭浩翔导演的新片《春娇与志明》,为了尊重电影的本来面貌,特意挑了一场粤语原声的版本。坐在我前后的十几名观影者大都是年轻的白领和学生,看起来对这位香港的"怪鸡导演"及其前作《志明与春娇》都很熟悉,开场之后,  相似文献   

3.
功夫偶像:从李小龙到《卧虎藏龙》[英]里昂·汉特著,余琼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内地、香港、台湾的电影在国际电影节的持续获奖或展映,吸引了西方学界的更多关注,华语电影研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国际显学,一系列专著或编著得以出版并逐渐被译介  相似文献   

4.
张新强 《今传媒》2011,(5):69-70
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尤其是2010年香港与大陆合拍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全方位的突出表现,意欲指出香港电影以其独有的产业机制和魅力,在电影手法到产业运作等各个方面将不断带领中国大陆电影走向国际。  相似文献   

5.
自2003年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签订后的10多年间,香港与内地的经济与文化往来日益密切。与此同时,香港政治和社会呈现一种复杂局面。反映到警匪电影上,是身份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迷茫与重构。本文从社会认同理论视角围绕CEPA后警匪电影进行探讨,对警察形象进行整合分析,对探索香港人的身份追寻与文化认同之路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1896年8月11日在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商业性电影放映,使徐园一举成为中国内地的第一家"电影院",由此揭开了中国电影历史和电影商业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7.
冷凇  张丽平 《声屏世界》2011,(12):43-45
当日剧、韩剧、“翻拍剧”的浪潮还未完全退去,“穿越剧”又以一种势不可挡的姿态席卷了当代中国的影视荧屏。近几年,观众对“穿越”影视剧的热情只增未减。造就了一大批“穿越迷”。2010年1月,美国科幻穿越电影《阿凡达》在中国内地上映,成为内地票房最高的影片。今年上映的美国“穿越”电影《源代码》尽管在宣传和上映档期上均不占优势,但一经上映,便胜过了国内其他类型的电影,把持着票房的冠军位置。  相似文献   

8.
李友平 《今传媒》2004,(3):34-35
眼见着近十年以来,中国内地的电影一步一步地走入了一条死胡同。今天一谈到电影,人们要么无限留恋得犹如唐诗里所说的“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那样旧事重提,要么不关痛痒仿佛突然之间想起,长长的“噢”了一声之后,才能进入下文,不论怎样,反正都给我们透露了一个信息,内地的国产电影似乎已是距离我们很久远的往事了。  相似文献   

9.
虽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内地电影便曾经入选戛纳,但直到第五代导演进入戛纳电影节的视野,才开始打开局面。陈凯歌导演在1993年凭一部浓墨重彩的《霸王别姬》摘得了第46届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为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的十年风行抢占了一个至高点。而几乎拿遍了所有国际电影节大奖的张艺谋,惟独在戛纳影展没能折桂,1994  相似文献   

10.
2010年,可以称作是中国的电影年。中国内地的电影票房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相比2009年的62.06亿元,增幅接近60%。与此同时,中国电影产量高达460多部,居好莱坞和宝莱坞之后,位列世界第三。一组组振奋人心的数字表明中国正走在成为电影强国的道路上。  相似文献   

11.
开园不到一个月,香港迪士尼乐园已或为香港最热的景点。据悉,有30多万内地游客在刚刚过去的黄金周期问光顾了迪士尼,而内地旅行社组团到香港的人数,较去年增加五成。  相似文献   

12.
香港电影《岁月神偷》和内地电影《我们天上见》两部文艺“小片”,都是以儿童视角共同纪念一个逝去的时代。这两部作品在影坛一片山寨、恶搞与3D迷狂里。一份发自内心的创作诚意竟显得如此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3.
香港文汇报     
《中国传媒科技》2006,(1):22-22
香港文汇报是一份面向香港全社会的综合性大报,也是一份以社会精英为读者定位的香港主流报纸,目前在香港每日出版十五页纸左右,除在香港发行外,还即日运销中国内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相似文献   

14.
香港出版机构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已经是一种定势,而怎样在内地设点布局,与上海出版机构深入合作无疑是一条捷径.  相似文献   

15.
5月15日在深圳发布的《2010:中国文化品牌报告》透露,2009年中国内地电影产量达到史无前例的456部,比2008年增加了50部,票房达62.06亿元,相比上年的43.41亿元的  相似文献   

16.
一部由香港影星担纲主角的商业话剧.不但屡创票房佳绩.同时在香港、内地甚至国外华人圈获得很好的社会反响和口碑。这是内地的话剧没能做到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CEPA不仅是香港与内地新型经贸关系的重要开端,更将是中国经济一体化战略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部没有大牌明星或是偶像加盟的关于一只导盲犬的半纪录式的影片.相继在日本、香港、中国内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评和上座率。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影院.只为了看那只让人忍不住落泪的导盲犬。人们从小Q身上.发现了一份人类间的相处远不及的至真至美的情感。  相似文献   

19.
香港永华影片公司摄于1948年的《清宫秘史》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其原因不仅在于其艺术创作美学观念代表了中国电影的文人传统,更为有趣的是,这部影片的政治命运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20世纪40到60年代的上海和香港两地电影传统的内在联系,及其最终的分流。因此,文章将会以《清宫秘史》为案例,在对它进行历史性的梳理过程中,以期理解《清宫秘史》的主创者们作为那个时代的电影都市文人/精英们是如何借家国/伦理叙事的书写,映射出从上海南下香港的知识分子对海派电影的传承。也正是香港与上海电影在互动与交流中使得当时香港电影成为"国族电影"中的一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内地报社的新媒体做得风生水起,但是香港却是波澜不惊,没有出现几乎所有报纸都在大张旗鼓地运作新媒体的现象.论发展程度,香港报业的成熟度远比内地高;论竞争程度,香港二十份日报,在700多万人口的地方展开白热化竞争;论报业体制,香港报业的市场化机制非常充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