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灵活地运用个人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形式,使之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提高学习效率,简称“三结合”的教学形式。为什么要采用“三结合”的教学形式?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把书本知识和与书本内容有关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认识,进而转化为技能。在这一个认识及其转化的过程中,智力与非智  相似文献   

2.
学校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要学习、继承人类已知的知识,把人类在几千年的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认识财富,把人类的认识转化为个体的认识,这种认识不是学生亲身从实践中获得的,主要是凭借于书本和教师的叙述获得的,故是一种特殊  相似文献   

3.
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互转化的中介,而且是教学行为和教学形式的导向。只要抓住这“中介”,认准这个“导向”,去实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就能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的目的。从创新的高度研究探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的。 一、教学理论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以布卢姆的“掌握学习”、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教育理论为依据,把“掌握学习”的目标转化为学生自主自觉的学习行动,把“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原理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教师把人类已知的科学真理创造条件转化为学生的真知,同时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认识过程。”(特级教师于漪语)其中“创造条件”是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努力做好的重要一环。这一环节,在某些课文的教学中就显得尤其突出。如一  相似文献   

5.
一、历史教学中的参与意识是一种教学主体意识 教学是一个特殊形式的认识过程,其本质体现在两个“转化”上:一是教师把人类已知的科学真理,创造条件转化为学生的真知;二是教师同时引导学生把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对教师来说,基本上是已知向他知转化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则基本上是由未知向已知转化的过程。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关键在于研究和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恰当地指导这两个“转化”的实现。从系统论的角度讲,在由教师、学生和科学知识这三个基本因素构成的三角形教学结构中,学生是客体,而从整个学的过程而言,学生又是主  相似文献   

6.
教学的实质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也就是教师创造一定的条件,引导学生把人类已知的科学真理转化为自己的真知。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认识过程,只有实现了这两个转化,才有好的课堂效益,教与学的矛盾是促进这两个“转化”的动力,但是矛盾双方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矛盾的性质。始终主导着教学过程的进展与发展方向,是影响课堂效果的最根本、最关键和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7.
教学就其本质而言,乃是教师把人类已知的科学真理,创造条件转化为学生的真知,同时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认识过程。教学策略T(eaching strategies)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以自己的学习努力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系统教学行为。包括合理选择和组织各种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在初中阶段要学习代数三册,几何三册。在短短三年里要完成诸多内容的学习任务,如果没有恰当的授课方法,学生要消化吸收这么多的知识,困难是显而易见的。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觉得引导学生“转化”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即怎样把新知识转化为学过的知识,怎样把较难的问题转化为较易的问题去解决。下面谈谈这方面的一些尝试。一、“转化”在代教教学中的应用。学生在学习有理数的运算中,把有理数的减法变成了加法,把有理数的除法变成了乘法,对“转化”已经有了一定认识。怎样把“转化”贯穿到每节每章中去,这就有赖于教师…  相似文献   

9.
袁锦明 《科学教育》2004,10(4):19-21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结合”教学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教学形式,即在提出问题后,按照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班合作学习的程序进行“三结合”教学,使每个学生以更积极的态度应对学习,参与学习,以更饱满的精神和弘扬的个性去感悟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结合”教学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教学形式,即在提出问题后,按照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班合作学习的程序进行“三结合”教学,使每个学生以更积极的态度应对学习,参与学习,以更饱满的精神和弘扬的个性去感悟学习,体验创新,分享快乐。近来来,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了“三结合”教学的改革尝试,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育的素质化,取得了较好的教学质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11.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兴趣是点燃智慧火花的火种,是学习知识的动力.学生对他所学的东西一旦有了兴趣,就会不知疲倦,越学越爱学. 一、营造美的教学氛围 特级教师于漪说过,"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教师把人类已知的科学真理创造条件转化为学生的真知,同时,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12.
汤浩 《湖南教育》2006,(8):21-22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消除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隔阂,在教学时找准学生的学习最近发展区,把熟知、亲近的生活数学带进课堂,让数学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相似文献   

13.
数学创新教学的实质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也就是教师创造一定的条件.引导学生把人类已知的科学真理转化为自己的真知.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认识过程.并实现创新。本人认为应发挥教师在创新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以此带动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所以要做到以下几点:1.创设问题情境:2.创造性地运用提问技巧;3.指导学生讨论。注意延迟判断;4.尝试“再创造”教学。  相似文献   

14.
有幸聆听了杨初春老师的“快速作文教学法”讲座和示范课,我受到深刻的启迪,深感“快速作文教学”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教学民主的理念。这种教学方法把学生放在与教师平等的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快速作文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在教学中是认识活动的主体。要把人类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财富,并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才能实现。传统的作文教学采用“教师…  相似文献   

15.
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的灵魂,是解答问题的金钥匙,它在帮助我们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有理数”中,我们要重点认识和关注如下几种数学思想: 一、转化思想 将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另一个较易解决的问题或者已经解决的问题来处理的思想,即为转化思想.具体地说,就是把“新知”转化为“旧识”,把“复杂”转化为“简单”,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陌生”转化为“熟悉”.  相似文献   

16.
一、正确认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不是呆板的知识接受器 ,教师不可能用机械的方式把知识填塞到学生的头脑中去。无论是把人类的认识或成果转化为知识财富 ,还是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 ,抑或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观点 ,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考与实践。因此 ,“以学生为主体” ,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才能达到情感的优化、教学过程的优化 ,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常情况下 ,一个人很难主动…  相似文献   

17.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把人类已知的科学真理转化为学生的真知,并把真知转化为能力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是个人认识与社会历史认识之间、个人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为:一、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本专业已达到的知识水平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基本途径。研究教学认识论是揭示教学过程本质和规律,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理论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引入教学论,最早来源于苏联四十年代由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它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来分析教学过程的特点,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学习前人已经认识了的知识、技能的认识过程,即认识客观世界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或叫“特殊的认识过程”,并根据认识过程和教学的特点,把教学认识过程,即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的基本环节归纳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教  相似文献   

19.
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在数学教学中找准学生的学习最近发展区,把熟知、亲近的生活数学带进学生视野、带进课堂,让数学课堂真正地“活”起来.在八年级(上)第八章第二节“中位数与众数”这一课程的设计中,我充分…  相似文献   

20.
大学本科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大学本科研究性学习既是学习方式,又是过渡性学习发展环节。它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作为主体从事的以学习和发展为目的的研究活动,是体现从“学习科学真理的认识过程”到“发现科学真理的认识过程”的过渡性认识发展环节,是教学从“教”到“不需要教”的中间转化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