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运动学、动力学和肌肉生物力学等方面对比分析,旋转式铅球投掷技术相比背向滑步铅球投掷技术具备延长铅球预先加速工作距离,提高铅球加速动力,获得较高的出手速度等优势。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旋转投掷技术动作对运动员身高、体重要求较低,可以弥补亚洲运动员身高、体重、力量方面不足,值得在教学和科研中研究,并在运动训练中加以实践。  相似文献   

2.
巧用实心球     
1.利用实心球练习各种姿势的抛球,发展力量素质。主要方法有面向投掷方向,双手持球,从头顶上向前抛球;从胯下向前的抛球。背向投掷方向,双手持球,从体前经头上的向后抛球;从胯下向后的抛球;经左(右)侧腰部的向后抛球。双手持球,侧向投掷方向的侧向抛球等。2.利用实心球或把实心球改成哑铃装置,根据学生需要做不同方向的快速推举,快速屈伸和各种平举动作练习,以增强学生的上肢肌肉力量。提高学生积极练习的兴趣。3.在推铅球的教学中,利用实心球代替铅球,模拟各种不同动作,不同方向的推球练习,使学生体验单手侧向持球、摆腿滑步、制动蹬地、挺…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铅球、标枪、铁饼在最后用力阶段非投掷臂的大幅度接动成绩与小幅度摆动成绩的实验研究,为提高投掷技术的教学、训练质量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非投掷臂在《后用力阶段的正确姿势对投掷成绩有显著的影响;铁饼成绩提高最显著,其次为标枪、铅球。  相似文献   

4.
最后用力阶段非投掷臂摆动特征对铅球技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通过影片拍摄与解析 ,对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阶段非投掷臂的运动学特征分析 ,发现 :非投掷臂摆动的速度、轨迹和摆动时机 ,会直接引起部分身体环节的变化 ,乃至影响到铅球运动员正常技术发挥和投掷成绩。  相似文献   

5.
赵稳 《中华武术》2021,(1):18-19
学生在铅球投掷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常见的问题,铅球出手时上下肢动作配合不协调,蹬、转、挺、推、拨等技术环节衔接不连贯,髋关节转动不充分且臂部后屈、上体不稳定、身体侧歪、重心低、出手角度低等错误技术动作。怎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避免训练的盲目性,少走弯路,笔者就这几年训练经验给大家介绍一些训练方法,仅供参考。一、正确掌握推铅球的用力顺序原地推铅球的重点技术就是最后用力技术.  相似文献   

6.
在田径技术教学中,投掷教学主要有铅球、标枪、铁饼三项,这三项技术在动作形式、器材形状、场地和规则要求都有所不同。但分析一下就能看出这三项技术之间有许多共同要素,在进行诸投掷项目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各投掷项目技术的共同点、相似点和不同点方面进行引导,使学生在学习技术时能够利用已经掌握的动作概念,举一反三地进行练习。这样不仅能够加快掌握技术动作的进程,同时对各项投掷技术的理解也会更深一步。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重庆市第二届大学生运动会男子铅球前三名运动员投掷最后发力动作技术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重庆优秀大学生铅球运动员对整个推球动作的总体掌握程度较熟悉、各自动作特点明显,其中罗王飞的技术动作较为突出。各时相下的相关运动学指标均未能达到国家大学生运动员一流水平,就出手速度等指标,三位运动员并无显著差异,这说明重庆地区大学生铅球水平处于较低水平,有较大提高空间。  相似文献   

8.
石晶 《中华武术》2009,(3):23-24
铅球、标枪、铁饼都是以远度决定成绩的田赛项目,在整个投掷技术动作中,最后用力技术动作的好坏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所以,掌握良好的最后用力技术对提高投掷成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掷铅球是一项既需要力量,又需要身体高度协调的技术性田赛项目,是投掷项目中相对来说动作较简单,技术并不复杂的运动项目,在体育课的教学中,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都要接触到,但经多年的教学实践却发现真正较正确掌握原地推铅球技术的却很少,在动作技术上普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影响了掷铅球的成绩。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女大学生铅球投掷教学的改进方法,即在原来的教学顺序中增加一个并步投掷的教学方法。用对比教学所得出的结果在理论上分析了并步投掷的有利因素及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在铅球教学时数不多的情况下,采用并步投掷教学方法比较适合于基础差、素质差的女大学生且有利于她们滑步投掷的技术掌握。  相似文献   

11.
1.宜采用轻投掷物进行练习采用轻投掷物进行练习对学生掌握正确的出手角度和投掷方向,体会全身协调用力,学会快速出手动作是极有利的。可选用的投掷物有小皮球、布球、沙包、彩色塑料球、网球、水泥“铅球”、石子、小木棒等。这些轻投掷物有的可由学校购置,有的则可由学生自己购置或制作,这样容易达到“人手一物”的要求。如果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组织,不仅便于学生在课内外进行投掷练习和游戏,增加学生练习的次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投掷的技术水平,而且也可以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对器材的重量和投掷的远度,一定要遵循先轻后重、…  相似文献   

12.
投掷垒球是小学达标主要项目之一,我采用了以下几点教学方法。   一、持球,预跑   通常持球有两种: 1.肩上持球; 2.肩下持球。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采用肩上持球,肩上持球特点是投掷臂手腕放松便于向后引球,而预跑主要以加速为目的,距离一般为 15- 20米,持球面对投掷方向,两脚前后站立,相距约 40厘米,前脚用全脚掌着地,后脚以前脚掌着地,身体重心置于前腿,身体微向前倾,目视投掷方向,然后开始起动:①先向投掷方向慢走或慢跑,到达第一加速区 (第一标志线 )。②一脚踏右第一标志线上,跑时,上体稍前倾,用前脚掌着地,动作…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投掷实心球现状及技术动作进行浅析,认为在教学中要将投掷动作进行规范、细化,从而使学生正确掌握动作技术,并通过采用一些简单有效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力量尤其是上肢力量的练习,能有效提高投掷实心球成绩。  相似文献   

14.
肖永 《中华武术》2014,(11):36-38
铅球运动可以说是对各个技术环节都非常严格要求的运动项目。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技术动作的完善,人们越来越关注非投掷臂在铅球投掷中最后用力阶段的研究,并逐步地细致和深入的研究。根据在过去的教学、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经验,由于受到种种因素条件的限制,一些教练员和体育教师一般只是注重运动员身体超越器械的动作要领和投掷臂的完美姿势,从而忽视了非投掷臂在整个铅球运动中的作用和其对投掷成绩的影响。在投掷技术逐渐完善的今天,随着各种先进仪器设备的介入和使用,投掷铅球运动对动作的协调运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实践证明,在铅球运动中的最后用力阶段,非投掷臂的摆动路线、特点、摆动时机等都会对保持身体重心的平稳,力量的集中造成影响,从而影响铅球的投掷成绩。  相似文献   

15.
正铅球运动发展到现在已经有600多年历史,其技术动作已经基本成熟,目前在铅球运动中较为常用的技术是旋转和滑步两种。尽管它们的加速方式不尽相同,但都是通过最大限度激发人体的潜能,以使工作的距离不断地增加,并尽量将用力的时间缩短,同时以爆发的方式对铅球用力,使铅球的初速度达到最大。一、非投掷臂技术在滑步推铅球中的应用现状在铅球运动中,能够影响到其成绩的主要因素包括铅球出手时的角度、初速度、高度及推铅球技术动作的流畅性。这些因素相互影响,都不能忽  相似文献   

16.
铅球投掷运动是一项十分复杂的非线性优化问题。根据运动员的推力大小和身体情况 ,借助Matlab 6,5软件开发工具 ,开发出基于Matlab 6.5的铅球投掷优化软件。该软件在准确构建铅球投掷优化模型的基础上 ,运用Matlab 6.5编写了优化模型的求解程序以及优化软件的用户界面 ,从而可以准确、快速地获取铅球投掷的最佳模式 ,直观展现铅球的运动轨迹 ,以及具有良好的用户交互功能 ,为该铅球投掷优化软件应用于实际铅球投掷运动训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投掷标枪技术的分析及实践教学的观察发现:许多投掷标枪的错误动作是由一些不易被人重视的“次要”部位头、非投掷臂和手腕的动作引起的,并指出在今后的教学和训练中,应重视这些“次要”部位的动作对正确投掷标枪技术动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33名学生的铅球、标抢、铁饼在最后用力阶段非投掷臂的大幅度摆动成绩与小幅度摆动成绩的实施研究,为提高投掷技术的教学质量、训练成效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非投掷臂在最后用力阶段的正确摆动姿势对投掷成绩有显著的影响;实验组的成绩比对照组的成绩因性别、项目的不同可提高6%~22%;铁饼成绩提高最显著,其次为标枪、铅球。  相似文献   

19.
在学校体育中,推铅球是大、中、小学的体育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也是体育学院体育系本科田径教材中的重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推铅球技术,在教学法上进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在推铅球的技术中需要加速和制动.常规推铅球教学是在水平面投掷场地上施教,在较小的2.135m直径的投掷场地中,加速和制动技术动作变化是不容易掌握的。我们采用斜面投掷场地进行技术动作施教,充分利用人体和铅球的重力在斜面上分解的动力和阻力作用,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学法研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推铅球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投掷项目,高水平的铅球比赛是力与美的完美体现,更是技术与爆发力的有机结合。要练好铅球,训练方法各不相同。差别重量铅球的技术训练法是指运用不同重量的铅球或实心球,根据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来逐步提高初学者的推铅球技术,最后达到熟练掌握正确技术动作来提高运动成绩的一种练习方法,是提高铅球成绩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