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习作教学要走出课堂,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开阔视野,通过实地考察,亲身实践、感受,深切体验生活、社会与大自然,获取真实的素材,写出感人的习作.因此,作文教学必须以生活为本源,丰富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2.
<正>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怎样才能达到跌宕起伏呢?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的作文离不开生活,要设法让学生去寻找作文的源头,才会不断地倾斜出真实的文思之水来。"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也更深地了解到指导学生作文的重点不是在于教什么写法技巧,因为小学生在技巧的理解上毕竟还是欠缺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丰富生活、体验生活,有目的地寻找写作的源头。根据我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我认为若是把作文教学当成情趣教学训练就会有一定的成效。那么什么是情趣教学训练?其实就是让作文走进生活中,以生活为主线,以小学生不同阶段的知识程度为情境,把读、玩、说、写结合起来,将借鉴点、兴奋点、训练点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就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通过习作来反映生活,描述生活,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个性认识和真切体验。那么,如何架设生活与习作的桥梁呢?一、链接生活——丰富体验作文教学必须依托大语文教育环境,把习作与生活链接起来,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等学校、家庭、社会、自然各种环境中,引导学生用童心去感受生活,用童眼去观察生活,用童身去体验生活,增强积累,丰富体验,为习作开渠导源。1.引生活之水,灌习作之园。一是要以文化为食粮,…  相似文献   

4.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中,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咸",为习作积累感受,才能写出有感情的习作来. 曾有人问鲁迅先生有什么写作经验,他说:"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了几本书罢了."阅读是语...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语道破了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因此,我们要让学生体验生活,抒写生活的真情实感,点燃学生的习作激情。一、留心生活,积累生活之源学生的作文应来源于生活,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  相似文献   

6.
著名作家巴金曾说:写作,就是无技巧地再现生活.教师就是要无技巧地教给学生生活,告诉他们生活就是作文.新课程标准也倡导基础教育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让教育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把生活与习作紧密地联系起来,让生活成为习作的活源头,即充分开放生活,让学生自由习作.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翻看学生的作文,我们会发现学生的习作与生活严重脱节.我们的很多学生常常对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花鸟虫鱼熟视无睹,对路上车来人往、世事变迁麻木不仁,对世界的风云变化、纵横捭阖漠不关心.以致他们的作文"千人一面,千口一腔".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去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把生活与习作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多彩的生活成为作文的源泉.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积极向上,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可见,生活充实,学生语言表达才会有源头。小学生习作也离不开生活,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  相似文献   

9.
钱勇 《生活教育》2013,(3):112-114
我曾经长时间困于写作教学,我的学生也一度对写作充满了畏惧。经过不断实践与反思,我对作文教学有了两点深刻的体会,一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习作兴趣的培养要远比习作技法指导更加重要,二是必须让学生从习作的源头——生活入手,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惊喜地发现生活中的自我。只有这样,好的作文才会从学生的内心不断"流淌"出来。  相似文献   

10.
习作是语文学科的重要模块,是语文学科素养的综合体现.在习作教学中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可以是:引导学生留心生活,唤醒经验,激活写作源泉,积累写作素材,让习作言之有物;拓展思维,丰富体验,引导学生学会选材构思、谋篇布局,多视角创造性表达,在习作中体验美,让习作言之有法;多元评价,关注过程,指导写法,完善表达,让习作言之有...  相似文献   

11.
<正>真实是习作的生命!《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为文求真"。一、对接生活,觅真源让习作走进生活。习作走进生活,"源头之水"就充盈了。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通过观形、察色、品味、闻  相似文献   

12.
李盛春 《甘肃教育》2014,(22):100-100
正《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习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习作的自我修改。那么,教师应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呢?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1.积累素材,拓宽学生的写作思维。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害怕作文常常是因为没有鲜活的材料可写,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走向课外,接触课外生活,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领悟人生的意义和真谛,从而拓宽自  相似文献   

13.
生活是学生习作之源,习作过程是学生走向生活的过程,是学生对生活的再创造与审美的过程.因此,叶圣陶先生精辟地指出:"训练学生作文,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生活积累."作文教学必须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必须涉及其生活积累,挖掘其生活库藏,从而触发他们的情感和神经.这恰恰是"生活即教育"的最佳诠释.生活教育理论为开发与利用生活资源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广阔的研究天地.所以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将习作教学的目光投向窗外,让课堂外的生活和习作教学有效链接,让真实的生活场景来活化习作内容,激发学生写作欲望,丰富学生的习作内容,让生活和教育自然交融,从而摒弃将学生关在教室里,用枯燥的章法技巧讲解或大量的空洞命题来塞满他们的写作教程的窗内习作教学的单调做法.  相似文献   

14.
中职学生写作时“无米下锅”,作文困难多多,教师要引来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让学生自由倾吐,表达真情实感,让写作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15.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小学生习作最突出问题有两点:一是缺乏写作素材。目前大多数学生的生活单调,感觉没有内容可写,习作时自然只能"造假",文章总给人矫揉造作,虚情假意之感。二是习作内容空洞无趣,平铺直叙,缺乏生动之感。如帮助学生让习作题材丰富多样,让习作的内容真实可信是目前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的重难点,我在教学实践研究中探究了以下三种策略:一、丰富习作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解决学生缺乏写作  相似文献   

16.
让作文教学走向生活化,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把生活与习作紧密地联系起来,作文教学就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观察生活,让学生"有米可炊" 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生活中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 留心观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身边经常出现的人、发生的事,如果没有留心观察,便熟视无睹,知之甚少,许多有用的材料就会从自己的鼻子尖下溜走,写起文章来必然无米可炊、笔重千斤.  相似文献   

17.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习作的生命是真情实感。"而体验,就是连接语文和生活的一座桥梁,是为习作注入情感生命的一泓"活水"。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和感性认识,才能使学生乐于写作、善于写作。下面,笔者结合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的习作教学,谈谈引进有效体验,激活作文课堂方面的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8.
作文的源泉来自丰富多彩的生活,作文的过程就是儿童感受和体验生活的过程,是记载生活的创造和审美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强凋: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并通过习作来描述生活,抒发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真正做到把生活与习作紧密地联系起来,让生活成为习作的活源泉.  相似文献   

19.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有力刺激和动力源泉。针对习作教学枯燥封闭,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难为"无米之炊"缺乏习作兴趣的不良现状,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着力于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快乐写作。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这一语中的,指出了写作教学的根本途径:要求学生在广泛阅读经典名著的基础上,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描写生活.教师应引导学生凭借对生活、对人生、对自然的敏锐感觉来练习作文,让写作成为学生抒发情感,倾诉心声的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