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手的“表情”和眼神一样,是“人体语言”大家庭中的重要“角色”。手同脸一样能反映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是“人的第二面孔”(俄国画家列宾语)。美国画家伯里曼说:“手被看作是动作的奴隶,但是动作的奴隶却是表达感情的大师”。高明的作家在刻画人物时,除了“画眼睛”,也十分注重“画手”。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我  相似文献   

2.
手是人体最敏感、最灵活的肌体部位之一,手的各种动作跟眼神一样,同是人体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是人们不同情感体验的具体反映。手的刻画,既能表现人物的身份、职业、思想情感、人物性格,又能体现写人的角度,揭示社会环境等。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画手?..  相似文献   

3.
画手与写人     
手的“表情”和眼神一样,是“人体语言”的重要“角色”。手同脸一样能反映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是“人的第二面孔”(俄画家列宾语)。因而高明的作家在刻画人物时,除了“画眼睛”,也十分注重“画手”。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淋漓尽致地描绘了赌徒们各式各样的手,通过他们手的形态、姿势、动作的复杂变化,活灵活现地展示出赌徒们赤裸裸的内心世界。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也可以说手是心灵的一面镜子。“画眼”和“画手”都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下面以课本上的名家名篇为例,对“画手”的艺术…  相似文献   

4.
画手与写人     
手的“表情”和眼神一样,是“人体语言”大家庭中的重要“角色”。手同脸一样能反映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是“人的第二面孔”(俄画家列宾语)。因而高明的作家在刻画人物时,除了运用“画眼睛”,也十分注重“画手”。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淋漓尽致地描绘了赌徒们各式各样的手,通过他们的手的形态、姿势、动作的复杂多变,活灵活现地展示出赌徒们赤裸裸的内心世界。如果说眼睛是  相似文献   

5.
美国画家佐治·伯里曼在《画手百图》中说:“手被看作是动作的奴隶,但是,动作的奴隶却是表达感情的大师。”如果说,眼睛是心之窗,那么,手则为心之态,手能起到眉目传情的作用。古今中外,哪一位作家没有描绘过手呢?仅中学语文教材就有大量的“手”的描写,有手形描写和手势描写。手形描写,有的借以赞美人物的品质。《草地晚餐》写朱总司令正在拉扯野草的手“露着一道道青筋”。淡淡一笔,以貌传神。朱总司令在长征途中日夜操劳,备受艰辛的情  相似文献   

6.
画手与写人     
手的“表情”和“眼神”一样,是“人体语言”大家庭中的重要“角色”。手同脸一样能反映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是“人的第二面孔”(俄画家列宾语)。因而,高明的作家在刻画人物时,除了“画眼睛”,也十分注重“画手”。本以中学课本上的名家名篇为例,对“画手”的艺术功能作一番粗浅的赏析,以期对同学们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7.
于勒是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人物。他是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倾轧的一个受害者和失败者。在小说中,于勒首先是一个推动情节发展变化的人物,是一条线索。于勒的命运构成了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围绕“于勒”这条线索,作者安排了四个情节发展的过程: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这样使文章条分缕析,一线贯之。  相似文献   

8.
美国画家伯里曼说:“手被看作是动作的奴隶,但是,动作的奴隶是表情达意的大师。”在我们初三的语文课本里,就有不少关于“手”的描写。现以下册课文《孔乙己》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为例略加分析,以便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朱清 《学语文》2003,(1):26-26
《我的叔叔于勒》的主人公到底是谁?有人认为是于勒,有人认为是菲利普夫妇,还有人认为是小弗朗士。真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看看《文学辞典》中给“主人公”下的定义:“主人公是文学作品的主要人物,即作者所着力刻画的一个或几个在作品中占居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作品  相似文献   

10.
教师在讲《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往往津津乐道于大讲菲利普夫妇这两个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爱慕虚荣的人物形象,好像抓住了这两个主要人物,就剖析了作品的主题。对于于勒只字不提或是提及很少,于勒成了一个“多余的人”。于勒是否值得一提呢?一、于勒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于勒是一个“冒险失败沦落为乞丐的形象”。其性格特征具有两重性。年轻时轻浮、放荡,染上了“花花公子”的恶习,吃喝玩乐,行为不正,糟蹋钱,花光了父母留给他的遗产,并且还大大的占用了哥哥菲利普应得的那一部分。因而遭厄运,被视为“坏蛋”、…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十指连心。手是人肌体最敏感的部位之一。人们在学习和劳动的时候,常常用手来展示其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表情”——高兴时,拍手称快:兴奋时,手舞足蹈;悲伤时,掩面哭泣;痛苦时,捶胸顿足;激愤时,摩拳擦掌;紧张时,手忙脚乱;尴尬时,手足无措……因此,在刻画人物时,通过“画手”来写人,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鲁迅先生就是一位“画手”的巨匠。下面,我想结合先生的几篇小说跟大家一起学一学他的“画手”技艺。一、通过“画手”反映人物的遭遇在小说《故乡》中,鲁迅先生写“我”20多年后回到故乡,看到了少年时的朋友闰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读了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我们一定会对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留有深刻的印象。全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直接或间接的称呼竟达十余种之多,这些称呼大致可分为三类:当于勒糟蹋挥霍家产时,他们斥之“坏蛋”“流氓”“无赖”;而当听说于勒在外发了横财时,他们又称之“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甚至称呼他是“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可最后当发现于勒已经变成穷光蛋时,他们立刻又咒之“这个家伙”“这个贼”“这个流氓”。总  相似文献   

13.
字词源流     
仆(Pu)“仆”是“僕”的简体,“僕”是“仆”的繁体.仆的甲骨文是“(?)”,画着一个头顶“辛”,也就是“薪”,屁股上插着尾巴草,手上捧草喂马的奴隶.古代奴隶主不把奴隶当人,要奴隶头上顶薪,屁股插尾巴,象野兽,把奴隶与野兽等同.金文的‘“仆”是“(?)”,左上是人.左下是手,手上捧一捆草,小篆写作“(?)”是一个人双手捧“(?)”,“(?)”象一捆草.小篆已经很象偕写的“僕”.  相似文献   

14.
×××问:“钱老师,《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以于勒为题,为什么作品的主人公不是于勒?”的确,《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从题目到内容,作者多次提及于勒这个人物。写他糊涂荒唐的年青时代,提及他发财走运的南美生活,交代他最后的潦倒结局,笔墨所费甚多。但是,由此就认为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却是错误的。我们可以就“主人公”这个概念的含义和课文的实际,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有问必答     
山东日照市五莲县三中的尚南慧同学来信问:   《我的叔叔于勒》一文,若从标题看,于勒应是小说的主人公;从人物所占篇幅看,“我”应是小说的主人公。但老师却说菲利普夫妇才是小说真正的主人公。为什么 ? 天津武清县第四中学的许文怀老师答:   尚南慧同学所问的是一个如何确定小说主人公的问题。   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我” (约瑟夫 )只是小说的线索人物,小说中各类人物的活动都是在“我”的视野内发生的。于勒在小说中也是个辅助人物,菲利普夫妇前后语言行为的变化都是由于勒这一人物的贫富变化而引起的。而作者所要…  相似文献   

16.
画人物的眼睛是刻画人物的好方法,描写人物头发也同样起到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有不少对人物头发的简洁而传神的描写,而使人物栩栩如生的例子。具体说来,对人物头发的描写可产生如下作用。 1.表现人物命运如《春蚕》中写母亲:“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这段话把人物的头发在一年的养蚕期内的变化,与人物劳作相映衬,反映了母亲养蚕的艰辛,揭示了旧中国辛勘劳动的善良妇女的悲惨命运。 2.展示人物身份如《爬天都蜂》中写到:“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这“白发苍苍”是老年人的身份特征。因而推断“他”的“年纪比我爷爷还大。”从这种“白发苍苍”中“我”得到力量和勇气。 3.反映人物品质  相似文献   

17.
幸运儿,作为《等待戈多》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以一种超现实的形象出现在舞台上,吸引了大多数人的注意力。那么,在这部荒诞派戏剧中,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这篇论文的目的就是试图从“末人”形象——无希望者、无创造者、信奉奴隶道德者这个角度来解读幸运儿这个人物。  相似文献   

18.
画人难画骨,写人难写“活”.很多学生在写人物类作文时,将人物写成了“千人一面”:人物表情僵化、动作死板、语言如出一辙,形象空洞,缺少灵性.这是学生缺乏个人阅历、缺少生活观察,对人物的动作及心理变化揣摩不够细致所致.怎样让笔下的人物变得立体丰满呢?需要从心理活动、动作和语言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9.
文艺作品特别是小说,要通过环境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心理活动描写和人物的语言刻划人物形象,揭示其性格特征.鲁迅先生在这些方面用笔娴熟,特别是在行动描写中他善于用人物手的动作的特征来刻划人物形象,确实比他人高出一筹.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说:“手应该像脸一样富有表情.”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就是注重通过精心描写人物手的动作以及手的特征及其心理活动的,虽然他着墨不多,却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一、用手的动作刻划人物形象手的动作是人物动作的显著特征之一,通过人物手的动作特征的描写,就能揭示出人物的内心活动.鲁迅最善于通过人物手的动作的描写来刻划人物形象.①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屋里去了.  相似文献   

20.
二年级美术教材《滑梯》的教学,我是从具体到抽象入手,先在黑板上画滑梯,再把事先画好的各种动作的人物,放到滑梯上下周围,并让学生说出这些人在干什么。分析完人物动作后,我就提问:“你们曾在哪里见过滑梯?还有哪些形状的滑梯?”这一问题引起学生的联想,从具体滑梯联想起以前观察到的景色,并加以想象,丰富了画面,从而完成了作业。三年级教材《画一组自己喜爱的玩具》。我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玩具,并在提问中分析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