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市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开始兴起,初步构建起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中国城市史学之兴起与专业性研究机构的建立、研究队伍的构建、全国性专业学会的建立、学术研讨会的举办、专业性期刊杂志的创办等有着十分直接的关系;而"三大体系"的建设主要表现在研究领域不断扩展,研究成果十分丰硕,初步形成了理论模式和研究范式。新时代要进一步完善中国城市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就必须要加强研究方向的凝炼、学术队伍和科研基地的建设、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推进学术研究与服务社会相结合,提高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显示度,加大理论创新与方法创新,从而推动中国城市史学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城市形成的早期阶段,城市内部结构、功能体系、空间组织以及主要发展方向,基本上都是由聚合模式所决定的.城市聚合模式不同,城市起源、形成道路就不同,城市的性质也就不同.成都城市聚合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主权在聚合形成过程中起凝聚和推动作用,工商业是城市聚合的重要因素.这两大特性决定了成都城市为自由都市、工商业都市的性质,并影响了成都从古代到近现代的发展.成都城市的聚合模式与三星堆、中原、关索不达米亚城市聚合模式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城市与文化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到本世纪初,在短短的十余年间,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学术界在这个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令人瞩目。据张利民编辑的《近代中国城市史论著索引》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出版的关于单体城市研究的专著、资料集、论文集等共计518部。张仲礼主编的《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以城市的现代化转型历程为主线,透视城市内部各方面的发展状况,总结城市转型的特点,揭示城市转型的规律,富有创新性。隗瀛涛主编的《近代重庆城市史》,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古代重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近代重庆城市商业中心、…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国城市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城市数量增加,城市规模空前扩大。二是从城市化起步到进入"城市时代"。三是现代城市兴起,城市功能发生质的变化,城市的开放性加强,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成为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心,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强大引擎。四是城市群、大都市区的兴起,同城化和区域一体化正成为未来发展的新趋势;绿色发展和城市生态化也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清代成都的市政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的成都城市是在经历了明、清之际的毁灭性破坏之后,从废墟上重建起来的.顺治、康熙年间是成都市政建设重新起步阶段.首先恢复的市政设施,主要限于具有政治军事意义的城垣、桥梁和部分为封建政治统治服务的文化设施.雍正、乾隆年间,在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经济日益发展的情况下,与城市经济和市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市政设施逐渐恢复和发展,成为这个时期成都市政建设中非常突出的现象.清末实行新政,成都在市政建设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体现了成都由封建城市向近代城市过渡的最初迹象.清代成都市政建设的恢复和发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兴起发展的共同规律.清代成都市政建设的经费来源和市政管理,体现了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中国封建城市的若干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6.
南方丝路与西南民族地区的文化交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的实质是文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是通过漫长历史上的文化交融而形成的。但汉民族与北方戎狄民族的文化交融同与西南地区夷民族的文化交融在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这和汉族地区与南、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不同的交通状况有很大的关系。西南民族地区以南丝之路为主动脉,形成了交通的网络,同时也是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网络。通过南丝路及其带动的这个交通网络,处于强势的汉文化以油迹扩散的方式在西南民族地区循先易后难的规律传播,使大量少数民族民众通过文化交融而融入汉族之中,只剩下交通最困难、具有封闭型地域特征的地区,因汉文化影响力甚微,原有少数民族才得以保留下来。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寺院藏书在汉传佛教寺院的兴建和翻译佛经活动中初露端倪.大理古代寺院藏书也随着佛教和佛经的传入而兴起.南诏后期、大理国时期佛教得到了发展,佛经也随之而传入大理.据元代李京<云南志略>记载,唐开元三年(公元714年)南诏遣使张建成入朝,"玄宗厚礼之,赠浮图像,云南始有佛书".加上后期不断的求经、赠经和购经活动,使大理古代寺院藏书在吸收汉文化经籍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寺院藏书特色、体系.大理古代的寺院藏书、大理古代私人藏书和书院藏书共同形成了大理古代图书事业的主体.  相似文献   

8.
阴阳五行与经济社会孟凯韬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宏观动态平衡系统论,对于现代经济社会问题的研究也不失为有用的理论武器。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的门类和社会的分工虽然愈来愈细,然而从社会的总格局上讲,则不外工、农、商、学、兵五业:工即工业和交通运输事业;农...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中叶开始,西南地区古代交通的研究兴起第一个热潮,发展至今天,在文献考证、田野踏查和专项考古上分别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结合三者进行的综合性研究较少,对部分相关概念也有所混淆。以文化遗产的视角,对古代交通遗产进行研究和保护,是近几年的发展趋势,也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可能的方向。"线性遗产"是生发于我国本土的一个遗产概念,西南地区的古代交通线路是线性遗产的代表类型。从线性遗产的特性出发,阐释西南地区古代交通线路的遗产构成,分析其遗产价值,可以促进对其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与保护。同时,建立相对统一、分工明确的管理体制,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利用,能够使其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封闭型的传统文化 1、中国古代城墙的历史:城墙,又名“城郭”或“罗城”,是中国古代于宫城外围加筑的墙。《孟子·公孙丑下》即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记载。据相关文献和考古发现,城墙在中国源于原始社会中后期,是古代城市的基本形态,从城墙的兴起到消亡,历朝历代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修建的城墙,  相似文献   

11.
交通网络构筑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大航海时代以后,交通网络更是构成了全球社会经济的基本框架。时至今日,想要理解全球社会经济系统的运行格局首先就不得不了解由海运、陆运、空运构成的全球交通大系统。  相似文献   

12.
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二者的有机融合是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更是提升城市软实力主要内容。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我国新常态国情下的发展着力点,如何以改革创新精神夯实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级政府与企业需要迫切破解的新课题。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其科学合理的政府推进型发展模式,通过宏观的经济发展政策和产业政策实现管理职能的转变、融资渠道、宣传渠道等多元化有机融合,在中国城市转型升级的过程通过夯实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的有机融合,具有一定的实践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的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近年来,成都的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走在全国各大城市前列,呈现出新路径和新特点。一是多种传承教育形式共振,非遗传承能力不断提升;二是加大传播力度,非遗传播活动影响力持续增强;三是推进融合发展,非遗特色文旅经济初步形成;四是打造“成都手作”品牌,振兴成都传统工艺。成都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道路,对于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十四五”期间,成都非遗保护、发展和创新应积极融入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坚持“双创”赋能,融合发展;同时也应加大成都非遗在中国和世界的传播展示力度。  相似文献   

14.
《上海文化年鉴》2011,(1):I0054-I0054
2009年国家住建部、文化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总结建国60年来新中国城市雕塑的建设成就,由全国城市雕塑精神指导委员会,组织全国各省市城雕建设和文化管理部门,开展“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评选。经过逐级推荐、评审,从660个城市已建的数万件城雕作品中,评选出60件作品获成就奖.40件获提名奖。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作为一种学术潮流的兴起是以1986年国家“七五”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上海、天津、重庆、武汉四个近代新兴城市的研究开展为起点。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较怏,十余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从80年代兴起到本世纪末,在短短的十余年间发展成为生机勃勃的新学科,其研究成果十分丰硕。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评介。一、单体城市研究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是从单体城市起步,所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据张利民编辑的《近代中国城市史论著索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史研究地理取向的形成,受到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国外中国城市史研究和城市空间理论的影响。对于城市历史地理问题的研究,源于城市及其历史发展的地理因素,也得益于地理位置理论、中心地理论、城市—地区理论、空间理论、人地关系理论、聚落类型理论等的作用。从聚落地理学来看,城市史学应该加强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历史聚落地理的专门与整体综合研究、城乡关系史的聚落地理学研究、聚落类型及规模与区域城市化研究、城市史的人地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关于物质统一性的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这个“精华”不仅为物质统一性的原理打下了原始基础,推动着哲学思想的不断发展,而且也推动着探索物质统一性的自然科学特别是交叉科学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对现代宇宙学和反映宇宙观前沿问题的研究起着重要指导作用。因此,在繁荣发展中华文化的新时期,我们进一步研究和运用中国古代物质统一性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史研究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热切关注的焦点。20余年的学科发展,以近代中国城市发展演变为主题的城市史学研究,先后完成了从个案研究到整体研究,从纵向梳理到横向比较,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审视的历史性跨越。一批颇有学术价值与影响的研究成果相继产生,并推动本学科向更高层次提升,向更广阔的研究领域拓展。这其中,由何一民教授主编的《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堪称是中国城市史学研究中的又一项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20.
黄熙 《华夏文化》2021,(4):59-61
中国哲学的出现与发展,离不开对根源性问题的思考,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理论根基.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都对根源性问题做出了深层次的研究."中国古代有没有哲学",这不仅是对中国哲学发展的灵魂式拷问,更是儒家哲学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