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为扭转社会风气,巩固封建统治,提出了“治国以教化为先”的主张,并以丰富而又颇具创造性的教化思想指导了明初教化实践。朱元璋认为,教化应以倡导礼义道德为核心内容,各级官吏要言传身教,要积极推动教化活动的展开,并以一系列的制度确保教化政策能够长期得以贯彻落实。朱元璋的教化思想不仅对明初也对有明一代的教化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朱元璋大力推行学校教化,其主要包括:学校是教化的重要条件,程朱理学是学校的指导思想,注重基层学校作用的发挥,将学校作为重要的教化场所,大力任用监生。朱元璋对学校教化的推行对明代的政治、教育等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历代封建帝王中,明太祖朱元璋是比较重视教育的,他认为:“治天下以人才为本,人才以教导为先”,并且在实践中集历代封建帝王的教育思想之大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但是,迄今为止,有关论著不多。本文略加论列,旨在抛砖引玉。一、以国子监为重点,大兴地方郡学、社学明朝初建,封建统治人才缺乏,为了扩充官僚机构,朱元璋一反历代封建王朝只注重太学的做法,采取以中央国子监为重点,大兴地方郡学、社学的方法,加速培养统治人才。他说:“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  相似文献   

4.
陆贾是汉代第一位倡导教化的政论家,也是复兴儒学的先驱。他继承了先秦儒学以民为本的教化思想,从性善论的立场出发提倡学习儒家经典。秦国灭亡的历史教训使陆贾认识到只有对百姓进行道德教化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并进而实现儒家不断追寻的大同社会的和谐景象。陆贾的以仁义为体而以刑罚为用的教化思想充满了时代的气息,特别是他所总结的教化原则与方法,为汉初统治为政理念的建构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汉武帝确立儒学教化以后,其选官制度的儒术趋向推进了儒学势力的增长,还选拔了大批儒生官僚,其中许多成长为郡太守.信奉儒学教化的儒生郡太守,从发展经济、推行礼仪、先教后诛、利用父老整合社会秩序、建立学校等方面推行教化.这奠定了以后历代地方官员推行教化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6.
朱元璋以猛治国,是以滥杀而著称于历史的古代帝王之一。作为开国之君,他似乎违背了用刑宽大以结民心的历史成律。但是他的刑罚主要是针对统治阶级的,他刑罚上大夫,礼能下庶人,修身正家,常思"修德致和";取才唯德,驱吏向贤;广施教化,惠及万民。明朝国祚绵延几近三百年,朱元璋的德政思想及实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明代教化主旨之下,山东地方官员作为传播教化思想的主体,将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体现在政治行为中,对百姓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官员对百姓教化的突破口,主要在于官员自身修养及其将国家强制政策转变成百姓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8.
朱元璋是历史上一位雄伟的君主,为了维护明王朝的统治而实行了仁政。他的仁政继承了孟子思想的精髓,强调阜民之财、息民之力、明教化、禁暴,也有自己的特点。虽然朱元璋仁政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但民众也受惠颇多,社会得到发展,国家实力也得到增强。  相似文献   

9.
儒家文化经过2000多年的演化,有儒学现代化的趋势,如何对待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就变得不可回避.儒家的“克己复札““以理制欲“思想,对于当前我国党风廉政建设有着重大的借鉴作用;其“内圣外王“思想对官员的道德品质提出了道义的要求,发挥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对于各级干部廉洁自律有着重大的内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社会教化是一种化诱万民以维系社会统治的政治工具与社会软调控手段,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从历史人类学视域下观照,先秦礼乐社会时期,时人创见了“外物以饰内情”的社会教化方式,青铜礼乐器成为这种教化方式的物质载体,并承载了道德教化、伦理教化、政治教化、警示教化等丰富的教化功能。这种社会教化方式与礼乐文明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对先秦社会的良性运行、中华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据《明太祖宝训》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与侍臣曾两次研讨《孙子兵法》。朱元璋受其身边爱好《孙子兵法》的侍臣的影响,屡屡对《孙子兵法》加以应用,虽质疑《孙子兵法》的相关思想,但其治军和作战的精髓思想依然有孙武的影子。朱元璋汲取孙武兵学思想中秉持经世致用的原则,极其注重孙武任将和用兵的思想,在作战历程中强调《孙子兵法》战略战术思想,这些均证明了《孙子兵法》作为"跨时代、跨国界、跨领域"的经世佳作对朱元璋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明朝建国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在遵奉“武治祸乱,至太平”原则的基础上,设国子监,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人才。为使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较高的素质为其统治阶级, 在国子监中,设监规制度,对师生的品德、言行、纪律、学习等各方面做了详尽的规定,从而规范了古代封建教育管理体制。但到明宣统以后,由于考核体制宽松、俸禄降低、赋税繁重,致使教育质量迅速下降,国子监的教师与监生流失严重,监规制度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明太祖宝训》,认为朱元璋对祥瑞的态度非常客观理性,不仅对获取政权后没有沾沾自喜,还流露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将百姓的幸福视为真正的国之祥瑞,展现了一贯的民本情结;该书文中言词恳切,措辞强硬,虽可能经过润饰,但不太像一般儒臣的手笔,这大大增加了这些言论的可信度,至少表明了朱元璋本人的相对真实的思想和理念;对比后世明代帝王官修史书,《明太祖宝训》的忧患意识最为明晰强烈。  相似文献   

14.
《国朝典汇》是明代万历间徐学聚编纂的一部本朝典制类史书。分类编载了自明太祖开国至隆庆间二百余年朝廷内外典章史实。它是研究明史必不可少的史著。书中蕴涵了徐学聚丰富的史学思想。文章从天命史观、正统史观、重民思想、秉笔直书等方面来阐述徐学聚的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封建社会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至明朝已经步入晚期。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体经过朱元璋的不断调整,君主的权利达到了封建社会空前强化的高峰。而这一君主专制政体的空前强化,又和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前就非常重视政权建设不无关系。本文论述了朱元璋集团统一全国前的政权建设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帝王,朱元璋有着丰富的领导思想,其内容涉及众多领域,主要为重民爱民、厉行法治、重视人才、廉洁从政。从其领导思想可以看出,朱元璋是一位极具个人魅力的领导者。  相似文献   

17.
青田隐居是刘基由仕元到仕明的转折点,其中的疑点也颇多。我们认为,刘基辞官隐居的具体时间是至正十九年春夏之际,其原因包括元王朝崩溃、自己被降职等多个方面,但与方国珍无关。在隐居青田期间,刘基的心态经历了前后三个阶段的变化,对朱元璋集团的态度也由排斥转变为支持。刘基本无出山的打算,在朱元璋集团的多次邀请下才勉强出山,并成为朱元璋手下的重要谋臣。  相似文献   

18.
朱元璋是一位圣明君主,其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是明代的盛世。他倡导以民为本,以史为鉴;积极制定法律,整饬吏治;主张严厉执法,为封建社会治国安邦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19.
"道问学"处多了些子?——朱熹教育思想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以来,学者普遍认为朱熹的教育思想重在"道问学"而陆九渊的教育思想重在"尊德性"。这是混淆朱熹的哲学建构与教育实践而导致的误解。朱熹哲学固然以强调客观知识的探索为理论特征,但其教育思想却始终坚持知识和德性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教化的现代转型是伴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而发生。维新志士们的“新国民”意识与“开民智”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行动,“五四”新文化领袖们对国民性问题的深度反思和对儒家伦理教化的激烈批判,都极大地促使传统道德教化的质性转向,并催生一种以自由平等、科学民主、个性独立、生命关怀为旨趣的新式教化理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