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人类是惟一能够在活着的时候意识到自身终将会死的动物,在面对生与死的巨大困扰时,有什么来助人度过人生的难关?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死观来引导人们投身某种关怀,减轻死亡的痛苦,确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藏族的丧葬文化中,存在着一种深刻的对死者、对死者亲人以及对生存环境的关怀。了解这种关怀意识,有助于我们审视自身,正视死亡,珍视生命。  相似文献   

2.
真正的高贵     
在平静的海平面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领航员。 但如果只有阳光而没有阴影,只有欢乐而没有痛苦,那就不是完整的人生。就拿最幸福的人来说吧——他的幸福是一团纠结的纱线。痛苦和幸福轮番而至,让我们悲喜交集,甚至死亡都让人生更为可爱。人们在生命的严肃时刻,在悲伤与丧亲的阴影下,才最接近真实的自我。  相似文献   

3.
人因为有死而产生死亡意识.由于人们对死亡的关怀态度不同,生成的死亡意识就会不一样,关乎到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个性也会不一样.《闲情偶寄》启示我们:生活美学是根植于死亡的呵护意识之中的.只有呵护死亡,才能形成审美心境,才能发现人生之美和享受生活之美,以利于生命的健康.  相似文献   

4.
人类从古到今都在经历着生命的三重悲剧:生命是短暂而有限的,充满了生老病死和悲欢离合的痛苦,不可避免的死亡会将一切人类的努力化为虚无.<夜莺颂>、<希腊古瓮颂>和<秋颂>清晰地展示了济慈直视生命、超越生命、达到永恒的人生轨迹,诗人的个人追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启发人们尤其是当今的人们严肃思考各自的人生和人类共同的命运.  相似文献   

5.
当今社会,生命科学知识与医疗技术手段的日益进步为人类健康生活带来巨大保障的同时,也面临许多伦理与法理问题的挑战,安乐死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一个丛生复杂的问题领域,安乐死不仅考量着社会伦理、医学治疗、法律规制诸多观念与制度的变迁,而且涉及人生价值观,指向哲学本质层面的问题。其本意不是要快速终结病体生命,而是决定死亡时是痛苦还是安乐,是在坚持有利和自主的伦理原则,在不违背国家、社会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所采取的特殊方式,结束临终阶段肉体无法救治的极端痛苦,更重要的还是精神上给予慰藉,让人尊严、安详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是对向死而生的人的存在方式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6.
希腊神话的特征之一是与人生的谐融与贴近。诸神都与人间生活、人类情性有着种种联系和共通之处,神人同形同性,表现了人类自身的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希腊神话特别注重情感和理性的适度表现,诸神是情理的完美统一体。只有在理性与情性之间,人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这也是希腊人对于人生的一种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7.
<正>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历练的过程,没有一个人会一帆风顺的走到头。无论是生活上的快乐或痛苦,我们都要感谢它们;感谢快乐,它使我们感受到温暖,感受到力量,感受到希望。我们也要感谢痛苦,因为它让我们感受到坚强,感受到人生的价值,感受到痛苦过后的那份轻松。生活让我们懂得知足者身贫而心富,贪得者身富而心贫。不是常说知足者常乐吗?乐什么?就是乐我们的心富,虽没有太多财产,但是我们心无牵挂;人是有思想的,思想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人生只有三天:迷惑的人活在昨天,奢望的人活在明天,只有清澈的人活在今天。而只有活在今  相似文献   

8.
为坚强喝彩     
生活中有快乐,也有痛苦;有成功,也有失败;有顺利,也有挫折。面对痛苦、失败和挫折,只有选择坚强的人,才能成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人。不是吗?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这样的体验和经历。这是人生的财富,让我们为坚强喝彩吧!  相似文献   

9.
阎连科小说中的死亡叙事呈现了丰富多样的面貌。可归纳为三种主要形态:时间与死亡——无法抗拒的自然之死;权力与死亡——乡村权力导致的人的异化与死亡;世俗与死亡——民间道德的失落以及人的死亡。阎连科以自己独特的人生经验和对世界的把握方式,对人类的终极命运给予关怀,对人的生命和存在进行哲学意义上的拷问和沉思。  相似文献   

10.
作为自然法则,死亡是每一个人人生的最终归宿。因此,我们不应该回避和漠视死亡,而是要直面死亡。只有直面死亡,人生意义才能够有所显露;只有直面死亡,人生才会更加充实;只有直面死亡,人生才会具有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重新审视死亡必将有着更为重要的人生意义。  相似文献   

11.
There currently exists a dearth of research on the transmission and assimilation of myths. To overcome this limitation, we developed a novel scale that measures belief in science-related myths. A total of 363 participants completed this new scale along with measures of personality (the Big Five factors), anti-scientific attitudes, and New Age orientation.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items of the belief in myths scale could be reduced to two factors concerning human-related and non-human-related myths. Both factors were internally reliable, were moderately inter-correlated, and were not rate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ly by women and men (although human-related myths were rated as significantly more believable than non-human-related myths). Further analysis showed that only human myths were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by anti-scientific attitudes and the Big Five factor of Extraversion. Thes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he promotion of scientific literacy.  相似文献   

12.
神话是人类童年的文学。本文从劳动的回音、对大自然的初期认识、对后世文化的影响三方面阐述了中国、希腊古代神话的相同相似之处,从人神关系、对待人与非人的力量、神话所反映的社会关系、神话的系统性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希腊古代神话的差异,并从地理原因的角度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意在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希腊文学发端之差异。  相似文献   

13.
伏羲神话和九隆神话都是我国著名的神话,伏羲神话一般被视为是汉族的神话,但在我国的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仍然流传着诸多关于伏羲的神话。需要强调的是,文中所指的伏羲神话是所有和伏羲有关的神话,而不是特指某一个关于伏羲的神话。九隆神话则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神话,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神话具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拟从情节内容和文化内涵两方面出发,对两个神话的相似之处进行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4.
陇南白马人民间文学源流简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陇南白马人民间文学整体发展过程有源流分野,韵文是其最早类型,随后是散文,成为陇南白马人民间文学的主体,主要有神话、传说、故事等样式。考察陇南白马人民间文学的源流状况,有助于我们深刻地认识和了解陇南白马人生活的过去和现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都产生于人类的初始阶段,反映了早期人类生活和认识的过程,所以具有相同点:但又因两国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演进不同,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又有许多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6.
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都产生于人类的初始阶段,反映了早期人类生活和认识的过程,所以具有相同点:但又因两国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演进不同,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又有许多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7.
感生神话是人类最早对自身起源的诠释,也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中国史书中记载了很多感生神话.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利用史料对二十五史中的感生神话进行梳理分析,从类型、特征以及文化功能三个方面来解析感生神话的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8.
While there has been widespread take‐up of the concept ‘flexible learning’ within various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and equally frequent references to the flexible ‘natures’ of the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that often underpin flexible learning initiative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ies and flexibility is not a simple one.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 some of the more persistent myths about technologies that are intertwined with discourses of flexibility. We highlight some of the more common ‘muddles’ that these myths can lead us in to and argue that the ‘mess’ that so often results from well‐intentioned moves to ‘be more flexible’ is largely a result of the ways that CCTs, or indeed any new educational technology or strategy, is theorized. Drawing on a recent study of onlin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we outline a new framework for examining these and related issues as they apply to teacher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9.
面对自然的生命威胁和生存压力,远古先民在追求生死的奥秘过程中产生了诸多创始神话。伏羲、女娲神话以生死为主题,体现了我国先民的生存智慧,演绎出了中国丰富灿烂的文化。本文以神话中的生死观为切入点,探求远古神话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许多教师在“创造性思维能不能教?怎么教?”这些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区,以至不能有效地开展创造教育。充分认识和理解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和机理,并以其15种引发机制指导教学,以学生产生创造性设想的质量和数量作为评价教学的依据乃是消除这些误区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