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外在华有效专利存量的比较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专利是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中外在华有效专利存量差异显著.从发明有效专利的数量来看,国外占绝大部分比重;有效专利持有时间超过7年以上的以国外的居多;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领域,国外在华呈现高密度的专利部署.这些差异来自于双方专利质量、专利实施、专利申请目的等方面的原因.为了提升我国有效专利的优势,应该采取加强国内创新能力的培养,健全科研评价体系、加强融资环境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有效专利的内涵与外延,提出三项分解指标,即有效专利数量、专利寿命和有效率.在专利维持模型和指标解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有效专利指标的应用价值和应用框架,旨在推广有效专利指标,丰富和拓展有效专利指标体系,便于更加清晰地揭示我国有效专利的发展状况,以引起学术界特别是知识产权领域学者们的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3.
专利转化中的"专利沉睡"及其治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专利转化率低是阻碍中国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专利沉睡”是专利转化率低的重要体现。本文分析认为“专利沉睡”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各种制度条件的限制使专利持有人和专利需求方无法形成有效的专利转化收益预期,而且专利市场信息不完全、跨国公司的专利滥用和专利申请中的“泡沫”则进一步加剧了“专利沉睡”现象的出现。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解决中国“专利沉睡”问题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选择2000-2018年中国学术机构、中国企业和美国学术机构发明授权专利作为研究样本,从专利创造、申请和维持转化三个阶段出发,选取非专利引用文献数量、引用专利数量、5年内被引频次、代理申请率、合作申请率、有效持有率和市场转化率7个指标,将三大主体的专利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三大主体中中国学术机构的专利质量处于最低水平,尤其是专利创造阶段的相关指标与美国学术机构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且并没有呈现出上升的发展趋势.提升中国学术机构专利质量,还需从提升专利本身的新颖性和创新性开始做起.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校专利状况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1985年我国实施专利制度以来我国高校专利申请、授权情况,指出高校专利工作由弱到强,逐步发展;发明专利的申请、授权已经成为高校专利工作重点.分析了高校有效专利情况,并和国内有效专利进行了比较,认为高校发明专利保护工作已成为高校专利保护、维持之重点;分析了高校专利转化状况,提出了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概念,高校专利传统意义的许可、转让只是高校专利技术转化的一部分,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是高校科技创新的主要组成,是一项系统化、社会化工程.  相似文献   

6.
毛昊  刘澄  林瀚 《科学学研究》2013,31(12):1816-1825
 在我国迅速增长的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中,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在专利数量持续累积的同时,企业所持有的专利多大程度上投入了使用,实现了经济和社会价值更加值得我们关注。本文基于2008至2012年中国专利调查数据,考察了中国企业所持专利的实施与产业化情况,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企业专利实施在规模上可观,但收益水平有待提升;不同因素变量也会对专利实施和产业化表现出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天津市特色高校从专利申请趋势、授权率、法律状态、专利质量、专利运用情况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天津市特色高校的专利基本情况.结果表明,天津市特色高校近三年发明专利授权率稳步提升,专利申请技术分布与各个高校重点学科密切相关,但失效专利数量较多,高价值专利数量较少,专利转移转化率低.为提升高校专利质量和转移转化能力,本...  相似文献   

8.
专利收益具有动态性、随机性、不平衡性、相对性和隐蔽性等特征,是专利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等的核心,与专利数量、质量和价值等关系密切。以中国授权、国内居民拥有的法定保护期于2019年届满的专利为研究对象,基于逻辑回归-BP神经网络模型对专利收益影响因素分析发现:专利主体特征对专利收益的影响程度最大,专利客体特征和专利事件特征对专利收益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弱,且比较接近;主体特征中专利权人类型、专利权人所在地区经济状况和发明人数对专利收益的影响程度依次递减;客体特征中同族专利数、独立权利要求数和专利引证数对专利收益的影响依次递减;事件特征中专利审查时间、诉讼涉案数和专利被引数对专利收益的影响程度依次递减。  相似文献   

9.
基于专利地图技术的我国风电产业专利竞争情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专利地图技术,对中国知识产权网公告的风电专利数量、地区、竞争机构分布、机构研发团队投入/产出、IPC分类等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研究.研究表明:我国风电专利虽在数量上增长较快,但我国参与研发的机构和人员数量远少于国外先进风电制造企业;国外企业已成为风电专利技术的创新主体,我国仍以个人为主,企业参与程度较低,不利于技术成果的市场转化;通过IPC挖掘国内外技术演进、布局及相关技术领域的竞争情报,获取国内外研究热点及变化趋势,发现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为我国风电技术路线的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乔永忠 《科学学研究》2018,36(2):272-278
中国国内创新主体拥有有效专利数量大幅增加,但是其专利运用水平以及专利收益能力没有及时提升,使得专利维持年费负担为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在研究专利维持年费制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创新主体就专利维持年费相关制度调查结果分析发现:中国有效专利数量大幅增加的同时,创新主体也承受着过重的专利维持年费压力;专利维持年费制度是一种类似于税收杠杆的、能够促进创新的货币政策工具;现有专利维持年费制度不利于促进创新主体的可持续创新活动,对其进行全面改革有利于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最后提出完善中国专利维持年费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网络竞争情报研究--竞争者网站的挖掘与监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网络竞争情报研究过程中经常遇到的竞争者情报的研究问题 ,论述了竞争者网站的挖掘和检测方法 ,讨论了如何运用竞争情报分析方法研究分析竞争者网站 ,同时介绍了竞争者网站的监测工具。  相似文献   

12.
13.
相似度对品牌延伸评价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浏  肖纯  梁金定 《软科学》2011,25(5):47-52,68
通过实验研究,探讨了品牌延伸中的相似度因素对消费者不同品牌偏好度在延伸评价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发现:无论是在高度偏好品牌还是在中度偏好品牌延伸情境下,当延伸产品与母品牌产品满足一般程度的目的一致时,消费者比较难以对相似度做出迅速判断;消费者对高度偏好品牌延伸产品的评价随着母子品牌产品之间相似度程度的增强而强化,反之亦然;消费者对中度偏好品牌延伸产品的评价与母子品牌产品之间相似度程度先强后弱,呈倒U型关系。最后对营销理论与实践的意义及研究方向做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基于产业群的技术创新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伟  黄鲁成 《科研管理》2002,23(4):30-34
技术创新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技术创新是我国企业在新经济时代面临的现实选择,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具有不同的作用,拥有不同的优势。现有的技术创新研究基本上是将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分裂开来,单纯从市场或市场组织方面孤立地研究某一种类型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情况;而在有关的产业群研究中,又都是从区域经济的角度,从小企业群集的角度来分析,而很少考虑从技术创新的角度,从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协同竞合角度来分析,本拟就国内相关研究进展综述,从而给基于产业群的技术创新研究提供立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分析桂林毛尖发展现状及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其品牌竞争力的相关对策,不断提高桂林毛尖茶产品的生产能力和品质,提升桂林毛尖茶产业水平,推进桂林毛尖茶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17.
运用2008-2014年面板数据,构建我国教育部直属高校的面板数据模型,研究我国高校图书馆建设对学科发展水平的长期和短期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图书馆建设与学科发展之间既存在长期的均衡作用,同时存在短期的影响作用,且短期的弹性高于长期的弹性,同时图书馆年度经费的投入对科学研究的影响高于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
李亚东 《科技广场》2012,(6):107-109
无人值守是电力工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型变电站运行方式,本文根据油田电网发展和电力系统改革的要求,对油田电网无人值守变电站的改造与管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产业组织理论对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关系研究是在熊彼特假说的基础上展开的,包含两种理论路径:一是继承早期产业组织理论所坚持的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对技术创新投入与静态市场结构特征相关性的分析;一是在熊彼特所开创的动态分析思想基础上,从产业演进动态过程中对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互动关系的分析。本文对两种理论路径下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回顾,并从整体理论发展过程的角度对其进行评述,然后借鉴相关理论,分析了从中国产业演进动态过程中把握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关系的基本思路,进而分析了相关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