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徐訏的小说抒写着心醉神迷的诗性世界,发掘生命深层的神秘体验。诗性浪漫主义是徐訏小说的显著特征,一方面与神或上帝之间进行交流对话进而完成对自我的找寻;一方面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圆融境界对人性中世俗欲望的认识与摈弃而完成自我追求的提升与升华。徐訏从对上帝的崇拜、对彼岸的向往转向对此岸的关怀、对现世的超脱,对人生的深幽与神秘进行着形而上的探索与找寻。  相似文献   

2.
徐訏的小说抒写着心醉神迷的诗性世界,发掘生命深层的神秘体验。诗性浪漫主义是徐訏小说的显著特征,一方面与神或上帝之间进行交流对话进而完成对自我的找寻;一方面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圆融境界对人性中世俗欲望的认识与摈弃而完成自我追求的提升与升华。徐訏从对上帝的崇拜、对彼岸的向往转向对此岸的关怀、对现世的超脱,对人生的深幽与神秘进行着形而上的探索与找寻。  相似文献   

3.
徐訏是位文坛全才,小说、新诗、散文、戏剧都有很高的成就,小说更是声誉斐然.徐訏擅长描写传奇故事,他的小说充满浪漫色彩,情节富有戏剧性.但他的小说并不仅仅在写故事,而是通过故事来写生命的哲理和宇宙的玄奇,传达出徐訏对艺术美和人性之爱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徐訏的传统文化情结相当深厚,儒家、墨家、道家、佛家等传统文化观念与传统文学文本对徐訏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徐訏对传统文化并未全盘接受,而是接纳从传统文化肌体上剥离出来的带有民间色彩与世俗气息的思想信念.徐訏深受西方文化的浸染,马克思主义、理性与非理性人文主义、基督教、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等都对徐訏产生了很大影响.中西文化对比是徐訏文化观照的中心,他虽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但他十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落后腐化的一面与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更崇尚西方现代文化中的科学、民主、自由.传统与现代性交织并向现代性倾斜是徐訏小说明显的文化观照特征.  相似文献   

5.
在推动现代小说向通俗化和大众化方面,徐訏小说做了有益的尝试。他的小说赓续传统的志怪、言情小说的精神余脉,在曲折生动的传奇故事背后,巧妙地借鉴了传统小说的某些叙述方法和言情模式;他小说的另一个表现维度就是对爱情与人性、生命与宗教的现代性追问,尤其是将精神分析学说引入文学创作中,通过复杂的心理分析,突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从而极大拓展人性表现的力度和深度,这是徐訏小说的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6.
徐訏的小说创作在浪漫传奇的通俗形式之下展开的,是对爱情、人性、人生以及宗教等方面的现代性追问。这种追问主要表现为爱情的哲理反思、心理的深层剖析以及宗教的关怀与提升这三个方面。这种融哲学、心理、宗教于一体的生命的道说,体现了对人的命运的关注以及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思索,是徐计小说的现代性的主要表征。  相似文献   

7.
徐訏的传统情结相当深厚,儒家、墨家、道家、佛家等传统文化观念与传统文学文本对徐訏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徐訏对传统文化并未全盘接受,而是接纳从传统文化肌体上剥离出来的带有民间色彩与世俗气息的思想信念。中西文化对比是徐訏文化反思的中心,他虽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但他十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落后腐化的一面与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更崇尚西方现代文化中的科学、民主、自由。徐訏小说受到中西文化两方面的影响,传统与现代性交织并向现代性倾斜是其小说明显的文化反思特征。  相似文献   

8.
徐訏小说对异性之爱有较高的探讨热情,并将其上升到形而上的情爱本质的追问.本文通过徐訏的<盲恋>来分析其小说中所体现的"审美距离"说与灵肉交融的爱情美学理想的矛盾统一,并通过解决矛盾,将徐訏的情爱理想及其对世俗婚恋的认识的轮廓勾勒出来.  相似文献   

9.
根据徐訏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可将其分为三类:奇幻小说、心理小说和现实小说。奇幻小说浪漫的传奇色彩、幻美的理想主义情调和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赋予作品奇特的艺术魅力;心理小说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隐秘的人性探测;现实小说以展示社会问题为主旋律,显示了徐訏对现实社会的热切关注。  相似文献   

10.
徐訏被认为是一位现代主义作家,但是与西方现代主义作家不同的是,徐訏的创作思想和创作背景更具民族特性。他更多地关注了人生的审美关系,探索人性意义的空间,寻找人的生命标准,其目的依然是建立一个和谐理性的世界。通过把西方哲学的外在超越和东方哲学的内在超越结合起来,徐訏创造了一系列“中国化”的现代主义作品,为现当代文学提供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现代性体验文学范本。  相似文献   

11.
许敏歧的创作涉及散文诗、散文、诗歌和诗评等,其中成就最高,最具特色的是散文诗。许敏歧的散文诗中,有一个以"荒原"为核心的意象群,也有一个沉思者的身影。"荒原"这一意象蕴涵了他复杂的感情,有绝望也有希望,有疼痛也有深爱。而沉思者的身影则渗透了他创作中的思考,有对已逝岁月的思考,有对生活、生命、人性和命运的思考,也有对国家、民族、社会、历史和文化的思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许敏歧的散文诗是"荒原的苦恋",也是"荒原上的沉思"。而这种苦恋与沉思是通过凝炼而富有诗意的语言完成的,许敏歧散文诗的语言虽然没有刻意追求外在的韵脚,却有一种内在的韵律和节奏感。  相似文献   

12.
徐言于是位文坛全才,小说、新诗、散文、戏剧都有很高的成就,小说更是声誉斐然。徐行擅长描写传奇故事,他的小说充满浪漫色彩,情节富有戏剧性。但他的小说并不仅仅在写故事,而是通过故事来写生命的哲理和宇宙的玄奇,传达出徐哥对艺术美和人性之爱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徐复观教育哲学思想的基础是人性论。在徐复观看来,儒家教育哲学思想的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人格世界的完成;第二是奠定了中国学术发展的基础;第三是对教育价值的积极肯定。  相似文献   

14.
古人对思维器官的认定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期。最初,"心"被认为是人体的思维器官,与人的心理活动相关的词多以"心"为形符。许慎认为"思"字"从心,囟声",段玉裁将其划入会意字,"从心,从囟"。徐灏笺云:"人之精髓在脑,脑主记忆,故思从囟。"可知,随着对人体功能认识的逐渐深入,"脑"的思维功能被发现,人们对思维器官的认定完成了发展的蜕变。  相似文献   

15.
许地山作品以其强烈的神秘主义色彩著称于世,而这种神秘主义表现为对宇宙自然的亲近、向往,以及自然神赠与人类的种种奇妙的“回应”。以许地山一系列小说为参考文本,列出神秘主义在许地山作品中的具体表现形态。并分析许地山思想中这种神秘主义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6.
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许地山、林清玄散文的最大特色是有着浓厚的佛文化色彩。二人的散文都以展现佛的悲悯情怀为主题,善于将禅的机锋和对日常生活的体悟融为一体。许地山侧重于阐释佛教“苦”、“空”的根本精神,且常常陷入佛理与真爱的困惑中,其散文多呈现出矛盾和迷惘的色调;林清玄多抒写从悲苦中提升、净化而来的感动和欢欣,注重开启心中的星月,其散文清澈明朗。  相似文献   

17.
徐言于和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游离于主流之外的作家,他们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作品中共同关注的主题是人性,《鬼恋》和《倾城之恋》两个不同风格的爱情故事,一个出世,一个入世,前者传达着徐哥不灭的对真的美的人性的追求,在后篇看到了张爱玲笔下人物的残缺美,人性中恶的东西遮蔽了他们的灵魂。他们还有着对生命的渺小,生存困惑,荒诞的形而上的思考。他们在特定年代,特定背景下,弥补了文学价值的缺失,显示了与世界文学思潮的现代性接轨。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文学的启蒙传统可分为“启蒙的文学”和“文学的启蒙”两种。“文学的启蒙”也即通常所说的审美性文学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不讲功利,反对直接的现实功用,主张从“人”的角度实现文学内在的独特价值。其中20世纪20年代的周作人首树“人的文学”的大旗,30年代的沈从文4、0年代的徐讦分别从两个方面实践和丰富了这一主张。  相似文献   

19.
《羽蛇》暗含了作者的女性立场。小说讲述了一家五代女子在尘世中寻找“爱”而不得的孤独境遇,将女性之间的猜忌、多疑、自相残杀娓娓道出,有力地折射出女性在整个社会中的存在现状。徐小斌关注女性的内心,从身体之维出发,深入到女性的灵魂,揭示出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恐惧和焦虑。作者的女性写作有对女性自我的探讨,同时也饱含着对整个人类生命的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