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无痕,润物无声"是一种艺术境界,也是德育追求的目标。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其教育效果就越大。"德育无痕,闪耀着教师的智慧与仁爱,充盈着平等、信任和默契,是融入生活的德育。作为德育工作者,在与学生和睦相处的日子中,要让  相似文献   

2.
"无痕德育"是思想品德课教育的一种理想境界。学生行为规范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需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追求"无痕德育"的境界,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感染下,在活动的体验中,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在生活实践中进行"无痕"的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3.
九年义务数学教材巧妙地把丰富的历史故事、著名的数学人物、辉煌的数学成就以及深刻的数学思想寓于知识体系中,教材既是传承知识的主阵地,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受到无痕教育,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一、直接利用显性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显性资源指课本中直观呈现的插图、文字和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要求学生的培养目标不仅是知识丰富、能力超群,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品德、丰富的情感、健康的个性。时代呼唤德育,学校德育该如何应对?本文进行"无痕"德育策略的探索与实践——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课堂设计在关注学生生活、学习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在不露痕迹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关注把德育自然渗透到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一并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情操上的陶冶,让德育达到春雨润物、情景交融的无痕境界。  相似文献   

5.
陈桂生 《中国德育》2009,(11):39-41
最近刚从张思明老师访谈记录中,知道“无痕德育”一说,又从《中国德育》杂志2009年第8期刊载的楼江红君的《让无痕德育走进课堂》一文中,知道一个“无痕德育”的案例。尽管不知“无痕教育”出自何典,单从不同地区出现同一教育趋向的提法,就感到异常兴奋。仿佛从风萧萧、雾茫茫中发现了一缕霞光。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与德育是有机结合的整体,孝道教育又是德育的重中之重。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将孝道教育贯穿于日常的阅读教学过程之中,用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年轻的生命,让孝道意识深入学生的心灵,避免空泛枯燥的大讲道理,以熏陶感染,实现孝道教育的教学渗透,达到润物无声德育无痕的教学效果。在课内外阅读中,通过多元评价,让学生感悟孝道,提高素质,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7.
高侠 《文教资料》2011,(30):182-183
作者通过教育教学实践,认为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一种“无灌输”的道德教育,对学生德育效果的增强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以教学实例与读者分享了学科德育渗透的有序分层、有意无痕、水到渠成和舍大求小等原则。  相似文献   

8.
李凌凌 《生活教育》2015,(2):111-112
要根据学校德育的现状,采取主体性德育、生活德育、暗示性德育、学科性德育的原则,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无痕对接,可以让学生在文化的教化和知识的价值之间相互交融,在精神和情感交融中互相体会。  相似文献   

9.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有一种教育,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永正也说过:"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因此,我想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是不露痕迹地渗透,达到"水到渠成"而又"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效果。这是"无痕教育"的真谛。由于语文德育内容具有分散性,丰富性等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即渗透性,需要发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0.
九年义务数学教材巧妙地把丰富的历史故事、著名的数学人物、辉煌的数学成就以及深刻的数学思想寓于知识体系中,教材既是传承知识的主阵地,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受到无痕教育,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 一、直接利用显性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显性资源指课本中直观呈现的插图、文字和直接介绍的数学史料. 1.利用教材插图  相似文献   

11.
德育“无痕”——走向生活化的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与生活是一体的,生活是道德赖以生长的根基。生活化的德育把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它通过营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师德示范、拓展德育空间,并关注儿童生活的整体性,做到德育“无痕”。  相似文献   

12.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追求“无痕德育”,让学生在一定情景感染下,在活动的体验中,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在生活实践中进行“无痕”的德育教育。“无痕教育”有三个显著特牲:它强调教学顺应性.即顺应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兴趣爱好,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等;强调和谐性.即没有一丝一毫的强迫.而是疏导.让学生主动融入,自主地体验和感受;强调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效果.真正实现学生自觉的道德内化和行为转化.  相似文献   

13.
道德与生活是一体的,生活是道德赖以生长的根基。生活化的德育把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它通过营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师德示范、拓展德育空间,并关注儿童生活的整体性,做到德育“无痕”。  相似文献   

14.
<正>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只有当学生忘记自己是受教育者的身份,在民主、开放、人文的教育氛围,在一定生活情境和实践活动中体验,在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情感交流与思维碰撞时,道德教育才会有效融入学生心灵、润泽学生精神世界,进而对学生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一、道似无情却有情如果说教师用看得见的关爱感染学生是无痕德育的一方面,那么,许多德育之举表面上看似没有情感流露,实际上却是师生情感流淌的一种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5.
语文是一门具有深厚人文色彩的学科,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的德育作用受到了高度重视。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有德育价值的课文,这就需要教师深度发掘课文中的德育契机,发掘语文实践活动的德育价值,体现语文教学中"教书"和"育人"相结合的特点,这样才能实现语文教育和德育的无痕融合。基于此,将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德育活动激发学生的正向情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实现语文与德育深入融合。  相似文献   

16.
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与德育实效性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德育功能,但当前历史教育尚未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针对这一状况,在历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增强学生是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体的意识;从发挥德育的整体功能考虑,认真研究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方法和策略。教师要强化德育意识,更新观念,改进方法,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德育途径。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17.
<正>"绿色德育",顾名思义,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指创设自然、和谐、人文、民主的教育教学环境,追求和谐无痕的育人技巧,指导学生从人与自然互相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学生享用自然,自觉养成文明的道德行为习惯,感悟到人与人之间要友好相处、文明交往、相互关爱的德育观。所以绿色德育是和谐德育的范畴。绿色生态德育的基本内涵"绿色生态德育是现在中小学德育内容创新和改革的主流和新理念,是经过多年的实践而提炼出来的一种现代德育观."绿色生态德育"是融合绿色所象征的自然、和谐、人文、民主等思想  相似文献   

18.
历史学科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渗透科学教育、人文教育、思想教育等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紧扣德育目标,创造性地运用历史教材,让历史教学上升到德育高度,使学生不但学到历史知识,更受到德育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一、注意德育目标与因素,有机渗透德育教育1.明确德育目标,有向渗透德育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其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情  相似文献   

19.
根据道德养成的规律,"无痕"和"有恒"是中学德育的基本特点和实践诉求,而阅读是促进学生自我成长的重要方式,是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发展和道德情感培育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设计与德育目标相适应的系列主题阅读活动,融合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可以成就中学德育的"无痕"和"有恒"。  相似文献   

20.
小学阶段是学生品格、意志、价值观、世界观的初步形成和发展时期。学生品德的形成是在儿童整体生活中实现的,因此,我们必须将儿童的整体社会生活纳入德育课程体系。一、依托课程改革,丰富德育课程内容1.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德育实现无痕化首先,提高学生道德认识能力。小学生的思维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