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家朱永新曾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用心教了多少年书。”可见,做一个“用心”的研究型,专家型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就需要不断地反思和创新。尤其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科学有效且艺术性地开展教学,是一项需要长期探索的课题。当前,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一些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存在着误区,使新课标精神异化。  相似文献   

2.
"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这是她很喜欢的一句话。她说,朱永新的《走近最理想的教育》一书让她感触很深,也引发了她内心深处对教育的不断反思。在她看来,书中朴素的道理是所有教育人应该弘扬的,也是教育界有些人已经缺失  相似文献   

3.
陈俊 《教育艺术》2013,(6):16-17
一、教育理念:与教育同行,追教育梦想人生应该有梦想,我们的梦想应该与教育的梦想结合起来。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志存高远,向教育科研要质量,做思考的实践者,做实践的思考者,做一名充满智慧和诗意的幸福教师。教研员在教研活动中不只是组织者,而且是参与者、引领者。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要求物理教师从以往无专业特征的"知识传授者"、传统的"经验型"教师成长为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研究者""专家型"的教师。物理教师在新课改中如何成长?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 反思"。正如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所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思考才能产生变革,变革才能带来发  相似文献   

5.
赵蕊 《教书育人》2010,(6):36-38
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朱永新 大凡有为,无外乎“用心”二字。教书育人,必须悉心教导。无论是做人,做事,还是做学问,给学生最直接、最有力的影响的人是老师。我们的言行举止无一不影响着学生。只要我们始终坚持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只要我们能够用心做好为师之道的以下六个环节,定然不会辜负党和国家之所托,定然不会让莘莘学子及家长失望。  相似文献   

6.
朱剑萍 《文教资料》2005,(26):95-96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迅猛之势在全国推进,它必将促使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广大农村中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结合《新课标》生动活泼地展开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一位政治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一、对政治教师角度转变的思考新课程要求政治教师从以往无专业性的“知识传授者”、传统的“经验型”教师成长为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研究者”、“专家型”的教师。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 反思”。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曾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用心教了多…  相似文献   

7.
初中物理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教师要从一个纯粹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一个"知识研究者".正如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所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用心教了多少年书."只有教师用心去反思教学,教学才会不断发展进步.本文以"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教学反思为例,谈谈该课教学的不足之处. 一、课堂教学知识量大,学生难以吸收 初中物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这一节教学内容有过多次变动,实验教材里的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二是路端电压和负载的关系;此外还外加了路端电压和电流的关系.因为知识点较多,课堂教学量很大,所以课堂上时间紧,学生思考和参与实践都比较少,课堂上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课后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掌握的情况并不是太好.  相似文献   

8.
有人教了一辈子书到头来还是个教书匠,有人只教了几年就在业内小有名气,为什么?原因很简单,教了一辈子书的人只知道天天重复,日复一目,年复一年,不断“复制”着自己,到头来“匠气”十足;教了几年书的人,一边教书,一边拼命“充电”,几年下来,令人刮目相看,已然优秀矣。  相似文献   

9.
周玲玲 《成才之路》2011,(23):99-I0016
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申屠教师的思考是真实的、认真的,他对教育的追求是执著的、坚定的。——朱永新(教育专家)我清晰地感受到:一个中学教师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真实地诠释和实现专业发展的历程。"申屠现象"有力地说明,用"心"教学,用"情"思考,用"行"实践,一定会有精彩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不知不觉中,阅读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翻开书,躲开世俗的缠绕与纷争,沉浸在白底与黑字的世界,这不仅丰富了我的思想,慰藉了我的心灵,对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阅读,提升了我的职业情怀。《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我对教师职业有了新的理解:"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我理解的用心就是爱,爱自己的职业,爱孩子,心中时刻装着孩子,引领他们愉悦地探索、游戏、学习与成长。上海市北郊学校郑杰校长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真诚地表述了作者对  相似文献   

11.
徐利敏 《考试周刊》2011,(83):122-122
埃得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的人。"我国教育家叶圣陶也对此做了重要说明:"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正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管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读十几年书才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只有一辈子学习,才能过好一辈子。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教师不注意学习就会很快落伍。教师仅拥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拥有"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才能满足学生不断求知和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确立学习力就是战斗力的理念。教师要学为人先,与时俱进,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相似文献   

13.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是八十九岁高龄的老教育家叶圣陶说的一句至理名言。今年八月六日,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举行茶话会,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四十九位民进中小学教师会员。民进中央副主席叶圣陶同大家见了面,发表了亲切的谈话。他说:刚才有位同志谈到我说过的一句老话:“教是为了不教”。准确一点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是不是说不教就是学成了呢?非也。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毕业,以至考上研究生,是否从此就学完了呢?不是。学习是没有一天能够毕业的,世界上的事情是学不完的,无论是谁都要学习一辈子。我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就是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自学能力。一个人如学到某~阶段就说我毕业了,不再学习了,那就会停止不前,就要落后。  相似文献   

14.
2011年我第一次听到了"新教育"这个词,她是那么陌生,又让我倍感亲切,让我重新体会到作为教师的伟大。瞬时间,新教育之风吹遍了中国大地,我们都被它的魅力折服,并踏着她的脚步前行。"新教育"是以教师成长为起点,以营造书香校园等十大行为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它不仅是传承,更是创新,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的教育。"新教育"中提到:"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  相似文献   

15.
瞭望     
《教育》2009,(31)
声音袁振国:这个时代需要而且可以产生教育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袁振国近日指出,教育家是经个人努力以及环境和制度造就的。"什么叫教育家?第一对教育有自己的想法。一些人做了多少年的教师,甚至干了一辈子,对教育却没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这不袁振国:这个时代需要而且可以产生教育家  相似文献   

16.
目前,由于学生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满足于教师讲,学生听的老习惯,使得大部分学生缺乏自学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一个好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能获取知识的本领;一个好学生,不是一辈子靠教师教,不仅要牢固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自学的本领;这样他的知识才不能不断增加,不断丰富。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里,介绍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极为成功的公开课,课后有人问他:“你上这节课准备了多少时间?”他回答:“一辈子,又是十五分钟。”细细想来,此言实实在在是一个执教靡砺者的肺腑之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里虽然说的是写诗,其实教师的备课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8.
一、素质教育的真谛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是道家思想的精髓。“无为而治”早已成为教育家的共识。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令学生奋其才智,勤其练习,乃善教也”。故评价一个教师的优劣,不在于“勤”与“惰”,而在于善不善教。特级教师魏书生教书令人惊讶:他担任实验中学校长与书记,兼任两个班的班主任,承担两个班的语教学,一年平均外出开会达4个月之久,却从不请人代上一节语课。  相似文献   

19.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学校工作多年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有人问他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那位老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一辈子与40分钟,苏霍姆林斯基用案例的形式,道出了教师备课的真谛:好课,是磨出来的。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儿童是一本书,虽然要读懂这本书并非易事,但要成为一位出色的教师就必须去读它,并且打算读一辈子。有人说,儿童是花木,教师是园丁,园丁细心照料着花木,需要尊循它们的成长规律促其成长。教师的高尚不在于他培养了多少科学家、艺术家,而在于他的细微之处,以高尚的师德影响人、培育人、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是历史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