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什么样的教育是成功的 ?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 ?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是不是仅出现在今天排名前几位的所谓“尖子生”的行列里 ?  浙江的周武老师,有意用几年时间跟踪关注了 150名中学生的发展情况,结果他认为:在一个班集体中,成绩处于第十名左右的学生今后的发展潜力高于其他学生,称为“十名现象”。今天再在名次上做文章是否恰当有待争论,但这倒也引发我们的一些思考。   “尖子生”为保住既得名次,学习压力太大,这使他们在培养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方面受到了很大的约束,阻碍了他们的智力发展。又因为他们都是听话…  相似文献   

2.
主持人:“第十名现象”也许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是“第十名现象”带给我们的思考一直在继续。在这个现象的背后,你会发现:它涉及到如何看待成才、成功、分数、能力,以及如何处理好学习与全面发展的关系等诸多现实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天津师大实验中学的部分高中同学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管理》2002年第4期刊出了汤月芹老师的《耐人寻味的“第十名现象”》(以下简称“汤文”)。文中介绍了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教师周武的一个发现:“那些业绩突出的同学,在小学时大都是学习成绩不够显眼的学生;相反,当年成绩突出的几个尖子生却大都业绩平平。”此外,“第十名左右的学生有着难以预料的潜能和创造力,而这种潜能和创造力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将来各自的社会实践”。因此,周武老师把上述现象命名为“第十名现象”。在汤文的《编后语》中,也援引了某人才成长研究机构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杭州天长小学的周武老师从教近20年,他有意识地对1990年前后毕业的150名小学生做了跟踪调查,结果在这些现在已进人社会,从事不同工作的学生中间,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第十名现象”。即在学校实施百分制时,前3名之外,第10名前后一直至20名的学生,却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出乎意料地表现出色,成长为“栋梁型”人才。相反,有些当年备受老师宠爱、成绩数一数二的优秀学生,长大后却“淡”出优秀行列,甚至在其后的升学和就业等方面屡屡受挫,周老师称其为“第十名”现象。  相似文献   

5.
周武是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的一名教师.多年任该校毕业班的班主任。1989年.他参加了一个小学学生聚会(周武曾任该班班末任)。在聚会中。他惊异地发现:那些业绩突出的同学,在小学时大都是学习成绩不够显眼的学生.相反.当年成绩突出的几个尖子生却大都业绩平平。这种反差.让周武陷入了沉思.他决定揭开这个谜底。经过十年时间对几百个学生的跟踪调查.他终于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第十名左右的学生有着难以预想的潜能和创造力,而这种潜能和创造力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将来各自的社会实践。周武将这一现象命名为“第十名现象”。  相似文献   

6.
“第十名现象”似乎揭示了一条人才成长的规律,但也存在不少疑点.本文就“第十名现象”的人才观、规律性、形成原因等方面加以探讨,力求以更开阔、更长远的视野与胸怀来看待人才成长,启示我们善待每个学生,相信人人都可能成才,尊重每个人的成长.  相似文献   

7.
周武是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的一名教师 ,多年任该校毕业班的班主任。1989年 ,他参加了一个小学时代的同学聚会 ,(周武当时任该班班主任 )。在聚会中他惊异地发现 ,那些业绩突出的同学 ,在小学时大都是学习成绩不够显眼的学生 ,相反 ,当年成绩突出的几个尖子却大都业绩平平。这种反差 ,让周武陷入了沉思 ,他决定揭开这个谜底。经过十年的跟踪记录 ,几百个学生的跟踪调查 ,他终于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第十名左右的学生有着难以预想的潜能和创造力 ,而这种潜能和创造力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将来各自的社会实践。周武将这一现象命名为“第十名…  相似文献   

8.
“第十名现象”给我们提出了十分严峻的问题,小学时倍受青睐的“好孩子”最终落伍,而不起眼的以分数为核心时成绩平平的孩子却在日后脱颖而出,不得不说,这是片面、呆板的教育评价体系一手酿造的悲剧。多年来,社会、学校、家长对学生的评价一直单一的以学生在校成绩为依据,学习成绩包含的内容不全面,而且几乎全部被异化为分数。因此,如果回顾一下自己的受教育过程,就不难看出周武老师发现的“第十名现象”在我们周围是普遍存在着的,在我们身边随手就可以举出一两个自己最为熟悉的例子。“第十名现象”的产生并非偶然,是整个社会评价人才的观…  相似文献   

9.
一、耐人寻味的“后十名现象” 在翻阅、整理学生的成绩表时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在小学期间,按语、数二科成绩排列,从二年级(一年级不太明显)时成绩排在“后十名”的学生,到了四五年级,大多数学生的成绩仍在“后十名”中徘徊。到了初中、高中,由于科目增多,“后十名现象”更明显,从初一下学期到初三,按语、数等学科成绩排列,“后十名”学生大多数始终会在“后十名”徘徊,个别学生尽管经过努力,也不会淡出后二十名。  相似文献   

10.
大概是十多年前,有了"第十名现象"的说法。所谓"第十名现象",据说是杭州的一位小学老师周武发现的。1989年,他开始了一项关于该校小学毕业生成长经历的跟踪调查。十年的700多人的调查中他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在实行百分制的情况下,在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甚至在其后的升学和就业等方面屡屡受挫。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  相似文献   

11.
杭州天长小学的周武老师从教近20年,他有意识地对1990年前后毕业的150名小学生作了跟踪调查,结果在这些如今已上大学或工作的学生中间,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第十名现象”。即在学校实施百分制排名时,第十名前后一直至20名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出乎意料地表现出色,成长  相似文献   

12.
周武是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的一名教师,多年任该校毕业班的班主任。1989年,他参加了一个小学时代的学生聚会(周武当时任该班班主任)。在聚会中他惊异地发现,那些业绩突出的同学,在小学时大都是学习成绩不够显眼的学生;相反,当年成绩突出的几个尖子生却大都业绩平平。这种反差,让周武陷入了久久的深思,他决定揭开这个谜底。经过对几百个学生的追踪调查,十年的跟踪记录,他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第十名左右的学生有着难以预想的潜能和创造力,而这种潜能和创造力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将来各自的社会实践。周武将这一现象命名为“第…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末,杭州一位叫周武的小学老师,根据自己多年的跟踪调查,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第十名现象"。经媒体报道后,此现象引发了一场关于分数与成才关系的大讨论。"第十名现象"相当普遍,其实早有人注意到类似的现象:在历时1000多年的科举考试中,状元、榜眼、探花何其多,但是从政者中少有留下丰功伟绩的,从文者中也少有建树卓著的。  相似文献   

14.
师月 《华章》2010,(33)
第十名现象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由此引起了对于考试制度、素质教育等多方面的讨论.但这些关注更多停留在实践层面,由任课教师提出和一些家长的感性认识.没有专业的教育研究人员深入地、科学地研究这个问题,所以第十名现象并没有统计学上认可的数据给予支撑.  相似文献   

15.
“第十名”现象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第三次全教会的召开及江泽民同志有关教育问题讲话的发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概念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日益凸现出来。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观点已为人们所共识,但是如何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落实到基础教育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是教育部门面临的新课题。此间,在社会各界中展开有关“第十名现象”的教育问题的大讨论,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能够引起人们对人才观、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本质问题的深层次的反思,有助于教育部门进行正确决策和深化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6.
从"第十名"现象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第十名"现象,是泛指在小学、初中学习成绩中等偏上的部分同学(如在班上10~20名左右的部分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成绩出色.相反,那些当年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反而在后来的学习、工作中业绩平平(其实在高中阶段学习成绩就显现出不如以前的状态).  相似文献   

17.
“第十名现象”相当普遍,早有人注意过类似现象:在中国,从隋朝开始的科举考试,一千多年中的状元、榜眼、探花何其多,但从政的很少见他们留下丰功伟绩,从文的也少见他们的建树。而那些有成就者不一定是考试最好的。小学到初中,脑的发育不平衡,早熟者先发制人,晚成者后发制人。小学到初中的年龄段,人的大脑皮层处在发育成熟中,大脑皮层的枕叶、顶叶、颞叶,额叶中额叶的思维功能最后成熟,脑是人记忆、想象、思维、注意等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豆子出芽有先后,同龄孩子由于遗传、营养、健康、性别等原因,脑成熟的水平有高低,速度有快慢。智力上有…  相似文献   

18.
我很惭愧,从小学到高中,我好像从来就没让我的老师、父母因为我而骄傲过。无论在我走过的哪个地方、哪所学校,也无论是在什么年段,我的成绩基本处在班级“第十名”左右。可是,我自己并不气馁,因为我知道第十名并不代表没有出息,说不定将来还会有大出息。  相似文献   

19.
强化“三个意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5年正当“九五”计划开始执行的时候,面对当时的形势,我们提出了把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的问题,指出要把一个体制、结构更加合理,水平、质量更高,效益更高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这样一个立意凝聚了高等教育的上上下下。在1992年召开的第四...  相似文献   

20.
前几年美国曾对一些最杰出的企业家、投资者在最高学历时期的学习成绩作过追踪调查,结果发现当时他们在班级中所处的地位大都属中游或中等偏上者,有人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第10名现象”。这其中就包括在哈佛法律系二年级停学的世界首富、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和想进哈佛而被拒之门外的世界二富、股票大师巴菲特。无独有偶,我国也有人撰文提出这种现象,例如20世纪中国伟人鲁迅、毛泽东等多数大家大师、伟人巨人学生时代都属这种情况。所以会这样,原因是他们的心思根本不在学习上,志不在此,当然不可能学好每一门学科。奇怪的是,我国少年大学生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